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豆RFLP和RAPD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FLP和RAPD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这些技术于作物遗传育种实践的前提条件是建立RFLP和RAPD分子标记连锁图,进而建立分子标记与重要在艺性状的连锁关系.大豆有些抗病性、生育期性状、形态性和品质性状等与RFLP和RAPD分子标记有连锁关系,分子标记有可能用于大豆育种的选择过程.RFLP和RAPD技术可用于评估大豆群体和品种资源,探索育种方法的分子基础,研究进行和分类,分析细胞质DNA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野生大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明确山西省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及其数量性状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为山西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已编目入库的544份野生大豆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研究的8个质量性状,山西省半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大豆;太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山西省材料。4个数量性状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大豆的变异程度高于半野生大豆,山西材料的变异程度高于太原材料;初步推断37~38°N、112~113°E经纬小区为山西省野生大豆数量性状的多样性中心。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了49份山西太原野生大豆材料,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4~11个,平均为7个;引物的Shannon-weaver指数的分布范围为0.7451~2.1081,平均为1.5030;位点多态信息量(PIC)值的分布范围为0.3813~0.8575,平均为0.7007。【结论】表型和分子检测结果都表明,太原野生大豆材料的变异类型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大豆育成品种与其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为大豆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SR标记技术对大豆育成品种与其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豆亲本总等位变异数和特有等位变异数分别是栽培大豆亲本的1.31倍和3.63倍;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野生大豆亲本(0.545 0)、育成大豆品种(0.478 7)、栽培大豆亲本(0.415 6)。[结论]野生大豆的遗传背景复杂,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外部形态和内在遗传基础都与栽培大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7个引物对26个安徽野生香菇菌株和6个香菇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在12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104个,占81.3%。聚类分析显示,当以相异距离0.25为阈值,32个菌株被划为5个RAPD遗传组,多数菌株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供试菌株在DNA水平上存在比较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杂种优势的检测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其杂种优势也较强。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RFLP、RAPD、SCAR、ISSR、SRAP、AFLP、SSR等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从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研究、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图谱构建与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介绍了分子标记在兰花遗传育种工作中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来自中国5个省(自治区)39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3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L.)的核DNA的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籼粳分化及其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本研究认为籼粳演化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9.
野生天麻·栽培天麻的RAPD和AFLP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2份野生天麻和7份栽培天麻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天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原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D及AFLP程序扩增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和PAGE电泳检测,使用NTSYSpc-2.10s软件的UPGMA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聚类。[结果]用RAPD和AFLP数据得到的聚类图相似,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品在聚类图上得以区分。天麻与蜜环菌之间没有共同条带。[结论]包括海拔在内的地域隔阂,而非人工种植可能是产生天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虽然天麻靠消化侵入其皮层内部的蜜环菌菌丝提供营养而进行发育,但是它们之间没有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核盘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如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微卫星DNA(SSR)、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核盘菌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28对SSR引物对吉林省龙井保护区一个居群的32份野生大豆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20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为4.29个。32份野生大豆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0,平均相似系数为0.6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此居群野生大豆的生长趋势与地理位置有明显的相关性,呈遗传斑块生长。28对SSR引物得到的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0.119 1~0.673 8,平均值为0.454 4;Shannon-weaver指数分布范围为0.277 1~1.478 3,平均值为0.8865。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表明:吉林省龙井保护区此居群的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神农架4个珙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神农架地区4个居群28个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6个10 bp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到87个位点,多态位点49个,多态百分率56.3%,而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0.2%.用POPGENE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居群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111 8,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165 1,总的居群基因多样性为0.169 2,基因分化系数为0.339 2.这表明神农架地区珙桐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其遗传变异以居群内遗传变异为主.   相似文献   

13.
王茜  边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45-1147
[目的]掌握渤海地区梭鱼种群的种质资源状况。[方法]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从45个随机引物中选出20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进行群体分析。其中,梭鱼自然群体共检出了204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13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66.7%;养殖群体中共检出了217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13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59.9%。[结论]目前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人工养殖还未对其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DNA水平上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种群间在遗传相似性上的差异,运用RAPD标记技术对来自深圳、北海、防城港的3个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群体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30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252个位点,片段大小在200~3000 bp之间;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防城港(66.27%)〉北海(40.48%)〉深圳(31.35%);而3个群体间遗传相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深圳-北海(83.71%)〉防城港-北海(78.77%)〉深圳-防城港(77.73%)。可见,深圳、北海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防城港群体与北海、深圳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DNA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在DNA分子水平,实验室条件下,揭示性状的遗传差异,为遗传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对RFLP和RAPD等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地黄品种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CTAB法提取10个地黄品种幼叶的基因组DNA,用紫外分析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基因组DNA的纯度、大小和浓度。结果表明,从80条RAPD引物中分别筛选出适合于地黄RAPD标记分析的引物17条。17条RAPD引物对10个地黄品种(系)扩增出177条带,多态条带比率(PPB)为61.5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3135,遗传相似系数(GS)在0.63~0.93,平均GS为0.7545。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将10个地黄品种分为2类:第1类含有6个品种,包括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金白地黄、金状元和大田9302;第2类含有4个品种,包括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  相似文献   

17.
RAPD和ISSR标记检测黄麻属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非洲地区和中国的15份黄麻野生种(10个种),以及来自中国、印度、越南、日本等地的12份黄麻栽培品种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参与分析的所有RAPD和ISSR引物都对DNA模板浓度的梯度变化不敏感,对比RAPD和ISSR在PCR反应中的稳定性,ISSR优于RAPD;(2)25个RAPD和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329条和283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9.36%和92.5%,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3)RAPD和ISSR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范围,分别为0.48~0.98和0.33~0.97,ISSR检测出种间遗传多样性的分辨力较RAPD为高,但两者GS相关系数高达0.955;(4)RAPD和ISSR标记的分子聚类获得了趋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聚类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原始黄麻野生种与栽培种中的长果种和圆果种及其近缘野生种聚在不同的种群中,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并揭示出种间或种内基因型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而ISSR比RAPD能检测到种间更高的遗传差异性;(5)两种标记均可揭示种间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可为进一步开展黄麻分子辅助育种和起源与进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北海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北海文昌鱼的遗传背景,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建议。【方法】运用RAPD技术对33份北海文昌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对每个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56个RAPD位点,其中多态位点28个(占50.00%),RAPD产物分子量在220~1500 bp之间;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736,个体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1264;群体Shannon信息指数为0.219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91;中性检测结果表明所有位点均符合中性假说。【结论】相对于厦门文昌鱼和青岛文昌鱼,北海文昌鱼遗传多样性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北海文昌鱼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