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烟粉虱隐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发生的田间,2014年采集的30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8.3%~99.6%,2015年采集的10头烟粉虱中,8头烟粉虱mt COI与MEAM1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2%~99.5%,2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8%~99.9%,说明烟粉虱种群包括入侵隐种MEAM1和土著隐种Asia II 7。在利用烟粉虱人工传毒试验中,MEAM1、Asia II 7和Asia II 1这3个隐种均可在棉花曲叶病株上饲毒获得CLCu Mu V及β卫星分子;除MEAM1隐种外,Asia II 7、Asia II 1隐种可传播CLCu Mu V,侵染红麻及黄秋葵植株引起曲叶病,前者传毒效率分别为50%和100%;而后者为33%和100%。以上3个烟粉虱隐种传毒接种棉花未见成功。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江苏地区Q型烟粉虱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入侵来源,基于mt DNA COI基因序列,对2010、2011年采自江苏13个市的Q型烟粉虱种群进行了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地区Q型烟粉虱有4个单倍型,分别为单倍型Q1、Q2、Q3、Q4,不同单倍型的分布和发生频率不同,其中单倍型Q2是13个地理种群的共享单倍型,2010、2011年的发生频率均超过50%;单倍型Q1和Q3分别是部分地理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发生频率较低;单倍型Q4仅在扬州种群中出现,发生频率最低;单倍型Q1和Q3亲缘关系较近,单倍型Q2和Q4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各地理种群间既有一定的基因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江苏地区的Q型烟粉虱可能来源于西部地中海地区,与日本的Q型烟粉虱具有相同的入侵来源。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福建省烟粉虱种群遗传结构特征,基于福建省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中40个代表性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了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分子变异情况,并构建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网络图。结果显示:在590 bp长度的mt COI基因序列中有效位点558个,其中18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序列核苷酸中A、T、C、G含量分别为42.32%、24.36%、20.25%、13.06%,其中A+T的含量为66.68%,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性;共检测出11个单倍型,其中Hap3、4、7、9、11为特殊单倍型;种群多样性指数为0.83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93,表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AMOVA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总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27,种群遗传分化较低。表明福建烟粉虱种群基因交流未受地理距离明显影响,种群遗传分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武汉、荆州、孝感、随州、武穴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生物型组成。[方法] 通过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COI)为基础的PCR RFL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湖北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地理种群的生物型组成,并分析5个地理种群与其他省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Q型烟粉虱为湖北省棉花主产区的优势种群,而武汉温室种群则均为B型烟粉虱,土著生物型ZHJ1型在大田中略有分布;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北省棉花主产区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均与中国其他多个省的烟粉虱种群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Q型烟粉虱在浙江局部地区大量发生危害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徐婧  王文丽  刘树生 《植物保护》2006,32(4):121-121
为了解浙江省内烟粉虱种下类群的组成,不同类群的地理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外来烟粉虱类群入侵及其对本地烟粉虱类群的取代过程提供系统数据,2004年至今,作者在浙江省内依据交通频繁程度不同选定了10多处有代表性的地点,系统抽样调查了各点烟粉虱种群的组成。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所采烟粉虱种群的遗传型及生物型。  相似文献   

6.
烟粉虱Bemisia tabaci具有强的温度耐受性,但烟粉虱入侵种MED隐种与本地种亚洲Ⅱ3隐种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以烟粉虱MED隐种和亚洲Ⅱ3隐种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两种烟粉虱3个抗寒基因(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trehalase,dopadecarboxylase)在5个梯度温度胁迫下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在高低温胁迫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探索抗寒基因在烟粉虱MED隐种成功入侵并广泛分布于各气候区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烟粉虱隐种体内,3个抗寒基因均显著受低温诱导。但相对于AsiaⅡ3隐种,低温胁迫下烟粉虱MED隐种体内的3种抗寒基因能更快速地做出响应,且基因上调或下调的量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7.
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发现Q型烟粉虱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到11月间?,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在对“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进境花卉进行检疫监管期间,在园区内及附近的一串红、甘薯等植物上发现粉虱类害虫,寄主植物受害严重。实验室内初步鉴定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rmadius)。为进一步了解烟粉虱的来源及其生物型,作者利用细胞色素氧化酶i(c0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所采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该烟粉虱COI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608148)与我国云南Q型、浙江Q型和摩洛哥Q型烟粉虱的相应碱基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相似度达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序列与上述Q型烟粉虱序列形成单系(monphyletie)。  相似文献   

8.
于2011年采集北京、山东和湖南三地的烟粉虱,进行B、Q隐种鉴定,并测定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CYP4v2和CYP6CX1两个基因的mRNA水平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北京、湖南和长沙烟粉虱均为Q隐种。抗药性监测表明,北京和湖南种群对阿维菌素敏感,山东种群抗性水平较低,而对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出现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湖南地区烟粉虱对噻虫嗪的抗药性达到49.08倍的高抗水平,北京和山东地区也达到中抗水平。另外,这3个地区的种群对毒死蜱和联苯菊酯抗性水平都较低。通过qRT-PCR分析三地的CYP4v2和CYP6CX1基因表达量,发现相对于敏感种群CYP4v2基因在北京、山东和湖南3个地理种群中分别过量表达3.85倍、19.57倍和10.78倍,而CYP6CX1基因在北京种群中过量表达20.55倍。结果提示田间烟粉虱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v2和CYP6CX1过量表达可能会是烟粉虱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为辽宁省重要温室害虫,包括MEAM1隐种与MED隐种.为了揭示近年来辽宁省冬季温室内烟粉虱隐种动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I)PCR-RFLP技术,鉴别了辽宁省9个地区13个烟粉虱种群的隐种.结果表明,2019年冬季辽宁各地温室烟粉虱种群有12个...  相似文献   

10.
系统测定了新型双向传导高效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对B隐种和Q隐种烟粉虱卵、若虫和成虫不同虫态的毒力。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对烟粉虱卵、若虫具有极高的毒力。用浸茎系统测定法测定其对B隐种和Q隐种烟粉虱不同虫态的LC50值,对0~1日龄卵分别为0.008 99、0.924 mg/L,对1~4龄若虫分别为0.003 36、0062 7 mg/L,对1日龄成虫分别为6.23、93.9 mg/L。对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以3龄若虫最高,其次是2龄、1龄和4龄若虫,B隐种烟粉虱的敏感性更高。用着卵叶片浸渍法和浸茎系统测定法证明该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杀卵作用,同时发现该药剂有一定的触杀杀卵活性。由于该杀虫剂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的高毒力和极强的双向内吸传导性能,推测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防治田间烟粉虱以及其他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重要药剂。  相似文献   

11.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ITS1 and CO1 nucleotide sequences has revealed six major races ofBemisia tabaci in the world, including three major indigenous ra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viz., B. tabaci (Asia),B. tabaci (Bali) andB. tabaci (Australia), but the status of a large collection of genotypes in this region remains unresolved. The ITS1 sequences of representative whitefly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round China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These sequences and other homologous sequences retrieved from GenBank were then used to conduct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hiteflies collected in China were split genetically into four groups, where at least five genetic races were revealed,i.e., B biotype (SDLe, XJEp, XJAt, HNNt, BJIb, GDEp, XJGh, GDHrs, XJSm and SHEp), Bali group (ZJGh), M biotype (Hainan1), G biotype (GXCm) and Asian H/K group (FJIb, GDCv), although the Asian H/K group with low bootstrap score remains unresolved. Of all genetic races, the B biotype is the most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In the dendogram, the J biotype, L biotype and Q biotype cluster together and form a sister clade to the B biotyp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extensive migration ofB. tabaci has taken place in Asian countries. The populations ZJGh, FJIb, GDCv, GXCm and Hainanl collected in China might have originated there, b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y were introduced from elsewhere cannot be excluded at this point. Using PyR from Israel as a reference Q biotype,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banding patterns of SDLe, XJEp, XJAt and HNNt were show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Q biotyp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local whitefly populations identified as the B biotype based on ITS1 sequenc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 biotype.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Sept. 12, 2006.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毒性及其取食行为的影响,调查了饲喂含有L-阿拉伯糖人工饲料后烟粉虱的死亡率,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其取食行为,并观察了饲喂后其在人工饲料膜上的刺孔数量及直径。结果表明,B型和Q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均随L-阿拉伯糖浓度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3种浓度下,B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Q型烟粉虱;在5%、10%浓度下,Q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100%,B型烟粉虱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达到100%;5%L-阿拉伯糖对B型烟粉虱取食行为影响比Q型大;在5%浓度下,B型和Q型烟粉虱在膜上的刺孔数量总体少于对照组。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具有杀虫活性,且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毒性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浙江省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蜂种类,更好地利用寄生蜂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对浙江省8个地区进行田间烟粉虱末期若虫或伪蛹采样,并将其带回实验室内饲养直至寄生蜂成蜂羽化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在浙江省8个地区共采集到3 490头烟粉虱寄生蜂,其中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 Mercet、狄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debachi RoseRosen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数量最多,比例分别达到了53.0%、27.8%和9.9%;在温州发现的寄生蜂种类最多,共有10种;在20种寄主植物种类或品种上共发现10余种烟粉虱寄生蜂,其中17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烟粉虱寄生蜂有蒙氏桨角蚜小蜂、12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是浅黄恩蚜小蜂、10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是狄氏桨角蚜小蜂;表明这3种寄生蜂是浙江省广泛分布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4.
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感病流行的影响及其传毒特性,于2014年调查了该地区设施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与To CV发病情况,利用特异引物对烟粉虱体内To CV进行了RT-PCR检测;并在室内测定了带毒Q型烟粉虱取食时间和种群数量对To CV感病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发病植株上采集的烟粉虱种群体内可检测到To CV;春茬番茄To CV发病株率随烟粉虱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升高,4—6月是To CV发生高峰期,6月22日发病株率达100%;秋茬番茄烟粉虱种群数量从10月下旬明显下降,而To CV发病株率升高,11月12日发病株率达100%;室内试验表明,To CV感病株率随着带毒Q型烟粉虱数量与取食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能有效传播To CV,且其种群数量对To CV发病株率存在显著影响,可通过防控烟粉虱以控制To CV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我国351个烟粉虱分布记录点、全国气候环境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结合GIS技术进行烟粉虱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影响烟粉虱适生区预测的主要因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年平均温度和最热月份最高温度。预测的烟粉虱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与非适生区分别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6%、12.3%、35.2%和46.9%。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南部以及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为烟粉虱最适宜生存区域,且这些区域作物生产潜力大,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非适生区包括青藏高原、南疆沙漠区域、大兴安岭及东北极寒地区。本研究预测的烟粉虱中、高适生区域均有烟粉虱发生为害的报道,烟粉虱在我国的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Rose与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对其控制效果的影响,在棉田尼龙纱网笼罩中释放烟粉虱之后,再分别单独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组合(1∶1、1∶3、3∶1)释放,定期调查统计2种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量和烟粉虱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放蜂对照,自首次放蜂后40 d开始,所有放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粉虱若虫种群密度,每100 cm~2叶片上均少于1.00头,但各处理间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以3∶1比例组合释放的处理中对烟粉虱的寄生量最高,每100 cm~2棉花叶片上能达到4.25头。表明在棉田中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时,以初级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与复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为3∶1的比例释放,可以到达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烟粉虱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为物种复合体,其中少数隐种近30年来入侵世界各国,并暴发成灾。在我国,最近几年MED隐种已经逐渐替代了之前入侵的MEAM1隐种,成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致害隐种。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烟粉虱入侵机制、隐种替代机制、种系发生、不同隐种或地理种群鉴定、抗药性机制、烟粉虱与共生菌互作等领域的研究。本文简要综述了烟粉虱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转录组数据在种的分化和鉴定、共生菌的互作及抗药性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