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6月至2006年11月,本文对福建厦门海域野生鱼类单殖吸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检查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7科35属,共检出单殖吸虫23种,分属于2个亚目、11科、20属。在16种鱼类的鳃或体表上发现有单殖吸虫寄生,占检查鱼种类的41%;检查570尾鱼类样本,117尾鱼检出单殖吸虫,检出率为20.5%;在感染单殖吸虫的鱼种类中,阳性感染率为10.5%~57.1%,平均感染率25.9%。寄生单殖吸虫的鱼类5目12科15属16种,其中鲈形目鱼类最多,有12种,占75%。鲈形目鱼类共寄生9科18种单殖吸虫;鲻形目鲻鱼寄生有3科3种单殖吸虫。有3种单殖吸虫寄生于不同科宿主鱼体上,多数寄生宿主各不相同,表现出较强的宿主专一性。随着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应密切关注由单殖吸虫引起的鱼类疾病。  相似文献   

2.
太白湖主要经济鱼类寄生蠕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几种常用药物的使用浓度与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辑 《水利渔业》2006,26(1):19-19
1高锰酸钾10~20 g/m3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min,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原虫(形成胞囊的及孢子虫除外)和单殖吸虫等。2漂白粉10~20 g/m3漂白粉(含有效氯30%)水溶液药浴10~30 min,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3食盐3%~4%食盐水溶液药浴10 min,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一些细菌和原虫  相似文献   

4.
三代虫(Gyrodactylus)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三代虫目、三代虫科,一般寄生于海水和淡水鱼类的鳃、体表及鳍条。三代虫与指环虫一样具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种类较多,已报道的种类达400余种。三代虫个体大多较小,虫体长叶形,体长一般为0.2~1.0毫米,运动方式如尺蠖。虫体前端1对头器,无眼点;后端为几丁质组成的伞状后吸器,其上有1对中央大钩和8对边缘小钩;虫体中部的胚体内有1~2代子代。  相似文献   

5.
指环虫病     
《中国水产》2011,(10):48-49
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鳃而引起疾病。指环虫属的种类众多,主要致病种类有小鞘指环虫、页形指环虫、鳙指环虫、坏鳃指环虫,常造成鳃的严重损伤,可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为我国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6.
三代虫、指环虫属蠕虫类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单殖吸虫,体外寄生,寄生在鳃、皮肤和鳍条上,尤以鳃上为甚。虫体椭圆形、卵生或胎生。生活史中不需中间寄主,受精卵自成虫排出后,即孵化出幼虫。成虫前有乳突、头器,后有吸器。随水温升高,卵发育周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成虫适宜水温为20℃—25℃,流行于春末夏初以及高温季节。大量寄生可引起鱼苗、成鱼大批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损失。笔者将多年来的诊治经验加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指环虫、三代虫生物学指环虫和三代虫均属于单殖吸虫纲,其生活史简单,无世代交替和宿主更替。指环虫是鲤科鱼类养殖中常见的单殖吸虫,其虫体较小,长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显微镜下可见一虫体前部有两对黑褐色的眼点,位于咽的两侧。指环虫为卵生,成熟个体中卵一经形成即产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宿主后,即附着于体表,并移行到鳃等寄生部位,脱去纤毛,直接发育成虫。主要  相似文献   

8.
三代虫病是由三代虫寄生于鱼类体表和鳃而引起的疾病.为我国三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三代虫(Gyrodactylus spp.) ,属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三代虫属(Gyrodactylus).是一类常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三代虫现已报道400余种,常见的种类有:大西洋鲑唇齿鳚三代虫(Gyrodactylus salaris)、鲩三代虫(G.ctenopharyngodontis)、鲢三代虫(G.hypopthalmichthysi)、金鱼中型三代虫(G.medius)、金鱼细锚三代虫(G.sprostonae)和金鱼秀丽三代虫(G.elegans).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治疗中华鳋病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网华 《科学养鱼》1999,(10):27-27
中华鳋俗称鳃蛆,是寄生在鱼鳃上的一种大型桡足类。且其种类依寄生宿主而异。如大中华鳋多喜寄生于草鱼,鲢中华鳋喜寄生于鲢鳙鱼,长刺新鳋和日本新鳋则喜寄生于鲤、鲫、鳊等鱼的体表、鳃丝、鳃耙和鼻孔内。该类寄生虫的流行地区广,遍及全国各地,流行盛期每年4-11...  相似文献   

10.
复殖吸虫属吸虫纲、复殖吸虫目,全营寄生生活。种类繁多,大小、形态、生活习性各异,虫体小的可在0.5毫米以下,最大可达10厘米以上。一般为扁平叶状或卵形、肾形等。具吸盘。生活史过程中需要更换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腹足类及瓣鳃类、环节动物多毛类、水生昆虫、植物和鱼类等。复殖吸虫分布极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7,(5):83-83
一、蟹类纤毛虫病 蟹类纤毛虫病由固着类纤毛虫引起,主要种类有:聚缩虫、累枝虫、短蛀虫、钟型虫、单缩虫和客吸管虫等。主要症状为:病蟹体表、附肢等表面附着有淡黄色棉絮状虫体寄生。虫体在鳃部寄生数量多时会影响呼吸,严重者窒息死亡,体表及附肢寄生数量多时会使蟹活动吃力,严重者不脱壳,影响生长。此类症状在幼体及养成期间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新发现的江河等足类寄生虫病病原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寄生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描述.该病病原为2种,1种寄生于鱼类鳃腔、胸鳍基部及体表,为纺锤水虱科(Aegidae)海弯水虱属(Alitropus)种类(Alitropus sp.),另1种寄生于虾体表或甲壳内,偶见于鱼类体表、鳃腔与口腔,为珊瑚水虱科(Corallanidae)的种类.此2种寄生虫均属淡水或低盐度型底栖类,可短时间自由游泳、具暂寄生性,4~10月为其繁殖期.Alitropus sp.以吸食宿主体液和组织为生,对宿主无专一选择性,群袭特性明显,未见洞穿宿主体壁现象.由该病原引起的疾病流行高峰季节为7~10月.珊瑚水虱则主要危害软壳及抱卵的宿主,致使其附肢残缺、卵块脱落,或因无法游泳上浮而缺氧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鉴定严重危害保育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单殖吸虫(Monogenea)种类, 本研究采用形态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所发现样品进行准确鉴定和描述。在养殖基地胭脂鱼鳃部所检查到的单殖吸虫形态特征如下: 虫体呈长带状, 前端具有口吸盘; 阴道细长, 交配管呈钩状, 具有中央刺, 卵茄形; 具 2 对中央大钩, 固着器与虫体分界明显, 覆盖有指向前方的几丁质棘。LSU rDNA 序列分析表明该单殖吸虫与美国亚口鱼(Catostomus ardens)寄生的一种伪缪丽虫(Pseudomurraytrema sp.)相似率最高(91.7%, AF382059);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与鳞盘虫科类群亲缘关系较近并位于分支基部。综合形态和分子数据, 本研究所发现寄生于胭脂鱼鳃部的单殖吸虫被鉴定为亚洲伪缪丽虫。本文补充了亚洲伪缪丽虫的形态学特征和 LSU rDNA 序列数据, 为进一步研究胭脂鱼寄生亚洲伪缪丽虫的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1.1症状车轮虫寄生部位因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其“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5.
14.鲫鱼孢子虫有哪几种,如何诊断和防治?危害鲫鱼的孢子虫种类很多,据侵袭的部位不同,渔民将寄生在体表的孢子虫俗称为"肤孢子",寄生在鳃部的称"鳃孢子",寄生在口咽腔的称"喉孢子(或脑孢子)"。确诊黏孢子虫病,可以从病鱼病灶处取一小块组织或刮取体液进行压片显微观察,看是否有孢子或营养体的存在,如果确认有孢子虫的存在就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16.
<正>复殖吸虫属吸虫纲、复殖吸虫目,全营寄生生活。种类繁多,大小、形态、生活习性各异,虫体小的可在0.5毫米以下,最大可达10厘米以上。一般为扁平叶状或卵形、肾形等,具吸盘。生活史过程中需要更换中间宿主,中间宿主为软体动物腹足类及瓣鳃类、环节动物多毛类、水生昆虫、植物和鱼类等。复殖吸虫分布极为广泛,为鱼类常见的寄生虫,其传染率高、传播快、治疗困难,对鱼类养殖危害极  相似文献   

17.
姜礼燔  朱伟 《内陆水产》2007,32(2):36-37
寄生在鱼类躯体及鳃上的单殖类吸虫(Monoge- nea)种类很多,至今已发现大约有200多种,其中以拟指环虫危害最为严重。在鳗鲡鳃上寄生的拟指环虫(Psuedodactylogyrus),常见的有3种:小拟指环虫(P.mincrorchis)、短钩拟指环虫(P.bini)以及鳗拟指环虫(P.angullae)。其中以短钩指环虫个体较大,体长可达1.63 mm,其余2种个体较小;它们对目前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饲养的欧鳗构成很大的威胁。由镜检可见:拟指  相似文献   

18.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奇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的。小瓜虫吸取鳗鱼组织作营养,并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小白点状脓疮。病鳗的鳃、体表、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毫米-2毫米的白点。病鳗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流动迟钝,常浮于水面或靠池边。大量寄生可使幼鳗致死。 小瓜虫多寄生在体重0.4克-5克的幼鳗体表。水温15℃-23℃时适宜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高温或低温时均较少出现。  相似文献   

19.
闻志 《河南水产》2000,(2):16-16
鱼种在放养前对鱼体进行药浴处理,简便安全,防治鱼病效果理想。现介绍几种较好的药浴鱼种方法:1高锰酸钾药液浴法。10—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原虫和单殖吸虫等。高锰酸钾宜现配现用,且药液用水应选用含有机质较少的清水,背光进行药浴。  相似文献   

20.
王友含 《内陆水产》1997,22(2):16-16
鱼种在放养前对鱼体药浴处理,可有效防止疾病发生,常用消毒药物有:1.高锰酸钾药液10~20g/m3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原虫(形成胞囊的及抱子虫除外)和单殖吸虫等。高锰酸钾宜现配现用,且药液用水应选用含有机质较少的清水,背光进行药浴。2.漂白粉药液10~20g/m3漂白粉(含有效氯30%)水溶药浴10—30分钟,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细菌。3.食盐水药液30—40g/l食盐水溶液药浴10分钟,可杀灭体表及鳃上的一些细菌和原虫(形成胞囊的及粘抱子虫除外)。4.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药液每立方米水中放漂白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