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纤维亚麻亩产350公斤原茎的产量结构及主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亩产350公斤亚麻原茎,其平方米成麻株数1200~1400株,单株重0.65~0.78克;叶面积系数以快速生长末期至开花期最高为3.4~4.6;适宜的光合势7.0~11.0万米~2·日;亩生物产量最大日增长量为12.5公斤;形成350公斤原茎,需耗水185吨,需从土壤中吸收氮8.51公斤,磷4.41公斤,钾11.40公斤。无疑,这些指标对指导亚麻大面积高产稳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红麻13号(原名"LC0301")系利用优良红麻材料(KB2×KB11)F1与KB11回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多用途的红麻新品种,不早花、红茎、裂叶型。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251.31公斤/公顷,比对照中红麻10号3653.33公斤/公顷增产16.37%,居第二位,在常规品种中居首位。在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541.61公斤/公顷,较对照3855.2公斤/公顷增产17.8%。表现出植株高大,皮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经农业部麻类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67支,强力316牛顿,优于对照品种。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12.1,烂头率为0.8%,属于高抗类型。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抗病强适应性广红麻新品种"中红麻13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红麻13号(原名"LC0301")系利用优良红麻材料(KB2×KB11)F1与KB11回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多用途的红麻新品种,不早花、红茎、裂叶型.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251.31公斤/公项,比对照中红麻10号3653.33公斤/公项增产16.37%,居第二位,在常规品种中居首位.在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541.61公斤/公项,较对照3855.2公斤/公顷增产17.8%.表现出植株高大,皮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经农业部麻类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67支,强力316牛顿,优于对照品种.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12.1,烂头率为0.8%,属于高抗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红麻品种中杂红318为实验材料,检测盐碱地红麻的生长特性。结果发现:在南疆阿拉尔地区,红麻生长表现为前慢,中快至高峰,步入均速期后,长速缓降至停止。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株高、茎粗呈现出下降;其干茎、干皮和干骨产量同步增长,至30万株/hm2时,其产量分别为23.80、9.65和14.15 t/hm2,而后产量增长幅度逐渐减慢;高密度群体的皮骨比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中杂红316(原名"H316")系利用外观性状茎色、叶型相似、经济性状互补性强的红麻品系152和P91为亲本,从数十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的超高产型抗病优质杂优组合H316(F1),在比较试验中,分别比KB2和红引135增产26.1%和56.0%;干茎产量达21348.45 kg/hm2,比对照中红麻10号增产16.6%;H316(F1)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171.31kg/hm2,比对照增产14.18%,增产极显著;在全国红麻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339.5kg/hm2,比对照中红麻10号增产12.56%;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为株高405.98cm、茎粗1.89cm、纤维鲜皮厚度1.24mm、干皮精洗率60.85%、平均笨麻率11.95%;纤维品质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支数为275m/g,纤维强力为332N,均优于对照;该品种经人工接种炭'疽病茵鉴定.烂头率为0.7%、病情指数为10.8,其抗病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表明中杂红H316是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新组合.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造纸红麻品种的筛选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石林  刘伟杰 《作物研究》1994,8(1):33-36,41
本文对9个红麻品种的干茎产量,皮、骨、髓含量,化学成分,纸浆得率以及收获期、茎杆贮藏期与纸浆得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红麻2号的干茎产量最高,其次为青皮3号和湘红麻1号;湘红麻1号和湘红麻2号纸浆得率较高,纤维细胞长、胞壁薄、木质素和髓含量较低;青皮3号化学成分优良。3个品种均是较好的造纸用红麻品种。9月底至11月中旬,各品种干茎产量和纸浆得率随着收获期推迟而提高;得浆率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大庆市盐碱地种植红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我们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引进了红麻280×279和红麻360两个品系,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星火牧场开展引种及栽培试验.5月15日播种,平播密植,每个品系分别定苗30万株/hm<'2>争60万株/hm<'2>.试验结果表明,红麻在轻盐碱土种植,出苗整齐,田间长势繁茂,株高、茎粗、保苗株数、干茎产量、干麻皮产量分别达255.8-285.0cm和213.6-238.5cm、1.24-1.50cm和0.96-1.23cm、29.2-29.6万株/hm<'2>和54.2-56.7万株/hm<'2>、15.8-25.7t/hm<'2>和15.2-18.9t/hm<'2>、6.3-10.2t/hm<'2>和6.0-7.5t/hm<'2>.干皮出麻率为40%.同时对盐碱地红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冠层性状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6个播期配合6个收获期对郑单958和伟科702生长发育、株型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结果表明,冀中地区6月12日前播种,玉米抽雄和吐丝持续时间更为集中,播期每推迟3 d,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1 d;继续推迟播期,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4~5 d。2014年6月12日播种处理吐丝期冠层温度最高,不利于玉米授粉;6月15日后播种穗位叶SPAD值降低,尤其是生育后期伟科702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较大。播期对株高、穗位高和基部茎粗影响较大,播期与收获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均显著,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千粒重随生育期延长而提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98.4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103.3 kg/hm2。郑单958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最佳组合为6月6日至6月12日播种,10月4日至10日收获。  相似文献   

9.
超高产型杂交红麻中杂红31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杂红318(原名"H318")系利用外观性状叶型相似、父本L3-21茎色红色,母本P91茎色绿色,经济性状互补性强的红麻良种为亲本,从数十个组合中筛选出的超高产型抗病优质杂交组合,在入选的杂交红麻杂优组合比较中,杂优组合的优势是显著的.其中超高产型杂优组合H318(F1)在比较试验中,分别比KB2(中红麻10号)和红引135增产30.2%和64.2%,迭极显著水平;平均干茎1471.03kg/666.7m2,比对照中红庥10号增产20.54%;H318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每公顷4411.65kg,比对照中红麻10号增产20.75%,达极显著水平,较其它参试新品种增产显著.在全国红麻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306.16 kg/666.7m2,比对照中红麻10号增产19.12%,差异迭极显著水平;纤维品质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66支,强力327牛顿,优于对照品种;该组合经人工接种炭疽病菌鉴定,烂头率为2.4%、病情指数为17.8,其指标优于对照,表现出植株高大,皮较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纤维品质好,抗病性强,属于高抗类型.表明中杂红H318是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纺织、造纸兼用的红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肥水、化控、化调、掐顶对大豆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养分(NPK)吸收、生化指标、株型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肥水促进中期中部器官(叶、柄、茎节)的生长,花期肥水促进中后期上部器官(叶、柄、茎节)的生长;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磷肥,显著促进大豆相应生长中心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追施氮肥不仅氮素含量增加,还有“以氮促磷”、“以氮促钾”的作用,并呈现出随着追肥期的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趋势;夏大豆最佳追肥时期是初花至花后10d,比对照增产15.6%~24.2%。多效唑化控,株高降低,叶片变小,籽粒产量有增有减。试验6种生长调节剂,“华孚”增产显著,增产5.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2份红麻品种材料中初选出的7个品种(系)的干茎产量、纸浆得率、抗炭疽病性及构成产量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播麦茬麻中ZGR5、ZGR15、ZGR8和红11的干茎产量分别比对照青皮3号增产29.4%、21.9%、21.6%和20.2%,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春播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5.4%、19.6%、21.4%和11.9%,它们的纸浆得率平均比对照提高0.21~1.44个百分点。且ZGR15、ZGR5、ZGR8和红11的抗炭疽病性、皮骨比值和主要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是适合红麻造纸的高产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中红麻 12 号(原名"SCS11-D4")系利用国外优良红麻种质(EV71×非洲红麻)F1与国内抗病特异育种材料SCS1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造纸用的红麻优良新品种,红茎、裂叶型、不早花.在 1999-2000 年全国红麻主产区的六省七点全国红麻区试中,平均纤维产量 3565.5kg/hm2,比对照红引 135 平均增产 17.9%.在新品系中居首位,在生产试验中较对照极显著增产,干茎产量 19009.5/hm2,较对照增产 18.6%,表现出植株高大.皮较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纤维品质经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70支,强力482牛顿,符合纺织要求.采用硫酸盐法制浆.SCS11-04 的平均干茎纸浆得率为 47.3%,高于对照.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 31.9,烂头率为 7.9%,属于高抗类型.并于2006年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3.
红麻育苗移栽解决了我地5月下旬麦茬麻迟播低产的矛盾,保证了红麻150天左右生育期,促进了红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据盐亭县富驿区科技户7.54亩红麻移栽结果,平均亩产251.4公斤,比当地麦茬直播麻对照地块平均亩产148.3公斤增产69.6%。此外育苗移栽能节省用种量,一般亩用种0.75~1公斤,比直播用种量少  相似文献   

14.
中杂红368(原名“H368”)是以LC0301 A为母本、“991 R”为父本,三系法配套制种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皮骨比高、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多用途的晚熟型杂交红麻新组合。茎红色,圆滑光泽,掌状深裂叶,茎杆直立较硬上下粗细较均匀,苞叶5片,花萼7片,花冠黄白色。在2009-2010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株高426.07 cm、茎粗1.93 cm、纤维鲜皮厚度1.42 mm、笨麻率18.85%、干皮出麻率62.96%,其平均纤维产量4456.20公斤/公顷,比对照福红951增产25.32%,位居第一。在2010年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079.19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23.65%,位居第一。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15天后病指为14.00,45天后病指为12.73,为高抗炭疽病,属于高抗类型。纤维支数315支,强力354牛顿,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5.
香蕉母株采果后,对其残干作三种高度的截除处理后观测子株的生长及产量。结果表明,高截干(2米)的与低截干(10厘米)的相比,果穗重量提高了4.6公斤(12%),收获期缩短18天(15%);中间截干(1米)的,果穗重量居中,但收获期与高截干的并无差别。果稳重量的增加是因每个果穗中果指数增多,而果指大小不变。 用试验开始时的子株假茎高度作为协变量来作结果分析。子株高度增加范围在115~217厘米内的,果穗重量亦随之相应地增加了16.5公斤,且生产周期缩短了113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国家麻类技术产业体系对红麻637工程的具体要求:每亩红麻产出600公斤干皮、300公斤嫩梢和700公斤干骨.从种植技术,试验数据、原材料的成分分析及处理方法等方面,对红麻637工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饲用红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84—1985年作者在中等肥力的荒漠灰钙土上,进行了甜菜氮磷营养规律的研究,即每生产1吨甜菜需要吸收氮5.4公斤,磷0.617公斤,土壤中速效氮的消耗量为4.96公斤,速效磷的消耗量为1.1公斤.氮磷化肥的适量试验,每亩单施氮肥2.5—2C公斤处理的,分别比对照增产7.5—24.3%.增糖率4.7—32.5%,氮磷配施的处理,即每亩NP各2.5—20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16.2—34.8%,增糖率3.7—27.6%,单施氮的,每亩不得超过10公斤.氮磷配比,以1:0.25,1:0.5,1:1,其产量和产糖量差异不大.不同施期的试验以磷肥为种肥,氮肥为追肥,追肥期以5月中旬和6月中旬一次追为最好.经济效益.以每亩单施氮肥10公斤,亩收益85元,每亩施氮磷各2.5公斤和氮磷各5公斤,每亩增益40元.  相似文献   

18.
对红麻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与主要农艺性状、单株纤维产量的相互关系及其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的简易观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株各性状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一性状的改变均会引起相关性状的变化,导致单株纤维产量的增减。纤维群数和层数的增长分别有赖于茎粗、干茎重的直接作用;纤经束数、每束细胞数和纤维细胞总数均取决于干皮重的高低;茎中部纤维细胞总数主要受纤维束数和每束细胞数的制约,对单株纤维产量起着举足轻重的支配作用,可由公式N_C=P_b·P_c S_L·S_b·S_c求得。  相似文献   

19.
对黄麻和红麻的6个数量性状(开花期、株高、茎粗、鲜皮厚、分枝高、单株干皮产量)作了广义、窄义遗传力和表现型、遗传型、环境型的相关性以及遗传通径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估算的参数在黄麻和红麻中表现不同,只有茎粗的性状不论在黄麻中或红麻中对干皮产量都是显显正相关,在大多数性状与干皮产量关系中,茎粗所起的间接效应也是显著正相关。鉴于茎粗,性状的表现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育种和栽培中都值得重视。本文对估算遗传力的方法及综合位值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对影响红麻留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播期、密度、施肥技术和留种红麻高产优质的生育规律,经济性状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红麻留种的适宜播期,直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移栽在8月上旬(苗龄40~50天)。直播定苗1.0~1.5万株/667m2;移栽定苗1.2万株/667m2。施肥量氮素20~25kg/667m2,磷素10~12kg/667m2,钾素18~20kg/667m2。施肥原则:前控、攻中、后补。对留种种子产量≥100kg/667m2的优化技术组合和种子产量150kg/667m2的各项经济指标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