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2.
棉花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品种选择乌什县主栽品种为新陆早13号、新陆早33号。二、种植模式膜宽1.25米,1膜4行,株行距配置为(10+15+60+15+10)×9.5厘米,每播幅宽1.65米,667米2理论株数17021株,实际保苗16500株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一、定植定植前应深翻整地并施足底肥,因砧木根系十分发达,对水肥条件需求较多,每667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10 000kg,腐熟饼肥100kg,复合肥50kg,做高畦,畦高15~20cm,上宽80cm,下宽100cm,过道沟宽50cm,行距50cm,株距50cm,每667m2留苗1 400~1 600株,安装软管微灌或两垄中间开暗沟以便浇水,上覆地膜提温保湿,并封好苗眼,接口处要高出地膜3cm以上,以防嫁接口受到2次侵染,导致土传病害发生。二、定植后管理(一)温湿度管理  相似文献   

4.
一、播种与覆膜 西瓜根系再生能力弱,要求直播为好.4月上旬在播种带上覆80厘米宽超微膜,两边用土压好.采用膜上打孔播种,每幅膜上种2行西瓜.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大小、瓜蔓长短,每667平方米留苗800~1000株.  相似文献   

5.
一、技术运用 1.栽培密度 沙湾县金沟河镇2009~2010年引进1膜8行滴灌栽培技术,棉花种植模式由1膜4行改为1膜8行,667米2种植密度由1.0万~1.2万株提高到1.8万~2.4万株,是一般普通宽膜植棉密度的1.5倍,在中低产田充分发挥了"以密取胜"的优势,依靠坚实的群体,最大限度挖掘棉花群体综合生产潜力,在同等投入基础上,获得30%~50%增产效果,实践证明,采用"以密取胜"的高密度栽培技术,依靠增加密度,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株数、总铃数是常规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施用化学调控技术(一)整地施肥。整地后增施适量有机肥和钾肥作底肥,特别是抗虫棉品种,增施钾肥,可使抗虫性能加强。(二)播种密度。采取宽窄行的方式播种,宽行70~80cm,窄行50~60cm,高肥水地块每667m2种2500株,中等肥水地块每667m2种3300株;中等偏下地块每667m2种3800株。整枝、打杈方法(一)缩节胺化控修饰了株型和冠层结构,较好地改善了棉田群体生态条件。(二)在缩节胺系统化控条件下,改传统的重施花铃肥为重施盛蕾初花肥(即花铃肥提早施入),能保持棉株稳健生长,改善成铃结构,增加铃重。试验结果证明,盛铃初花肥比花铃肥增产6.7%~7.9%,霜…  相似文献   

7.
一、合理移植选用两系超级稻品种的,因株型松散适中,剑叶上举不披,可适当密植,行株距为26cm×13cm或20cm×17cm,保证2万穴/667m2左右;选用大叶型超级稻品种的,可适当稀植,行株距30cm×13cm或23cm×17cm,保证1.7万穴/667m2左右。要求每穴插2粒谷籽,保证主茎带蘖苗4~6株。  相似文献   

8.
<正>1定植技术指标定植密度3600株/667m2左右,株距25~30cm,宽行80cm,窄行50~60cm,产量8~9t/667m2。2茬口安排早春茬:12月底—1月初播种育苗,1月底—2月初定植,3中旬—4初开始采收,6月底采收结束。秋茬:8月初直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直播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免耕直播2种种植方式和4种不同密度的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水稻免耕直播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宽行窄株较宽窄行好;由于水稻免耕直播产量整体较常规育苗移栽差,但本试验1.6万窝/66m^2、宽行窄株免耕直播产量较常规育苗移栽高2.99%.即通过合理密度和宽行窄株的播种方式可使得产量与常规育苗移栽持平或略高;低密度的秧苗素质略好,病害发生略轻,经济性状却以1.6万窝/667m^2密度、宽行窄株的免耕直播和常规育苗移栽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一、甜瓜(西瓜)/冬瓜—大白菜种植模式(一)甜瓜2月下旬至3月上旬温室育苗,4月上旬定植。1.3 m一带,种植2行甜瓜,宽行85 cm,窄行45 cm,株距55 cm,每667 m~2栽植1800株左右。栽种后覆盖120 cm宽的地膜,搭建小拱棚。甜瓜6月中旬上市,一般每667 m~2产量3000 kg,每667 m~2产值3000~5000元。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山西省祁县牛家堡村农民采用西瓜、红薯立体间作套种种植模式,通过精耕细作、精心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每667m2土地产西瓜2 800kg,收入3 360元,产红薯2 200kg,收入3 520元,年总收入达6 880元。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种植模式以1.4m为一带,起垄种植,垄沟宽70cm,垄背宽70cm。垄沟内种植西瓜1行,株距50cm,667m2留苗1 000株左右。垄背上种植红薯1行,株距24cm,667m2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品种Y两优2号、博ш优9678为材料,研究了晚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杂交水稻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机插质量无影响,与杂交水稻产量密切相关,杂交稻机插密度以行距30cm×株距14cm和行距30cm×株距16cm处理,即667m2机插1.39万株和1.59万株处理单位产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新引进(选育)的食用葵花在新疆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2006年我们在特克斯县进行了食用葵花品种对比试验。现总结如下:1试验设计食用葵花品种10个,分别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提供的AR4—9292、AR4—9496;内蒙古天葵种子科技提供的L808、TK929;北京凯福瑞提供的KA757、K668;西安莱德农业科技提供的LD5009、LD1693;华西种业提供的HK306、HK302;设新食用葵花3号为对照。试验随机排列3次重复,小区行长6m,行宽3.6m,小区面积21、6m2,播种行距60cm,每小区6行,保苗4400株/667m^2,人工点播,每穴2~3粒,四周设保护带。  相似文献   

14.
1、提倡宽行窄株半旱式栽培,栽足(窝)苗数 一般中等肥力稻田亩栽插1.2万窝左右,每窝2粒谷秧苗.采用宽行窄株栽植,一般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6cm;窝距应根据各再生稻种植带的热量条件、所选品种熟期和栽植时期等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厢式半旱式种植1厢(1厢1沟宽1.2m、沟宽25cm)栽4行,一般2个窄行夹1个宽行,宽行行距39.6cm、窄行行距26.4cm;埂式半旱式埂上栽2行行距26.4cm.  相似文献   

15.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1500kg以上。膜床应做成脊高10cm左右的弓形小垄。种植单秆大穗型品种,应采用宽行40cm,窄行30cm,穴距20cm,每穴留苗2~3株的种植方式;种植矮秆耐密型品种,宜采用宽行50cm,窄行20cm,穴距15cm,每穴留苗3株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蒙谷6号是谷子显性矮秆基因“Dch”的第二代产品,其抗倒伏、抗病;密度由常规3-4万株/667m2增加到6-8万株/667m2;产量由300-400kg/667m2提高到500-600kg/667m2;可机械化播种不间苗。  相似文献   

17.
早熟杂交水稻黔优107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早熟杂交稻黔优107的高产栽培技术,2007年在安顺高海拔区(1 410 m)中等肥力田,进行了一组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插处理平均产量632.6 kg/667m2,比宽行窄株栽插处理平均产量增产5.5%;最佳处理产量达646 kg/667m2,其栽插规格为(33.3 16.65)cm×15.23 cm,密度为1.75万穴/667 m2。  相似文献   

18.
1试验目的比较石化复合肥、棉花专用肥、常规化肥(尿素与二铵)在棉花生产上等量施用的增产效果,为大田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12个小区,随机排列。采用1.8m宽膜覆盖栽培,一膜六行种植,行距为(10 60 10 60 10)cm,膜间距50cm,株距10cm。参试品种  相似文献   

19.
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选出机插秧适宜的株行距,以"淮稻5号"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行株距25cm×14.4cm和30cm×12cm,种植密度1.85万穴/667m2的有效穗数最多,单产最高。从获取高产重演性的几率方面考虑,行距以25cm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20.
静宁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在静宁县进行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富农1号在旱作梯田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适宜密度为52000~60000株/hm^2,即宽行70cm,窄行40cm,株距30~35cm。在该密度下其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高,折合产量为11892.0~12108.0kg/hm^2,且籽粒品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