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寒地水稻穗数型品种空育131和穗重型品种龙粳26号进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行距30 cm比24 cm产量高,以行距30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穗重型品种行距24 cm比30 cm产量高,以行距24 cm、穴距13.3 cm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寒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精确施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的垦鉴稻6号(穗数型品种)和绥粳4号(穗重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方法,精确定量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需肥规律、氮肥利用率、肥料配比及施肥时期,确定了最佳施氮水平和施氮技术。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以中肥区、前后期氮肥比例7∶3时产量最高,为9 083.3 kg/hm2,比对照增产58.5%;穗重型品种以低肥区、前后期氮肥比例7∶3时产量最高,为8 750.2 kg/hm2,比对照增产59.7%。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84份省审水稻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相关性状偏相关分析表明,第一、三积温带品种穗数和结实率在产量中发挥作用较大,第二积温带品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对协调,而第四积温带品种穗数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占比较大。依据产量相关性状聚类分析将试材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Ⅰ大类又划分为4个小类,四个积温带的大部分香稻、糯稻、软米品种聚为(1)、(4)小类;(2)类主要包括龙稻品种、松粳品种;(3)类主要包括部分龙粳、龙庆和东富系列品种。Ⅱ类主要包括4个香稻和部分龙粳系列品种。Ⅲ类主要包括松粳系列、龙稻系列和绥稻系列品种等。总之同一育种单位育成的品种比较容易聚为类。Ⅰ类品种属于穗重型品种,Ⅱ类品种属于中间型品种,Ⅲ类品种属于穗数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松粳13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以早熟长粒优质粳稻品系松98-131为母本,以半直立穗型材料辽152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长粒半直立穗型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生育日数127 d左右,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抗倒伏能力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398.3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稻12号平均增产7.9%。稻米垩白度、垩白米率均为0.0%,食味最高评分为81分。适于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5.
以武运粳31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机插密度(机插规格或抓苗量)对其茎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分蘖力中等、穗型中等水稻品种高产群体的适宜机插密度。结果表明,武运粳31号机插,在行株距为29.7cm×12.5cm、抓苗量为4株左右时,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较高,是适宜的机插密度。  相似文献   

6.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适宜南疆冬小麦种植的株行配置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共5个行、株距配置模式下2个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籽粒灌浆特性,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南疆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缩小,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先推迟后提前,受快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先降低后升高,千粒重先降低后增加;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随行距缩小而推迟,受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影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降低趋势,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行距缩小、株距扩大,在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南疆4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冬小麦5 cm×5 cm模式为最佳株行配置模式,但多穗型品种存在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1垦鉴稻6号(垦95—295)生育日数130d,主茎叶片数12片,需活动积温2380~2400℃。,出苗较早,叶色较绿,分蘖力强,后期株型较收敛,剑叶上举,株高75cm,穗长15.6cm,每穗粒数85.5粒,千粒重26.7g。在正常肥力条件下,产量与垦稻8号相当,高肥条件下产量略高于垦稻8号。秆强抗倒,活秆成熟。外观米质优良,食味好,三积温带平均量为7958.3kg/hm2,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和第二积温带旱育种植栽培。2空育131(垦鉴90—31)空育131生育日数127d左右,主茎11叶,需活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裂区设计,在稻鸭种养有机栽培模式下研究了移栽密度对穗粒兼顾型品种沈稻47和穗数型品种沈稻505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增加,2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均增加;沈稻47齐穗前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干物质总积累量和产量明显增加,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明显减少;沈稻505每穗颖花数明显减少,结实率、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增后降;品种和密度在产量等多个性状上互作效应显著;穗粒兼顾型品种沈稻47取得高产的适宜移栽密度为30.0 cm×9.9 cm(33.0万丛/hm2),穗数型品种沈稻505为30.0 cm×16.7 cm(20.0万丛/hm2)。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和施N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群体源库特性受品种遗传力控制较小,而受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栽培措施是调节水稻源库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密度和施N时期对穗重型水稻垦稻12和穗数型水稻垦稻17源库关系的影响发现,N肥后移对两个品种分蘖成穗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密度下穗重型水稻垦稻12在D2处理下分蘖成穗率最高,而穗数型水稻垦稻17则在D3处理下表现较好。在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上,穗数型品种在生育后期比穗重型品种具有更高的LAI,N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增加最大LAI和成熟期LAI,垦稻12和垦稻17LAI最适的密度分别为D2和D3处理。在粒叶比上,穗重型的垦稻12明显高于穗数型的垦稻17,垦稻12在D2密度下,垦稻17在D3密度下,N4处理最有利于二者粒叶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试验选用先玉335和军单8两个品种,设70、65、60、50 cm 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光合作用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存在差异,70 cm和50 cm处理高于65 cm和60 cm处理,形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秃尖长度;70 cm和50cm处理在生育后期较其他处理提高了穗位叶叶片的光合速率(Pn),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延迟了叶绿素的分解.说明不同行距处理可影响生育后期叶片活性,表现为光合速率的差别,最终影响秃尖长度,形成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12.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富锦市在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推广中,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与大豆产量的关系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大豆45cm垄上双行条播技术相对于130cm垄密植技术来说,操作方便,机械配套,易于被农民接受,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是提高大豆单产的有效途径,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 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小麦宽幅播种的适宜行距,在高产地块以高产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20 cm、25 cm、30 cm三个行距处理,研究了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行距下,宽幅播种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条播提高11.0%。在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过大时小麦群体数量较小,成穗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数量和干物质积累;但行距过小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群体边际效应减弱,产量降低;适宜行距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群体在花后维持较高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泰农18以宽幅播种、行距25 cm、播量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55 cm、65 cm两个行距水平以及种肥侧向、正向两种施用方式,研究不同行距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 cm、65 cm行距对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两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基本相同;种肥施用方式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较大,种肥侧施的肥效明显优于种肥正施。玉米三叶期至拔节期,种肥侧施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重和根系数量较种肥正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种肥正施和侧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以根据农机具设计和生产需求,规范行距,统一收获机械规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以玉米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研究乳熟期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情况,分析不同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且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增产分别达到8.06%和22.82%。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夏玉米抗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郑单958、丰玉4两个紧凑型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夏玉米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基部节间茎粗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随行距的缩小,茎秆硬度、抗拉力和抗折力显著增加,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通过缩小行距可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河北省夏玉米最佳行距为50 cm。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套作窄行距对作物竞争效应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行距配置对作物竞争效应和物质分配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为对象,设置不同窄行距配置以及隔根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玉米植株的竞争强度随窄行距增加而逐渐减小至趋于平稳,大豆竞争强度增幅为33.14%~36.31%;玉米的全竞争强度(EFC)、地上竞争强度(ESC)与窄行距呈反比,大豆全竞争强度(EFC)和地上竞争强度(ESC)一致表现为:40cm<80cm<100cm;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 表现为窄行距从20 cm增加至100 cm,转移率增幅为11.0%~20.5%,贡献率为13.5%~27.0%;大豆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率降低17.5% ~ 28.5%,贡献率降低52.0%~71.0%。各窄行距于40cm处系统竞争达到平衡,可协调带状套作下玉米和大豆竞争互补以及物质分配。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potato cultivar, row spacing, and weed control treatments on weed biomass, crop yield, and net crop value. Cultivars evaluated included Russet Burbank, Russet Norkotah, Goldrush, Dark Red Norland, Snowden, and Atlantic. Inter-row spacings of 76 and 91 cm with an intra-row spacing of 30 cm were evaluated in 1996 and 1997. Weed control treatments included a herbicide tank-mix of metribuzin and metolachlor, cultivation, and a hilling-only control. Common lambsquarters and total weed biomass were greater in the 76-cm row spacing than in the 91-cm row spacing across all cultivars in 1996 and 1997. In 1997, chemical control resulted in less weed biomass than both the hilling-only and cultivation treatments. Total marketable yield was greater in the 91-cm row spacing than in the 76-cm row spacing across cultivars in 1996, but was similar across row spacings in 1997. Net crop value was greater across cultivars in the 91-cm row spacing than in the 76-cm row spacing in 1996. Reduced weed biomass in 1996 and 1997, coupled with greater total marketable yield and net return in 1996, indicated that the 91-cm row spacing was the optimal row spacing for Russet Burbank, Goldrush, Russet Norkotah, Snowden, and Atlantic cultivars in 1996 and 1997. Similar yields and net crop value among weed control treatments in 1996 and 1997 indicated that cultivation and possibly even hilling-only areas within fields can be viable alternatives to herbicid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