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分析了甘蓝一代杂种秦甘60及其亲本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图谱。结果表明,甘蓝秦甘60(F1)及其亲本在苗期的POD酶谱和EST酶谱表现相一致,都表现为单一亲本型,具有母本的完整酶带。对秦甘60(F1)杂交率的鉴定在其反交种中是可以利用POD酶Rf0.227、0.273酶带或EST酶Rf0.778酶带将其与父本自交种区分开,但在正交种中与母本自交种不易区别。  相似文献   

2.
余来宁  夏小平  杨东  刘红艳  张繁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73-10575,10628
[目的]了解草鱼♀×鳡♂杂交F1代的生化遗传特性.[方法]应用聚丙烯酸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草鳡杂交F1代的9种组织(心、脑、眼、肝、肾、脾、鳍、肌肉、血浆)的3种同工酶(LDH、EST、MDH)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其同工酶及蛋白质与亲本草鱼、鳃的差异.[结果]草鳡杂交F1代的3种同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同工酶和蛋白质与亲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这些差异可作为鉴别草鳡杂交鱼及亲本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探讨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在产量杂种优势预测中的作用,在利用玉米F1代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安徽科技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6个高产组合,分析了玉米F1代杂交种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产量杂种优势与亲本数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产量性状与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杂合性越高产量杂种优势越强;利用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杂合性可以作为预测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7个结球甘蓝自交系以及由它们杂交组成(配合力测定采用半轮配法)的21个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分析与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探讨酶谱差异与杂交亲本配合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杂交组合F1的POD和EST同工酶酶谱有3种类型:一是出现双亲互补型酶带,并兼有双亲所没有的杂种酶带;二是只出现双亲互补型酶带;三是丢失双亲部分特征酶带.结合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发现,第1种类型的亲本配合力高;第3种类型的亲本则配合力低.由此可见,结球甘蓝POD和EST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有一定相关性,可为预测杂种优势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中美大豆不同亲本正、反交间F2、F3、BC1F2的株高性状遗传表现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交和反交间株高在F2、F3两世代的遗传规律基本一致;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表现因正交和反交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BC1F2株高因回交亲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用相同亲本回交的BC1F2株高遗传表现因正、反交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远缘杂种8611×17Q与紫苏、Hicks与罗勒的杂交子代F1及其亲本进行酯酶同工酶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两杂交组合8611×17Q与紫苏、Hicks与罗勒杂交子代F1的酶谱特征主要偏向于母本烟草,在其酶谱中发现都含有双亲同源的酶带和新增的双亲不含有的特异酶带,在Hicks与罗勒杂交组合子代酶谱中还发现了缺失了其母本的a1,c3酶带。通过以上同工酶分析,证明了两个杂交子代中分别传入了其父本药用植物紫苏与罗勒的遗传物质。此研究为远缘杂交种真伪鉴定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甘蓝型油菜5种同质异核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5种恢复系、15种杂交F1为试材,进行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各不育系与其近等基因系——保持系的EST、POD同工酶酶谱较为相似,而5种不育系间及5对不育系与保持系间的差异无规律可循。聚类结果表明聚在一起的类群均有亲缘关系。同工酶表现为明显的共显性,EST尤为明显,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特殊条带,杂种F1综合了双亲条带,因而也有与每一亲本不同之处。说明共显性的EST等同工酶可用于分析亲缘关系、建立品种指纹及鉴定杂交种纯度等。  相似文献   

8.
激光加电场处理水稻幼苗POD及CAT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激光加电场处理及未处理的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激光加电场处理过的POD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CAT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且处理过的GS-1 CAT同工酶与其后代GS-2水稻CAT同工酶酶谱没有变化。说明激光处理后,水稻中与CAT相关的某些基因发生了变化,且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龙胆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龙胆属红花龙胆Gentiana rhodantha 、草甸龙胆 G.praticola、翼萼龙胆 G.pterocalyx、滇龙胆 G.rigescens 和头花龙胆 G . cephalantha 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和淀粉酶同工酶(AMY)的酶谱和亲缘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5种龙胆属植物的3种同工酶共显示29条酶带,其酶带数和相对迁移率不同,酶活性也存在差异;2)红花龙胆与翼萼龙胆的亲缘关系较近,滇龙胆与头花龙胆的亲缘关系也较近。5种龙胆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玉米近缘野生材料和栽培玉米自交系48-2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表现后发现,玉米近缘野生材料与栽培玉米48-2由远到近的亲缘关系,酶谱表现(除极少的弱带外)为酶带数目的逐次减少和强度减弱;其远缘材料与栽培玉米杂种F1酶带数、酶活性趋向于中亲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数目与植物生长习性和抗逆性有较密切的关系,1年生大刍草酶带数目和活性强于栽培玉米,多年生大刍草材料酶带数目和活性又强于同属的1年生种;其中,玉米近缘野生材料1年生大刍草小颖玉米和墨西哥大刍草与玉米杂交的F1出现一条所有亲本都不具有的新带,表明与遗传距离适中的亲本间杂交,其遗传物质易于发生基因的重组。  相似文献   

11.
同工酶鉴定欧洲丁香F1代杂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及时、准确鉴别杂种F1代的真伪,本试验以欧洲丁香杂种F1代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欧洲丁香8个杂交组合18个F1代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18个F1代中,共有16个F1代可以确定为真杂种;(2)8个杂交组合的酯酶、莽草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分析中,父本相较于母本存在特征性条带的杂交组合分别为1,2,3,4,5,6,7,8;(3)组合1与2,3与4,5与6分别为正反交关系,并未发现子代有偏向于父本或母本的特异性遗传。由此可以说明同工酶标记可以作为鉴定丁香杂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EST从第四天开始出现新的酶带,表明酯酶代谢合成的增强;POD酶表达先减少后增加,在萌发后期出现两条新的酶带。这些同工酶的变化最终导致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36份不同居群半夏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测定了36份不同居群半夏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及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在3个同工酶系统中均有半夏物种的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多态性。POD酶、EST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异,酶带数分别为20和24条。采用DPS数据分析软件对这两类酶带谱进行聚类分析,该结果能够对供试材料的细胞学研究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测定了36份不同居群半夏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及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在3个同工酶系统中均有半夏物种的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多态性。POD酶、EST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异,酶带数分别为20和24条。采用 DPS数据分析软件对这两类酶带谱进行聚类分析,该结果能够对供试材料的细胞学研究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供试25份大豆品种的过氧化物同工酶(Peroxidase isozyme,简称POD)、酯酶同工酶(Esterase isozyme,简称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的POD、EST、SOD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迁...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 :E lymussibiricus、Roegneriacaucasica和Hystrix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 ,但 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 ,单纯以形态特征很难完全反映它们的真实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在E .sibiricus、R .caucasica和H .patula的种间有明显的变异 ,而在E .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从其酶谱资料来看 ,H .patul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 .patula与R .caucasica之间及R .caucasic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稍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同一寄主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是相同的,均为 3条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带,迁移率分别为 0.04、0.20和 0.33;而酯酶 (EST)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西瓜尖孢镰刀菌都具有 4条POD同工酶酶带,电泳迁移率分别为 0.048、0.190、0.286和0.381,而EST同工酶条带很少,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3个睡莲Nymphaea品种‘彼得’‘Peter Slocum’,‘玛珊姑娘’‘Masaniello’和‘得克萨斯’‘Texas Dawn’不同器官(未展开的幼叶、展开的幼叶、老叶、花瓣、花蕾、叶柄)和未展开的幼叶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3个品种共有12种过氧化物酶酶带,6种酯酶酶带。②睡莲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未展开嫩叶和展开嫩叶的酶带最多,叶柄和花蕾次之,花瓣和老叶最少。未展开幼叶为较适合用于睡莲同工酶分析。③与生殖生长阶段相比,3个睡莲品种未展开幼叶在营养生长阶段的酯酶表达量更大,条带更多;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量则是生殖生长阶段的表达量大,但3个品种的酶条带变化不一致,其中‘彼得’和‘玛珊姑娘’在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阶段条带多‘得克萨斯’则相反。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