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蓠的光合作用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用氧电极法测定广东沿海大量生产的细基江蓠、海南岛水池产江蓠、江蓠和海丰产江蓠生态种的光合活性同光强关系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初夏时,四种江蓠的光补偿点为1000米烛光,光饱和点为4000-7000米烛光;12月和翌年2月,江蓠和细基江蓠的光饱和点为12,000和14,000米烛光。12月和翌年2月两次测定的结果相同,但和初夏时比较相差悬殊。初夏时江蓠的净光合速率较低,12月和翌年2月时较高。1983年初夏时,发现海南岛水池产江蓠分枝的净光合速率大于主枝,这现象在1984年2月对江蓠和细基江蓠的测定中亦得到证实。细基江蓠孢子体顶端部净光合速率大于中部和基部,而中部和基部的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江蓠人工栽培,和江蓠“切割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蓠是提取琼脂的原料、养殖鲍类的饵料,大面积栽培江蓠,还有助于修复海洋生态.目前我国南方池塘栽培的江蓠品种主要有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fa和菊花江蓠G.confervoides.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池塘栽培江蓠要获得丰产,必须抓住如下两个技术要点,而这两点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加大了人工饵料的需求量,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污染源。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为富营养化提供了便利。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因此减少水体中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投资、高效益、没有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本文以微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聚磷菌群处理水产养殖水体磷污染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沙蚕工厂化无沙土生态高产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多年来在从事沙蚕繁养试验过程中,探索出利用细基江篱、江篱、石莼、长石莼、浒苔、刺状鱼栖苔等大型海藻作为培养附着基,进行沙蚕工厂化无沙土生态养殖,产量达15~20千克/米2,达到一个高产稳产高效的新水平,使沙蚕工厂化繁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菊花心江蓠在网箱养殖区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8~12月,利用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在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物修复实验。通过定点跟踪监测,定点连续监测,断面监测和平面监测,结果表明,江蓠对受污染的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菊花心江蓠能有效提高水中的DO浓度,使修复实验区的DO浓度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DO浓度;菊花心江蓠还能降低水中的IN、IP浓度,特别是3种价态的IN中,菊花心江蓠优先吸收铵氮,这对减轻网箱养殖区自身污染的影响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邀请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荣成市海洋与渔业局等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对该所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浅海网箱养殖区多元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7.
生态养殖是一种多元立体综合养殖技术生产模式,强调养殖系统中的“生物操纵”和“自我修复”,优化海域的养殖结构。去年11月,全国海水生态养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内容涉及海水养殖的生物安全技术,海水综合/多元养殖技术,养殖环境保护及其修复技术,高密度、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养殖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绿色饲料与添加剂,渔用药物的安全使用技术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本次会议的部分内容的简述。  相似文献   

8.
在蓄水式池塘的水产养殖中,因长时间养殖而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下降,继而影响养殖产量和质量。长期以来,为了改善水质,减轻水体污染,提高水产品养殖产量,人们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来降解水体中有机物,降低疾病发生率,改善养殖环境,从而达到“养水”的目的。生物修复菌剂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常用品,  相似文献   

9.
贡湖水源地水体营养状态评价及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2009年对太湖贡湖水源地金墅港、田鸡港、龙塘港等3条主要河道的水质及大型水生植物进行了季节性野外调查,并对该区3月和6月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水质调查结果表明,贡湖水源地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较大,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全年TN平均浓度为3.094mg/L,TP平均浓度为0.112mg/L。以叶绿素a、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为主,并结合浮游植物指标,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不同季节水质营养状况进行评价,春季(3月)和夏季(6月)水源地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春季达到中度富营养化[LTI(Σ)=64.113],秋冬季节水源地水质为中营养[LTI(Σ)=53.526]。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6月浮游植物总密度显著高于3月,6月和3月分别为306.1×104和165.9×104个/L,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大型水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3月和12月水生植物种类和生物量均较少,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仅春季龙塘港有少量芦苇出现;6月水生植物增多,3条河道凤眼莲和芦苇均有较高生物量,金墅港的菊花草最多,其盖度达到90%,其次有紫萍、金鱼藻和穗状狐尾藻等,龙塘港和田鸡港苦草和漂浮植物(如紫萍和槐叶萍等)生物量较大;9月3条河道的菊花草、金鱼藻、紫萍、凤眼莲和芦苇都有较高生物量,而苦草生物量下降。结合调查结果和水源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水生动物控藻技术,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与抑藻技术以及集成修复技术等防治水环境恶化的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危害,对其形成过程和主要污染源进行了概述,进而呼吁全民参与环保.采取预防、利用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和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2012,(8):42-42
6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在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站对该所承担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50)研究任务“星突江鲽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和国家“十二五”863计划项目“新养殖海水种类苗种繁育技术”子课题“星斑川鲽苗种繁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课题组在集成鲆鲽类亲鱼生殖调控技术的基础上,于2012年春开展了星突江鲽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亲鱼优选、温光等综合调控亲鱼产卵、受精卵孵化环境控制和苗种规模化培育等配套技术工艺研究,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正>近些年,天津市每年都往本地天然水域或水库中增殖放流细鳞斜颌鲴等净水鱼,用于补充水域渔业资源,降低水质富营养化,保护河流、湿地及水库饮用水源地等水域生态环境。细鳞斜颌鲴病害较少,但在增殖放流细鳞斜颌鲴的疫病监测中发现,不少鱼体眼眶周围充血、眼球水晶体混浊,呈现“白内障”症状(图1),部分病鱼有眼球脱落、瞎眼等现象出现。该病为双穴吸虫病,又称白内障病、复口吸虫病或瞎眼病、掉眼病。  相似文献   

13.
人工藻场的生态作用、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藻场的生态作用以及天然藻场退化枯竭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利用大型海藻的生物修复作用,在近海及富营养化养殖海区,投放藻礁建设“人工藻场”,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的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阐明建设人工藻场是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的有利举措。  相似文献   

14.
1988年7月下旬,东海区渔政分局主持的“长江中下游渔政管理会议”在蟹苗产地崇明县召开。来自江、浙、沪、皖、鄂、湘等省市渔政和水产资源研究方面的专家、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大黄鱼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开展海带-大黄鱼间养试验,研究了该养殖模式下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效果。通过对生物修复区、非生物修复区和非养殖区的连续定时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间养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的富营养化海水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经过28 d的连续监测,生物修复区的溶解氧(DO)浓度明显高于非修复区,无机氮(IN)、无机磷(IP)浓度均低于非修复区,同时生物修复区的化学耗氧量(COD)达到非养殖区的水平。因此,海带-大黄鱼的生态间养模式能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IN和IP,并显著提高DO浓度,改善水质,这将为大黄鱼的健康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养殖生态平衡的观点,在鱼塭中引入细基江蓠繁枝变种、斑节对虾作为主养种类,结合鱼塭的自然纳苗养殖,组成江蓠、对虾等藻虾综合混养模式,有利于优化养殖系统的种类结构,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使养殖系统内的江蓠、对虾的总产、单产均有明显的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化规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产》2013,(7):46-46
5月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江苏海安中洋试验基地,对该所与江苏中洋集团共建的企业院士工作站项目“鲥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生态学原理中的相生相克理论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分析了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水生生物在水体环境修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利用生态学理论修复水域环境提出建议,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但随之带来的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和残饵等已成为养殖海域的重要污染源,是导致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富营养化海水可引发赤潮和养殖动物病害,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海带、羊栖菜等大型海藻在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吸收C、N、P等营养素,释放氧气,被广泛应用于鱼、虾和贝类等的综合养殖系统中,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增进食品安全和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修复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勃 《水产养殖》2006,27(5):23-24
针对养殖水源环境污染、蟹池塘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采用优化生物群落,改良无机环境等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养成河蟹规格达161.1 ̄186.4g/只,回捕率69.1% ̄73.0%,饲料系数为3.68 ̄6.42;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总体指标(DO、pH值、总N、NH3-N、NO2-N、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等)明显优于同期养殖用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