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花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和幼苗诱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不同时期、不同花药低温预处理时间及热激处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苜蓿花药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9月份较7月、8月份选取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花药低温预处理24~48h较72h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好,低温预处理与热激处理相结合比单用低温预处理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NB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比B5培养基好,2,4-D浓度0.5~2.0mg/L、NAA浓度0.1~1.0mg/L、6-BA浓度0.5~1.0mg/L、KT浓度1.0~3.0mg/L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最佳的浓度组合为NB+2,4-D 0.5mg/L+NAA 0.2mg/L+ 6-BA 0.5 mg/L+KT 3mg/L;暗培养结合光照培养较直接光照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但绿苗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时期、不同花药低温预处理时间及热激处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苜蓿花药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9月份较7月、8月份选取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花药低温预处理24~48h较72h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好,低温预处理与热激处理相结合比单用低温预处理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NB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比B5培养基好,2,4-D浓度0.5~2.0mg/L、NAA浓度0.1~1.0mg/L、6-BA浓度0.5~1.0mg/L、KT浓度1.0~3.0mg/L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最佳的浓度组合为NB 2,4-D 0.5mg/L NAA 0.2mg/L 6-BA 0.5mg/L KT 3mg/L;暗培养结合光照培养较直接光照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但绿苗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应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MS+2,4-D(2.0mg/L)为基本培养基,附加NAA、6-BA和KT3种植物激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和田苜蓿,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秘鲁苜蓿和甘农3号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均为MS+2,4-D(2.0mg/L)+6-BA(0.5mg/L)+NAA(1.0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NAA〉KT。对于和田苜蓿,最适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2.0mg/L)+6-BA(1.0mg/L)+KT(1.0mg/L)+NAA(1.0mg/L),各因素影响程度为6-BA〉KT〉NAA。  相似文献   

4.
以扁蓿豆3个品系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普遍高于子叶;品系B1、B2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2,4--D+O.5mg/L6--BA,品系B3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2,4--D+0.7mg/L 6-BA;适宜分化的培养基均为MS+1mg/L KT+1mg/L6-BA。  相似文献   

5.
以紫花苜蓿无菌苗的下胚轴、子叶、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外植体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最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改良SH+2.0mg/L2,4-D+0.5mg/L6-BA;最佳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O+2.0mg/L6-BA+0.5mg/LNAA;成苗培养基为1/2MS+1%蔗糖+0.7%琼脂。  相似文献   

6.
马蹄金叶片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探讨了马蹄金叶片离体培养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含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无显著影响,出愈率均达90%-100%;以MS或B5培养基作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效果较好;将叶片接种到MS 2mg/L6—BA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再用B5 1.5mg/L6-BA 0.5mg/L ZT 0.2mg/Lα—NAA作分化培养基出苗效果最佳,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高达20%。  相似文献   

7.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中苜2号愈伤组织生长情况、诱导率的影响,筛选适合中苜2号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类型和最优激素配比。结果表明,以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状况良好,诱导率高,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2,4-D浓度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外植体类型;诱导中苜2号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 0.2mg/L+NAA0.01mg/L+6-BA1mg/L+KT0.2mg/L。  相似文献   

8.
以草地早熟禾成熟胚为外植体,并去除部分胚乳,或用浓盐酸处理,选择NB+2,4-D2mg/L为诱导培养基,NB+6-BA2mg/L为分化培养基,1/2NB+IAA0.5mg/L+NAA0.5mg/L为生根培养基,建立了这些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系统,确定了G418(40-50mg/L)Hpt(50mg/L)的筛选临界浓度,确定了最佳分化时间,探讨了建立草地早熟禾转化受体系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天蓝苜蓿种子发育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和种子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基本培齐与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子叶、下胚轴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分别是MS、B5和SH;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因不同的外植体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子叶、下胚轴以MS+NAA(0.5~1.0mg/L)+6-BA(0.7mg/L)效果较好,叶片以SH+NAA(0.5—1.0mg/L)+2,4-D(1.5~5mg/L)十6胡A(0.7mg/L)较好,少量下胚轴在MS+NAA(0.5mg/L)+6-BA(0.7mg/L)和MS+NAA(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中直接分化出胚状体,并成功发育成植株。在培养基Whb5上,子叶、下胚轴和叶片的分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化率分别为43%、57%、40%,15~30d后都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丹新麦草和新麦草新品系的幼胚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胚龄、不同激素配比及低温预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材料最佳胚龄均为14d左右,幼胚大小约为1mm;激素最适配比均为2,4-D2mg/L+6-BA0.2mg/L;低温预处理最佳时间为1d。  相似文献   

11.
以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子叶和下胚轴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适宜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 S+2,4-D2.0(mg/L)+KT0.1(mg/L)和M S+2,4-D2.0(mg/L)+BA0.5(mg/L);子叶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 S+6-BA0.2(mg/L)+NAA0.05(mg/L),下胚轴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05(mg/L);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 S+IBA0.5(mg/L)+NAA0.5(mg/L)。本试验结果可为柠条锦鸡儿的快速繁殖利用及品种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多年生黑麦草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因素组合:2,4-D(7mg/L) 6-BA(0.1mg/L) NAA(0.3mg/L) CH(0.1g/L)(特拉华);2,4-D(7mg/L) 6-BA(0)(尤文图斯、托亚)。特拉华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因素组合:6-BA(0.1mg/L) NAA(0.8mg/L) ZT(0.1mg/L) Cu2 (8.96mg/L);6-BA为0.2mg/L时,托亚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比较三个品种的出愈率和分化率:特拉华最高,托亚次之,尤文图斯最低。  相似文献   

13.
早开堇菜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早开堇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子叶节、叶片、叶柄)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其不定芽诱导、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成功建立了早开堇菜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 诱导子叶节和叶柄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 MS+2.0 mg/L 6-BA+0.1 mg/L NAA,叶片不适合作为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外植体。2) 3种外植体均能诱导愈伤组织,子叶节愈伤组织诱导的时间最短,其次为叶柄,叶片最晚。子叶节和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2,4-D,诱导率分别为98.3%和96.7%;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2,4-D+0.05 mg/L NAA,诱导率可达88.3%。3) 最适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1 mg/L NAA,分化率为100%。4)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075 mg/L NAA,增殖率为4.68。 5)再生苗移植到添加1.0 mg/L 6-BA的1/2 MS培养基上,生根率92.3%。6)组培苗移栽到珍珠岩∶河沙∶腐殖质(1∶2∶2)的混合基质时,100%成活,且植株长势好。  相似文献   

14.
鲍芫  米福贵 《草地学报》2007,15(4):348-351
以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杂交种(Elytrigia hybrid;E. elongata×E. intermedia)的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CH(500 mg/L)+2,4-D(1.0 mg/L)+6-BA(0.2 mg/L),其诱导率为73%,适宜分化培养基为MS+6-BA(4.0 mg/L)+NAA(0.5 mg/L),分化率最高,为37.8%。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以成熟胚为外植体偃麦草杂种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掌叶大黄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外源激素浓度及配比对试管苗生根、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掌叶大黄的根、茎、叶均可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材料。2,4-D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明显高于NAA,以2~3mg/L 2,4-D的诱导频率较高为87.93%~93.11%,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2mg/L NAA+2mg/L 2,4-D+2mg/L 6-BA;6-BA对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无直接影响,但明显影响愈伤组织的增长量及生长状态。愈伤组织继代增殖以MS+0.5mg/L 2,4-D+1mg/L NAA+1mg/L 6-BA最好;MS+0.5mg/L IBA适宜于试管苗生根。  相似文献   

16.
长叶点地梅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妮  陈素波 《草业科学》2012,29(6):931-936
以长叶点地梅(Androsace longifolia)的无菌实生苗的下胚轴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培养对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下胚轴基部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1 6 BA+0.1 mg·L-1 NAA,诱导率达85%;诱导叶片愈伤的最佳培养基为MS+0.02 mg·L-1 NAA+0.3 mg·L-1 TDZ,诱导率为80%;下胚轴愈伤诱导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 6 BA+0.2 mg·L-1 NAA,分化率达92.5%;叶片愈伤诱导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 BA+0.2 mg·L-1 NAA,分化率达82.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1.0 mg·L-1 IBA,生根率达100%,移栽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7.
以甜叶菊种子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快繁再生体系。基本培养基为MS,在添加了6-BA1.0mg/L和NAA0.5 mg/L的培养基上最适于丛生芽诱导,诱导率为98.6%;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6-BA0.5 mg/L+KT0.5 mg/L+GA0.2 mg/L+NAA0.1 mg/L;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0.2 mg/L,生根率达到99.5%;生根的试管苗移栽到装有田园土的土盆中,其存活率达到82.4%。本试验为甜叶菊快速繁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岷山红三叶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岷山红三叶下胚轴和子叶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获得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 mg/L 2,4-D+0.5 mg/L6-BA+2%蔗糖+0.6%琼脂,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1 mg/L IAA+0.5 mg/L 6-BA+2%蔗糖+0.6%琼脂,芽诱导培养基为:B5+0.06 mg/L NAA+2%蔗糖+0.6%琼脂,每瓶可以长出2~10条茎,将茎转入生根培养基后愈伤继代可持续出芽。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05mg/LNAA+1.5%蔗糖+0.8%琼脂。建立再生植株约需160 d。  相似文献   

19.
苜蓿雄性不育系花药愈伤形成及分化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苜蓿雄性不育株系及其可育株系的花药为外植体,研究取材时间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株系花药培养时,以现蕾初期取材、MS为基本培养基的条件下出愈率较理想。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5mg/L 2,4-D+0.25mg/L 6-BA+0.2mg/L NAA+3mg/L KT+3%蔗糖+0.7%琼脂(出愈率66.7%);不育与可育植株花药愈伤适宜的分化培养基分别为:MS+1mg/L KT+0.2mg/L NAA+2%蔗糖+0.7%琼脂(分化率75%)和MS+4mg/L KT+0.2mg/L NAA+2%蔗糖+0.7%琼脂(分化率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