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野生状态下大鲵的病害很少,但是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扩大,放养密度不断增大,以及饵料都是来自人工高密度饲养的鱼类,大鲵病害也随之加剧,特别是自2006年来关于大鲵患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人工养殖大鲵发病呈现以下特点:①鱼病种类推陈出新;②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③发病范围更广,以前苗种阶段发病较为常见,现在许多疾病对成鲵也产生影响。通过长期的大鲵养殖工作,现将其分类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井冈山地区大鲵生态养殖的环境选择、场地建设、苗种放养、饵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技术措施,并结合典型模式分析了大鲵生态养殖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珍稀动物,既有观赏、科研价值,又有食用、药用等价值.随着大鲵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养殖的成功,大鲵养殖热不断升温,目前,这一品种的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一个"热点".大鲵稚鲵期是指刚孵化出苗到脱鳃的两年时间,稚鲵期管理不善,导致稚鲵及脱鳃变态后的幼鲵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差,感染病害死亡,最终影响养殖成活率及经济效益.笔者通过对稚鲵养殖的实践,总结出了影响稚鲵成活率的原因,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稚鲵养殖的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4.
大鲵的人工养殖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导了河南省嵩县大鲵的人工养殖及对野生大鲵资源的保护情况。通过抢救性收集与养殖,现存池大鲵已达1578 尾,获得了从养殖设施到日常饲养管理的系统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通过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对防止野生大鲵在该地区的迅速消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大鲵遥人工养殖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河南省嵩县大鲵的人工养殖及对野生大鲵资源的保护情况。通过抢救性收集与养殖,现存池大鲵已达1578尾,获得了从养殖日常饲养管理的系统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人工繁殖研究;通过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对防止野生大鲵在该地区的迅速消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大鲵人工养殖所投喂的饵料多以鱼块为主,以鲜活小杂鱼虾、蛋白质饲料等为辅。本试验探究了投喂死饵和活饵对大鲵生长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饵料条件下大鲵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大鲵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材料与方法1.大鲵成鲵体长(30.50±2.00)厘米,体质量(0.29±0.02)千克,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成鲵养  相似文献   

8.
大鲵驯养繁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范大鲵驯养繁殖生产,促进陕西省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大鲵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大鲵生产社会化和管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渔业增效、渔农增收.笔者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省目前大鲵养殖生产实践,就大鲵驯养繁殖场建设的环境条件、仿生态及工厂化养殖设施、亲鲵培育、繁殖、后备亲鲵的选择、亲鲵的驯化和幼鲵的驯食、大鲵养殖技术、疫病防治与管理、引种与运输等技术进行了总结,起草了大鲵驯养繁殖生产技术陕西省地方标准.旨在推进大鲵驯养繁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大鲵驯养繁殖新技术和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大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标准中关键性生产技术归纳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介了大鲵集约化养殖的养殖场地选择、设施建造、苗种放养、饵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并结合实例简要分析了大鲵集约化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内陆水产》2003,28(10):19-19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本身价值极高。随着人们的滥捕滥杀和环境条件的恶化,其数量急骤下降。为了科学研究,更好地增殖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全国不少地区在近几年经有关部门的审批下,开展了对大鲵的人工养殖与繁殖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在幼鲵正常脱鳃的环节上,许多养殖场遇到了相同的困难——推迟脱鳃时间。从真正意义上讲幼鲵的鳃丝完全退化才能真正算其存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往往出现了一些幼鲵脱鳃时间延长几个月甚至更久(正常脱鳃时间为1年左右),并且出现生长缓慢、死亡增多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