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9-22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正>当传统文化与经典将成为绝响,当乡土与村落将成为遥远的记忆,人们开始走进乡土追寻理想中"诗意的栖居",寻求恢复性治疗和创造与自然联系的本原方法,希冀在乡土传统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可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超越,古老的农耕文化距离我们越来越陌生和遥远。基于此,更要深入挖掘中原农耕-传统文化精髓和要素,融入文化信仰和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符号,选择依山傍水的山区建设大型实景中原农耕文化主题园,实现游客在深入体验、深度参与中体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重构与复兴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3.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当代农耕文化的复兴是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部分。通过梳理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时期农耕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背景,归纳整理出上海地区历史上部分重要民俗节庆。研究发现:上海近代以来农耕文化的流变可分为江南农耕文化传承期、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并行与耦合期、农耕文化的式微期、农耕文化的复兴与转型期等四个阶段,其流变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农耕社会-半农耕半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过程。上海农耕文化的流变始终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既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5.
当传统文化与经典将成为绝响,当乡土与村落将成为遥远的记忆,人们开始走进乡土追寻理想中"诗意的栖居",寻求恢复性治疗和创造与自然联系的本原方法,希冀在乡土传统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可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超越,古老的农耕文化距离我们越来越陌生和遥远。基于此,更要深入挖掘中原农耕-传统文化精髓和要素,融入文化信仰和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符号,选择依山傍水的山区建设大型实景中原农耕文化主题园,实现游客在深入体验、深度参与中体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重构与复兴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6.
赵潘  刘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93-9394
从中原农耕文化的角度将中原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对塑造河南企业文化的影响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徽州农耕文化是古山越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徽州的语言、戏曲、民谣、风俗仪式等方面,具有相对封闭、和谐共生、礼制为先、宗族为重、内容多样等特点,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宣泄等社会功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承徽州农耕文化具有践行文化自信、回归乡土中国、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价值。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要坚持适度性、整体性、创新性等原则,具体的路径包括构建文化保护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展览场所、利用网络传播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87-290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武功县五彩渭水园规划设计,在自然湿地景观塑造中,紧扣"农耕文化再现"这一主题,探索城市文化特色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湿地生态两方面自然融合,以充分认识城市文化意蕴对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侯楼村皖北农耕文化展览馆正式开馆。这是该县第一座皖北农耕文化展览馆,成为2018砀山梨花节重要的文化景点。农展馆里琳琅满目的农耕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及工匠用具,传递着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气息,诉说着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与悠久的农耕文化根脉。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种类繁多,历史积淀厚重。其中,祖根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和姓氏文化等最能凸显中原文化的特色。构建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群,应先据"点"设计,进行创新谋划和构建;再以点带面,以此为引领带动其他文化建设,最终形成"中原特色文化群"的布局模式。在其道德境界的创新和提升上,要特别注重文化渊源的原生态建设,要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薛荣  贾兵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28-15030
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综合概括了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并简要分析了其产生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本文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华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农业因素,从而提出赓续传承、提升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以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山雾海、千姿百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享誉天下。然而,究竟是谁开辟了这片神奇的梯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学术界未有定论。从畲汉农耕历史、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耕习俗等方面探求云和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为挖掘云和梯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原历史名人文献是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原历史文化名人、西晋文学家潘安其美貌、才情、政声、孝行等在中原大地传承不息,已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潘安文献资源进行建设与传承意义深远。只有对中原历史名人文献资源加强搜集与整理、加大力度进行建设与开发、多角度多层面积极传承与弘扬,才能"发掘文献资源、服务区域社会",进一步彰显区域名人文化魅力,提升中原文化品质,打造城市文化特质、文化意境和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耦合发展,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地方农耕文化、"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江西会昌岚山园规划为例,对江西休闲观光农业和江西农耕文化结合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农耕文化     
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一直伴随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汉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农业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继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又一篇文章.农业高校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要肩负起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使命.农业高校在建设思政课堂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农耕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山东农业大学"初心课堂"坚持立足真实历史素材,从实践角度将农耕文化和思政课建设融合为一体,打造校园...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