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2008年起对云南香蕉产区不同生长季节、不同蕉园类型的香蕉害虫发生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危害云南香蕉的害虫种36种,软体动物5种,分属8个目21个科,已鉴定到种的22种,其中褐足角胸叶甲为云南香蕉新记录害虫;发生较普遍、对香蕉危害较大的主要有8种害虫;蕉园类型中以山地蕉园、散户种植蕉园、与野生蕉邻近蕉园、2年以上蕉园的害虫种类多,发生危害较重;生长季节以春季(3~5月)、秋季(9~11月)两季害虫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2.
香蕉常见的病虫害有20多种,发生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是叶斑病、束顶病和黑星病;此外,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香蕉试管苗大面积推广,香蕉病毒性花叶心腐病的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香蕉虫害主要有:交脉蚜、象鼻虫、卷叶虫、红蜘蛛等,本文就以上病虫害的防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云南省河口地区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2月份达到高峰期;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中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但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对黑星病的危害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香蕉炭疽病在1~3月发病率较低,8~12月为发病高峰期;河口县西部地区危害率较东部和中南部较低,随着海拔的升高,危害率逐渐升高,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香蕉束顶病是一种对香蕉生产危害很大的严重性病害,俗称“蕉公”,此病在香蕉的各生育期均可发生.香蕉束顶病是一种病毒病,感病的植株萎缩,新抽生叶片较短窄,且丛生,叶柄背部有明显的“青筋”(即断续、相隔长短不一的绿色线条);现蕾期感病的植株果指细短弯曲,品质降低,失去商品价值,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此病远距离传播是由带病的吸芽引起,田间近距离传播蔓延主要是香蕉交脉蚜.近年来香  相似文献   

5.
香蕉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在世界各种水果中,香蕉的产量仅次于葡萄.1976年世界香蕉贸易量为6,578,340吨.其产量低的为833公斤/亩左右,高的可达5,000公斤/亩,平均产量为3333公斤/亩.可是在香蕉的生产上,其地上和地下器官都遭到许多病虫危害,有时为害十分严重.现将十多年来国外在香蕉害虫方面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香蕉黑星病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概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与土壤病菌种群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与土壤病菌种群密度的相关性,采用鉴别培养基检测香蕉枯萎病菌(FOC4)种群在香蕉苗发病前后土壤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鉴别培养基KP能有效地检测土壤FOC4,种群检测效率达95%;接种FOC4的浓度分别为10、103、106 CFU(每毫升菌液或每克土)于土壤后,在接种浓度为10 CFU和103 CFU的处理于接种后21 d以及接种浓度为106 CFU的处理于接种后1 d,KP可检测到FOC4种群;初始接菌浓度越大,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或者危害程度越严重,接种后54、61 d所有处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从4月底5月初开始发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0月份达到高峰值,发病率为80%~100%,且高发病率维持至12月份;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65.5%>中南部地区=51.44%>西部地区=48.78%,不同海拔高度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呈现出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依据河口县的地形地貌特征,分东部、西部及中南部并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香蕉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蕉炭疽病在河口地区1~3月基本维持较低的危害水平,4月初开始发病,8~12月中旬处于危害的高峰值,12月份后逐渐下降;全年月平均危害率达38.44%,月平均危害指数0.81,处于危害率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与东部、中南部地区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月平均危害率西部地区(49.61%)>中南部地区(35%)>东部地区(30.72%);不同海拔对香蕉炭疽病的田间发生危害有一定影响, 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前言 香蕉线虫病是香蕉的一类重要病害。1968年,Wethunt和Edwards,表明了寄生于香蕉上的线虫有20个属的38种之多。目前,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香蕉线虫病的危害已成为限制香蕉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香蕉穿孔线虫病(Radopholus similis)而言,在斐济、澳洲、新西兰、太平洋群岛、象牙海岸及整个中南美洲、非洲部分地区和加勒比海诸岛都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据报道,因该病的为害,可造成40~80%的减产。笔者现把所收集到的近十年来有关国外香蕉线虫病研究的状况作个综述,以供参考。一、香蕉线虫病研究的基本概况 依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督,当前国外香蕉线虫病的研究具有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老挝琅勃拉邦与广西在同一施肥条件香蕉在果指特征、品质指标以及果皮、果肉中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发现: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无显著性差异,老挝香蕉瓤皮比高于广西香蕉,且果皮色泽比广西香蕉好;老挝香蕉与广西香蕉果皮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中只有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果肉中磷、钾含量吾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香蕉的施肥调控管理以及市场定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香蕉茎秆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中国香蕉种植情况及香蕉茎秆废弃物状况,阐述国内外香蕉茎秆废弃物在纺织、造纸、饲料、肥料、能源等领域的利用状况及研究进展,结合香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香蕉茎秆废弃物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电镜观察农杆菌介导香蕉基因转化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含质粒pBI426的根癌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转化香蕉品种威廉斯的叶片、横切薄片及香蕉细胞悬浮系,通过电镜观察农杆菌的附着情况,对香蕉转化早期影响农杆菌与香蕉受体材料相互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农杆菌菌株对香蕉的遗传转化有影响。EHA105易被乙酰丁香酮诱导,附着在香蕉组织上的量比农杆菌LBA4404的附着量大;乙酰丁香酮是香蕉遗传转化中必不可少的;乙酰丁香酮显著促进了农杆菌的附着量;香蕉横切薄片具有很强吸附农杆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贸易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香蕉产业经营将出现国内国外2个市场和多种不同体制的产业结构,香蕉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日益增大的经营风险。本文在分析当今形势下香蕉产业风险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基础上,针对不同种类的香蕉产业风险,剖析香蕉产业经营风险存在原因及其规避的程度,提出增强我国香蕉产业风险规避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后,橡胶与香蕉的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 间种香蕉的橡胶树幼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高于无间种(对照)的橡胶树幼林,水分利用效率间作香蕉的胶树低于无间种的对(照胶)胶树;(2) 橡胶树下间种的香蕉净光合速率与对照香蕉间无明显差异,蒸腾速率以普通对照的香蕉略大,水分利用效率是间作的香蕉略大。幼林胶园间种香蕉,能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生态效应良好,值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健康、优质香蕉组培苗一、二级苗的培育技术,以促进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应用效果,通过碧护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在福建省漳州市香蕉主栽品种天宝高蕉的喷施试验,表明“碧护”能显著提高香蕉的抗叶斑病力和抗寒力,消除或减轻田间肥害或药害,促进香蕉平衡生长发育,还可明显提高香蕉果实的外观质量和商品性能,而对蕉株及其生长发育均无任何不良影响。“碧护”在香蕉生产上的使用是安全的,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香蕉贮运保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香蕉品种及果实质量、采后处理过程及贮运保鲜技术与果实商品性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以“控制低乙烯”为核心的香蕉保鲜贮运技术及香蕉采后处理轻简装备等在产业上的应用,同时简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香蕉采后保鲜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稳定、清晰的条带,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3.5个,扩增产物主要介于200~2 000 bp,其中总的多态性条带为158个,居群总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0.3%;通过NTSYS和STRUCTUR软件聚类分析发现,岩前、莘口和赤壁野生蕉共100份样本严格按照地理来源划分为3个大组,3个大组可进一步分别划分为3、3和4个亚组;采用POPGENE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发现,野生蕉居群总的变异中,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变异,野生蕉居群内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3个野生蕉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岩前、莘口和赤壁。说明福建野生蕉居群遗传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水和人为因素在野生蕉群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香蕉枯萎病致病分子机理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引起的土传毁灭性病害,一直严重危害世界香蕉生产,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其致病机理到目前还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寄主的过程、致病毒素的成分分析、致病相关基因、香蕉的抗病性和枯萎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深入地揭示香蕉枯萎病致病的分子机理和开展新的防治途径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