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发病情况 1988年我市家蚕普种暴发了微粒子病。全市20个蚕种场有11个场感染了微粒子病。查出带毒和超毒的制种批100个,毒蛾671个,共烧种51批43434张。占制种量的5.1%(不含江北场),另烧带毒种批有毒蛾的号1700张。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  相似文献   

2.
作为蚕种检疫的唯一对象——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铜梁县蚕种场自1988年始发生少量超毒批以来,至今10余年,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量达10万余张,影响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1992年,微病超毒烧种达6.5万余张,占制种量的64%,导致种场严重亏损.而1993~1995年,微粒子病超毒烧种率始终徘徊在当年制种量的14%~20%之间,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1995年春蚕生产结束后,我场在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整顿基础上,总结历年的防微经验和教训,以严格技术管理、强化责任为重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我省微粒子病逐渐蔓延增多,因烧种造成蚕种紧缺。据悉1988年,全省烧种达50余万张,占全年制种量的9%左右,严重影响了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就调查情况提出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 1986年蚕病普查成果表明,我省养蚕生产大面积损失率达38.83%,其中传染病损失率为54.39%,加虫害为63.26%:春季病毒病占44.23%,虱螨病占28.91%;夏季病毒病占57.21%,真菌病占21.04%;秋季病毒病占80.89%,蝇蛆病占7%。近年来,微粒子病抬头,危害日剧。全省去年烧超毒种54万多张,96个蚕种场,有60个场烧种。今年盐亭、  相似文献   

5.
搞好桑叶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维强 《蚕学通讯》2005,25(2):40-4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微粒子病的暴发与蔓延,各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防微措施.特别是近几年采用桑叶全程清洗消毒措施,使生产的蚕种因检疫不合格而烧种的比例大为降低,但就不同地区来讲,其防微水平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重庆市2003年共检种148.79万张,平均超毒率为4.8%,而最高的超毒烧种达36.6%,带毒蚕种最高的达63.5%.2004年春季全市共检种102.3万张,烧种4万多张,平均超毒率4.5%,带毒率达25%.笔者认为,食下传染是造成上述烧种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微粒子病食下传染是蚕种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今秋我市8个蚕种场制种,共制一代杂交毛种23万余张,经镜检,微粒子病超毒蚕种99780张,占总数的42%,比今年春季微粒子病毒率4.05%上升37.95%,是历史上毒率最高的一季。现就我市今秋微粒子病大暴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 一、病害情况 1990年我市家蚕普种微粒子病呈继续蔓延的趋势。全市20个蚕种场全年共生产普种毛种1625706张,其中超毒烧种155014,占总张数的9.54%,带毒种325076张,占总张数的20%。1989年我市超毒烧种为6.95%,带毒种为13.63%,1990年比上年超毒烧种增加了2.59个百分点,带毒种增加了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情况 1988年我市家蚕普种暴发了严重的微粒子病毒。全市20个蚕种场有11个场感染了微粒子病毒。查出带毒和超毒的制种批100批,毒蛾671个,共烧毒种51批,43434张。占制种量的5.1%(不包江北场),另烧带毒批中毒蛾代表张1700张。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我市原属于弱毒区。从1980年至1987年,每年都检出有毒蛾,但毒率超标,构成烧批的  相似文献   

9.
<正> “克微宝”是四川省“八·五”攻关项目,《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课题组研制定型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由省蚕种管理总站指导生产及应用推广,为目前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理想药剂。九七年春季,我场五排水库分场11个共育户,共育小蚕242.3张,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11.
自1989年起,铜梁县蚕种场开始发生微粒子病,至1992年微粒子病烧种率达到高峰,经济损失非常严重,1993年经过采取各种措施,微粒子病逐年下降,微病超毒烧种率在1997年已控制到0.65%.从多年的扑微工作中,我们认为截断胚种传染是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一环,原种带毒如果不截断,其他防微工作做得再彻底,也是前功尽弃.为此,我们改进了补正检查方法,提高了原种微粒子病检出率.1.改进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福林 《四川蚕业》2005,33(4):21-23
家蚕微粒子病是威胁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从1996年至2004年,乐山市蚕种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检出不合格蚕种累计达75800余张,直接经济损失1516000余元。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桑叶全程消毒工作做得扎实的蚕种场,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的情况就非常好,  相似文献   

13.
<正> 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也是蚕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它不仅影响到蚕种质量、蚕种生产的计划平衡、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到社会效益和蚕业的兴衰。1988年,全市制毛种507830张,超毒烧种76358张,占15.03%,  相似文献   

14.
<正> 1989年以前,我场秋季年年烧种,仅1989年秋一季就烧种两万多张。在此情况下,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了前几年秋季超毒烧种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原蚕区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养蚕布局不合理,蚕农春养原蚕,夏养丝茧,秋季又养原蚕;由于蚕期间隔时间短,种茧丝茧重叠作业,导制微粒子病毒的交叉感染。此外,冬重修桑树春季发芽迟,桑叶成熟慢,秋季病虫害多,桑叶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自1979年开始暴发微粒子病后,各场都设置了品检室,加强了对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尽管防微工作常抓不懈,然而,每隔3~5年都要发生一季或连续数季的烧种。在蚕期补正检查和预知检查中,无微孢子虫检出,更无病死蚕发生,蛾期,特别是在母蛾镜检中却大量检出微粒子病蛾,造成成批烧种。笔者对我省部分  相似文献   

16.
潼南县蚕种场地处县城边凉风垭,是1958年新建的县级蚕种场。人少、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养种蚕自有成片桑园少,主要依靠大佛、四方、双江、哨楼四个乡49个原蚕队的桑树制种,建场以来至1988年前各年各季自制蚕种均无微病发生,制出了885666万张的无毒合格种。自1988年开始,制种生产遭受到微粒子病的袭击。连续三年因微粒子病发生制出的不合格蚕种烧种数逐年上升,由小到大,1988年烧毛种0.7450万张,1989年  相似文献   

17.
<正>微粒子病是饲养家蚕时易发且高发的一种病,春季极易发生。春季梅雨季节频繁,日照少,微粒子孢子繁殖迅速,使微粒子病难以彻底控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细胞孢子虫纲的微孢子虫寄生而起的传染性原虫病。因病原寄生于柞蚕和家蚕(桑蚕),故又分别称为柞蚕微粒子病和家蚕微粒子病。1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1.1胚种传染患病雌蛾体内的病原可侵入卵巢,并寄生于蚕卵胚胎中,传入下一代蚕体造成发病。又称经卵巢  相似文献   

18.
崔世明  许锦忠 《江苏蚕业》1992,(1):31-33,46
<正>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种茧生产上呈现抬头蔓延的趋势。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已成为蚕种生产上的当务之急。我们海安蚕种场建场三十三年来,曾发生过两次比较严重的微粒子病。第一次是在1974年秋季,四个批次的蚕种,每批都有微粒子病,微毒率低的0.076%,高的达到10.5%,淘汰蚕种8000多张。第二次发生从1989年春种生产开始,检验到部分批次有微粒子孢子,个别批次微毒率超标淘汰,1990年春种微毒率急剧上升,淘汰原种6856张,普通种18610张,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危害,1974年发生微粒子病为害后,我场分析了发病原因,采取了综合防微措施,使微粒子病得到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微粒子病在我区分布较广,自1978年以来,一直威胁着蚕种生产,是我区主要蚕病之一。如何预防和控制微粒子病,保证蚕种质量,已成为蚕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区从1981年春季检种  相似文献   

20.
<正>1993年我场首次暴发家蚕微粒子病,淘汰蚕种2万余张,直接威胁蚕种安全生产。为提高蚕种质量,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