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帕里松(Pinus quadrifolia)和灰松(Pinus sabiniana)种源苗木培育技术,包括选地作床、种子处理、种子下播、苗田管理、以及大苗培育和苗木出圃等,而且选择当地乡土树种油松、侧柏、白皮松和爬柏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江淮丘陵地区湿地松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是从美国引进的重要用材、产脂树种。随着近几年来林业项目增多,造林规模扩大,湿地松在江淮丘陵等地区大量栽植,不少地方成为当家树种,造林面积远远超过马尾松,对其苗木需求量大,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我站利用从省林木种苗总站购买的湿地松良种,从1999年开始湿地松育苗,在近几年的育苗造林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江淮丘陵地区湿地松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杂交松在桂东南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澳大利亚杂交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在广西东南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开展杂交松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var.hondurensis)的栽培对比试验,杂交松示范造林和采脂试验,杂交松不同种植坡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松能适应广西博白县的自然条件,并表现出优良的速生丰产性状,杂交松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以及松脂产量均优于马尾松、湿地松和加勒比松;杂交松的种植规格以2.5m×4m为最佳,以种植在东坡和西坡生长较好;杂交松被松梢螟为害程度在4种松树中最高;杂交松在桂东南松类低产林改造和发展松树人工林中,可作为替代的造林树种,造林时可优先选择在东坡和西坡,并在杂交松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注意防治松梢螟。  相似文献   

4.
黄山松     
1976年,隆回县九龙山林场发现了成片的黄山松散生木,林场已进行了采种、育苗和造林。衡山县南岳林场自1961年以来,在高山上营造了黄山松林2627亩,普遍生长良好,很少发现病虫害。为了加速绿化高山,充分发挥高山造林的经济效益,特介绍高山(石山)优良用材树种黄山松。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是我国南方的乡土树种,在福建,浙江、安微、江西、台湾  相似文献   

5.
美国柔枝松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了柔枝松在美国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引进应用的前景.柔枝松(Pinus flexilis James.)又名五针松、落基山白松,是北美洲西部分布最广泛的松属树种之一.其生境干旱,能够耐干旱、耐寒和耐瘠薄,能适应多种土壤,还能抗强风,适应性很强,也是先锋树种.柔枝松早期苗木生长缓慢,但具优良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种源、家系(包括无性系)的柔枝松在树冠特征、根系分布、树高及胸径生长、抗逆性(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该树种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具有开发前景的优良树种.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在西北及华北地区引种柔枝松,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线虫引起的松枯萎病影响松枯萎病发生和分布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枯萎病在日本是乡土树种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日本赤松P.densiflora最严重的病害(Mamiya 1984)。病原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B.lognico-lus)在美国欧洲赤松P.sylvestris和欧洲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盆地通过引进国内外薪材树种和选择乡土薪材树种,进行栽植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引进的8个新材树种中,选择出任豆为适宜生长的树种,新银合欢、黑荆、荆为为适宜部分地区生长的树种;从13个乡土薪材树(草)种中筛选出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马桑、卵花甜茅等为比较优良的薪材树(草)种。桤木、刺槐、马桑等薪炭林的合理造林密度为10000株(丛)/ha;麻栎、栓皮栎为6000~7000株(丛)/ha;印花甜茅以行距1m为宜。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等薪炭林,始伐年龄不超过5年,轮供期3~6年;马桑薪炭林始伐年龄为3~4年,轮伐期2~3年、印花甜茅栽植1年后平茬,以后每年采收。合理的造林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能使选择的几个树种提高生物产量1.0~2.5倍。  相似文献   

8.
白皮松以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树干、树形美观,苍翠挺拔而成为造林和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苗木紧俏,价值较高。 白皮松(Pinus bungeana)属松科松属。别名为蟠龙松、白骨松、蛇皮松、虎皮松。为我国北方特有树种。白皮松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9.
<正>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又名海拉尔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亚松、黑河赤松。松科,松属植物欧洲赤松的变种,松科大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喜光性强、深根性树种,能适应土壤水分较少的山脊及向阳山坡,以及较干旱的砂地及石砾砂土地区。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造林绿化工程由深山远山向身边增绿转变,县城、通道、村庄已成了  相似文献   

10.
<正>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E),火炬松(Pinus taeda L.),以下简称“两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是荒山造林的速生用材树种。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好、抗病虫害强的特点。三十年代引种到广东,1972年引进我省。1975年桐柏县国营毛集林场和国营陈庄林场先后引种。通过试验观察记载,  相似文献   

11.
黄松、班克松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国引进黄松、班克松种子,以油松为对照,分别进行多点育苗,并营造就对比验林。5年来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黄松和班克松在我省陇南等地区适应性强、生长稳定。5年生黄松平均树高0.24m,平均地径为0.65cm;班克构平均高为0.42m,平均地径为0.71cm。班克松5年生当年高生长年平均为10.51cm,油松只有7.58cm,地径生长也与油松接近。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火炬松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抚育条件下,在1~20 a内,湿地松的生长明显优于火炬松和马尾松。20~30 a内,国外松生长不如马尾松,而且对地力的适应性也不如马尾松。作为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纸浆林,湿地松是适应性比较强的速生丰产的引进树种,但在立地差、集约度低或海拔高处应以本地树种马尾松为主。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massoni-ana)进行比较分析。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广西北部丘陵地,火炬松生长表现良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大于马尾松、湿地松;试验所研究10个火炬松家系、1O个湿地松家系生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差异明显;马尾松4年生时,采用种子园种子,轻基质育苗,造林施基肥,生长量与采用母树林种子,黄泥土育苗,不施基肥,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提高了8.6%、19.7%和55.5%。  相似文献   

14.
人工樟子松幼林改建红松坚果园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退耕还林后樟子松幼林改建红松坚果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运用好选地、调查设计、林份扶壮、嫁接与管理等工艺技术措施可保证该项技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文章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红松油松异砧嫁接技术,包括砧木的选择、嫁接前准备、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对引进美国的湿地松(Pinus taeda)和火炬松(Pinus elliottii)的生长状况,与当地马尾松(Pinus smassoniana)进行对比分析。第15年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立地和抚育条件下,马尾松在生长量方面表现最好,而湿地松在通直度、分枝角度等树形指标方面表现最优。综合各因子,选出了火炬松、湿地松各1个优良家系和3个马尾松优良家系作为育种和推广材料。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及养分积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对相似生境下4年生的马尾松、湿地松幼树生物量和养分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枝生物量为湿地松小于马尾松之外,湿地松幼林的干、皮、叶、主根、侧根生物量均高于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林分不同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C、K、Mg含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N、P、Ca、Fe含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不同部位养分元素含量以叶最大,其次为侧根、枝和皮;不同养分积累量,N、P、Ca的积累量为马尾松大于湿地松,C、K、Mg、Fe的积累量为湿地松大于马尾松。养分利用效率计算表明,湿地松幼林对各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高于马尾松,在干物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湿地松幼林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少于马尾松。  相似文献   

18.
杂交松育苗对比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澳大利亚的新品种杂交松 (Pinuselliottii×Pinusoaribaea )进行育苗对比试验表明 ,杂交松苗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 ,苗高比广西优良马尾松提高 5 3 6 % ,比湿地松提高 11 6 %  相似文献   

19.
Needle samples of six provenances each of lodgepole pine (Pinus contorta Dougl. var. latifolia) and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originating from latitudes 55 to 68 degrees N in western Canada and northern Sweden,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autumn and subjected to freezing temperatures in the range of -8 to -29 degrees C on three occasion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Needle injury was assessed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 visual assessment and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Chlorophyll a fluorescence data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visual assessments of injury, indicating that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as a simple, non-destru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freezing injury and for ranking of needle materials with respect to development of cold acclimation. The analyse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autumn, lodgepole pine needles were more hardy and acclimated to low temperatures earlier than Scots pine need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