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氮素对燕麦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氮素对燕麦坝莜1号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产量性状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单株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呈"M"型变化,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的影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变大,而透光率变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坝莜1号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则降低。产量以N2处理(144.0 kg/hm2)最高。因此认为,合理的氮肥用量能显著改善燕麦群体的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是燕麦增产的重要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对20个燕麦品种采取叶面喷施硒肥与土壤基施硒肥2种不同的施硒方式,探索施硒方式对燕麦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白燕1号’~‘白燕11号’、‘白燕13号’~‘白燕20号’、‘坝莜1号’20个品种燕麦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燕麦采取2种施硒方式对不同品种产量以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面喷施硒肥对燕麦的穗数、穗粒数、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升‘白燕11号’和‘白燕18号’燕麦品种的千粒重。(2)叶面喷施硒肥后,大部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有显著提高,其中‘白燕5号’的籽粒中硒含量提升最显著(P<0.05),燕麦品种喷施硒肥后与CK对比,增幅为7.93%~830.01%。(3)土壤基施硒肥后,不同品种对于硒肥的反应不同。在低硒量下,‘白燕10号’产量上升最大(13.33%)。高硒量下,‘白燕7号’产量上升最大(9.28%)。‘白燕15号’和‘白燕20号’随着施硒量的增加,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低硒量下,产量分别提升了4.99%、4.82%。在高硒量下,产量分别下降了6.41%、5.84%。(4)土壤基施硒肥后,大部分燕麦籽粒中硒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饲用燕麦在晋北地区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以4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施氮量180kg/hm2时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晋北地区蒙燕1号、甜燕麦、KONA和坝燕7号4个燕麦品种生产时,田间施氮量可控制在180kg/hm2水平。  相似文献   

4.
晋北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中国燕麦品种生长特性的整体表现,收集了近年来国内燕麦主产区7 个燕麦样品,比较了其重要营养组成及品种间的差异,并初步筛选了燕麦优良品种。2014 年在山西大同地区,对7 种燕麦品种的物候期、株高、分蘖数、产量等考种指标等进行比较研究。综合分析各指标可知,不同燕麦品种在大同试验点的饲草和籽粒产量差异较大,其中‘坝莜13 号’籽粒产量为3.22 t/hm2,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除‘坝莜14 号’外)(P<0.05),最适于进行籽粒生产;‘燕科2 号’和‘白燕11 号’的干草产量分别为51.96 t/hm2和49.54 t/hm2,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最适于进行饲草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高产玉米的氮素吸收和氮效率特性,为贵州省玉米高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杂交玉米‘黔兴201’为材料,研究5个不同施氮水平对其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黔兴201’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当施氮量在225~450 kg/hm2之间,叶片中氮素积累比例较高,茎中较低,果穗中最高,同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比较高而稳定。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黔兴201’施氮量在225~450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优质食用型小籽粒花生品种‘赣花7号’氮素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75、150、225、300和375kg/hm^2 6个施氮水平下该花生品种的氮素代谢、根瘤生长和产量的响应。结果显示,与氮代谢相关的花生叶片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根瘤生长量、根瘤大小及产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出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以施氮水平为225kg/hm^2时的花生叶片氮代谢最为活跃,根瘤数较多,根瘤也较大,产量最高。‘赣花7号’在150-225kg/hm^2的施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根瘤生长和产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河谷地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冬牧70’饲用黑麦种籽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该地区‘冬牧70’饲用黑麦种籽生产的合理施肥量,可为该区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冬牧70’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2018—2019年不同施氮水平的‘冬牧70’种籽产量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当施氮225.0 kg/hm2时籽粒增重最大,氮素利用效率也较高。因此,需要施较高的氮肥水平才能使得‘冬牧70’达到较高的籽粒产量;在西藏河谷地区提高施氮量可以适当提高‘冬牧70’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8.
摸清过量施氮下不同青稞品种(系)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和调控机制,为西藏河谷农区青稞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设置N1(施氮量70 kg/hm2,常规施氮处理)、N2(施氮量172.5 kg/hm2)、N3(施氮量275 kg/hm2)、N4(施氮量345 kg/hm2)4个施氮处理,CK(施氮量0 kg/hm2)为不施氮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水平下,青稞品种‘藏青3000’和青稞品系‘6927’的株高、分蘖和成穗、叶绿素、粒重和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等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对青稞的基本苗没有影响,青稞分蘖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同处理下‘6927’的最高茎蘖数高于‘藏青300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稞成穗数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所有生育期的株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或增加不明显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SPAD值呈先增加后不再显著增加或降低的趋势,‘藏青3000’各施氮处理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6927’;施氮可明显提高青稞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川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川东北丘陵部分稻田氮肥用量偏高的状况,选择重穗型品种冈优188(V1)和稳数型品种阳鑫优1号(V2)为试验材料,设置N0、N1、N2、N3等4个施氮水平,2008年~2009年进行了试验,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一季中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影响不同:施氮量为N1 (105 kg/hm2)时,冈优188产量为8623.16kg/hm2,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施氮量为N3(195kg/hm2)时,阳鑫优1号产量最高,达8522.49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吸收氮素的总量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随之降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冈优188的氮素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高于阳鑫优1号,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则低于阳鑫优1号.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冬小麦提供更节约、更高效的水氮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灌浆期农艺性状、经济系数、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都能显著促进小麦灌浆期农艺性状、经济系数和产量的增加。施氮量对叶面积系数、穗粒数、产量影响显著,灌水次数对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系数、千粒重、成穗数影响显著,且叶面积系数、穗粒数、产量对氮素的需求量大于单株成穗数、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成穗数;拔节期是冬小麦水氮配合效应的关键期,此时期水氮充足产量将呈跳跃式增加。而灌浆水将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即使降低氮素施用量,产量也将得到显著性提高。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77.14 kg/hm~2时,水肥能得到高效配合,‘豫教5号’产量达到8305.86 kg/hm~2。在小麦生育期降雨量偏少的豫东地区,灌水将是影响小麦产量增加的关键措施,如土壤水分充足,氮肥利用效率将会提高,这不但可以节约冬小麦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或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给微生物菌肥在燕麦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了微生物菌肥配合不同用量的化肥对燕麦出苗、各生育期株高、干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燕麦产量差异显著(F=601.346,P=0.00<0.05),处理C(菌肥+ 75%化肥)下产量最高为达4189.5 kg/hm2;处理A(全化肥)和B(菌肥+50%化肥)次之,产量分别为3546 kg/hm2和3468 kg/hm2;处理D(对照)产量最低,为3064.5 kg/hm2。因此,使用微生物菌肥对燕麦拌种,可以减少一定量的化肥用量,减轻土壤板结程度,提高燕麦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氮素基、蘖肥减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水稻氮肥减量施用的有效途径,以粳稻品种‘通粳981’和‘南粳44’为材料,利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在穗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氮素基、蘖肥不同施用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基、蘖肥减量降低水稻高峰分蘖数,对水稻高峰分蘖数出现时期影响不大;氮素基、蘖肥减量使水稻剑叶抽穗后7天叶绿素含量增加,降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对水稻农艺性状影响不大;氮素基肥减少50%增加了叶基角与叶开角,降低了披垂度;氮素基肥减50%提高水稻成穗率、千粒重,使水稻增产或稳产。  相似文献   

13.
施肥量对牛筋草与棉花竞争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外盆栽试验条件下,棉花直播且每盆保留1个单株,设置3个肥力处理(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倍量施肥),和5个牛筋草密度处理(每盆0、2、4、8和16株),研究在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牛筋草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索土壤肥力及杂草自身密度变化对牛筋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常规肥量可以促进棉花的营养生长,增加籽棉产量,并能提高棉花对牛筋草的竞争力;但当施肥量增加至倍量时,棉花的生长及产量指标与常规施肥量相比无明显优势,过高的肥力反而促进牛筋草的生长发育,增强了牛筋草的竞争力。3个肥力条件下牛筋草对棉花产量造成显著影响的竞争临界密度分别为每盆4、8和2株。施肥量及牛筋草密度的变化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并未造成影响。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牛筋草的生物量、分蘖数和抽穗数均逐渐增加;在同一肥力条件下,随着牛筋草密度的增加,牛筋草种内竞争加剧,牛筋草的株高、分蘖数及单株生物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抛秧栽培晚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8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秀水79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数随前期施氮比例的减小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延长生育期。产量侧重后期施氮处理的产量较生育后期不施氮处理的产量明显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5:3:2施氮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稻谷3800.0kg/hm2,增产85.15%。氮素的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不同施氮比例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因而适当氮肥后移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播期对皮燕麦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6个播种时期,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播期处理气候因子和皮燕麦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皮燕麦的生育期缩短,分蘖数先减少后增加,株高逐渐升高;光合性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升高,在生殖生长期则相对降低;各阶段光合势总体呈降低趋势;收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显著减少,子粒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因素中日照时数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积温每增加1℃,子粒产量减少1.158kg/hm 2;降雨量每增加1mm,子粒产量减少0.738kg/hm 2;日照时数每增加1h,子粒产量增加24.101kg/hm 2。为获得子粒高产,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皮燕麦播种日期选择在4月13日前后为宜。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从特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以贵紫4号优质小麦为材料,在全生育期N、P、K比例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比较分析肥料运筹对紫色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在相同的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肥量从22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实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25 kg/hm~2且于拔节期和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贵紫4号小麦植株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肥料供应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江淮地区燕麦籽粒生产的影响因素,选取了13个皮燕麦种质和7个裸燕麦种质,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与皮燕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分蘖数>茎叶比>株高>茎粗>千粒重>穗长>旗叶宽>轮层数>小花数>穗鲜重>旗叶长>小穗数;对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6个农艺性状和皮燕麦籽粒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依次为茎粗>分蘖数>茎叶比>穗长>株高>千粒重,株高和千粒重为负效应。农艺性状与裸燕麦籽粒产量相关性依次为小花数>旗叶长>小穗数>茎粗>穗长>分蘖数>穗鲜重>株高>轮层数>旗叶宽>茎叶比>千粒重;进行通径分析后,直接效应大小为穗鲜重>穗长>茎粗>小穗数>小花数>旗叶长>分蘖数,旗叶长和分蘖数为负效应。综合考虑,皮燕麦籽粒丰产的关键在于增加单株分蘖数;裸燕麦的生产过程中则要选择小穗性状优良、小花数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水氮耦合对黍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水和肥已成为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水肥耦合对作物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旱作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以‘5283黄’和‘晋黍5号’两个黍稷品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黍稷全生育期设3个水分水平和3个氮素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黍稷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适量施氮均使黍稷叶绿素含量、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之比(Fv/Fm)、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升高,提高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不同处理的Pn、气孔导度(Gs)、Fv/F0和Fv/Fm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拔节期达最大值;叶绿素含量、Tr、胞间CO2浓度(Ci)均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增大,抽穗期达最大值。重度水分胁迫下各处理受害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水分处理,不施氮条件下的各处理受害程度大于其他施氮处理,且‘晋黍5号’对水分和氮素较为敏感。在重度水分胁迫(W1)和中度水分胁迫(W2)条件下,施用氮肥能明显缓解干旱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养分缺乏的地区,适量增加灌水量均可以明显改善黍稷叶片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作物维持较大的光合面积和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改善籽粒特性和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水平对寒地粳稻群体质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3):26-31
为了探讨氮肥施用量与寒地粳稻群体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关系,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龙粳21’和‘垦稻1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寒地粳稻群体质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但过度增加氮肥,不仅生育期延迟,分蘖成穗率大幅降低,群体质量恶化,也达不到高产水平。齐穗期的干物质重及叶面积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并得出齐穗期最适干物质重:‘龙粳21’齐穗期最适干物质重为9262.5±20 kg/hm2、‘垦稻12’齐穗期最适干物质重为8715.8±20 kg/hm2;‘龙粳21’齐穗期适宜LAI为5.2,‘垦稻12’齐穗期适宜LAI为5.04。同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尽管单位面积植株吸收氮肥量在增加,但氮肥的利用率却在下降,尤其过多氮肥下利用率大幅下降,2个品种均以N1处理最高(44.44%,42.9%)。形成100 kg产量需氮量虽然略有不同,但各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下N2处理(纯氮135 kg/hm2)的施氮肥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