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水稻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生产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武运粳24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两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秧苗素质明显优于毯状苗,栽后早发,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穗大粒多,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品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机插方式比较,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生育期提前,植株变高,基部节间增粗,穗粒数增多,千粒重、产量和出米率提高;杂交籼稻钵苗机插抽穗在安全期内,生产无风险,为大面积机插安全生产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姜堰区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进行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钵苗机插是一种有利于水稻高产超高产的机械化栽培新技术,发挥了手栽秧龄大、苗质优的优势,栽后发苗快、无植伤,利于优化群体结构,高产潜力大,高产关键技术:培育壮苗,精确施肥、重施分蘖肥、促花肥。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金湖),以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和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钵苗机插适宜水稻品种的筛选试验。2014年,参照设置的钵苗机插稻产量指标,初步筛选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水稻品种;2015年,对已筛选出的每个品种采用钵苗和毯苗2种机插方式进行展示,并系统比较两种方式下水稻产量、生育期、稻米品质等指标。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及挖掘水稻产量潜力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钵苗机插的水稻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优6326和岳优9113为材料,研究了豫南稻区两种主要水稻机插方式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能够显著提高秧苗素质,立苗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增减平稳,成穗率显著提高,头季稻成熟期提前6~7 d,头季稻穗粒数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明显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钵苗机插方式下,再生季的生育期较毯苗机插秧和手插提前2~4 d,再生穗率、再生穗粒数、结实率也显著提高。在钵苗机插方式下,两优6326两季产量为13 97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方式分别增产13.4%和12.1%;岳优9113两季产量为14 443.6 kg/hm2,较毯苗机插和手插分别增产12.8%和12.7%。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采用钵苗机插栽培方式,能够起到节本增效,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4~2015年开展了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并结合专题试验结果总结出麦茬钵苗机插稻甬优2640产量12 750 kg/hm~2的群体生育指标及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金湖县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钵苗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引种示范和钵育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表明,甬优2640具有熟期早、熟相好、穗型大、株型好、高温条件下结实率稳定等生育特性。本文研究并总结了甬优2640钵育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培育壮秧、精确机插、精确定量施肥、定量水浆调控、加强病虫防治,以期为甬优2640的推广应用及钵育机插超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方法】于2013–2014年在扬州大学兴化试验基地选用大穗型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8号,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特性。【结果】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在水稻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较高。在移栽至分蘖中期、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阶段,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速率较毯苗机插高。与毯苗机插相比,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水稻叶片的氮素输出量、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显著提高,而茎鞘的氮素表观转运率和氮素转运贡献率较低。对氮素利用率而言,不同穗型品种的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增加,其中大穗型品种差异显著。【结论】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能力强,后期叶片氮素转运量大、贡献率高,植株总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西部早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北方粳型超级稻辽粳399为参试品种,探讨了不同育秧基质与秧盘组合处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客土作育秧基质相比,其他3种育秧基质均具有提升秧苗素质的作用;与对照(客土+盒式秧盘)相比,其他7个组合处理下的秧苗素质更好,且运输更加方便,移栽根系损伤轻、缓苗时间短,并以M2K2组合处理(有机育苗基质+钵形毯状秧盘)表现最优,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11.91%。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毯苗插秧机增加取秧块面积的改进技术以及在该技术下稀播长秧龄的水稻适宜播量、秧龄和育秧盘,并形成毯苗机插稻稀播长秧龄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经过对毯苗插秧机性能的改进,增大取秧面积,毯苗机插杂交稻可实现与钵苗机插稻相当的产量,同时常规稻产量比未改进的常规毯苗机插稻增产4.74%~6.83%;机插水稻秧龄在30 d内,秧龄和产量成正相关关系,播量80 g/盘、秧龄30 d的处理产量最高;与普通塑料盘相比,大体钵型毯状降解盘透水透气性好,栽插带土成球,秧苗素质好,植伤轻,水稻缓苗期短。  相似文献   

14.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以欣荣优6307为供试材料,采用大棚地热旱育秧和常规大田竹拱盖膜旱育秧两种育秧方式,设置4个不同播期进行育秧试验,研究了播期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月15日采用大棚地热育秧,秧苗素质较好,产量高,且较竹拱盖膜育秧提早5 d收获。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连作晚稻育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高、秧苗素质差及植伤较重等问题,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材料,对钵形毯苗和常规毯苗的播种育秧与机插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毯苗播种育秧方式相比,钵形毯苗精量播种育秧可以有效降低播种量,培育带土壮秧;与毯苗机插相比,钵形毯苗机插技术的伤秧率和漏插率低,在降低插秧密度条件下,其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效穗数却更高,实际产量增幅在5.42%~6.40%之间。  相似文献   

17.
甬优8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晚粳稻品种,该品种表现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倒性强等特点。2012年笔者对甬优8号机插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1.3 hm2,平均实收产量916.3 kg/667 m2,取得预期目标。介绍了甬优8号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南粳5055机插高产栽培特性及农艺性状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早熟晚粳品种南粳5055机插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粳5055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性强。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高产超高产栽培中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及成熟期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和抽穗期至成熟期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并探索了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相应的超高产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提供依据,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与全翻耕抛秧相比,有效穗有所增加,结实率提高2.7%,但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会有所下降,产量增加405kg/hm2,每公顷可节支增收1179.00元。文中还讨论了免耕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