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鲵,又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近年来,人工养殖大鲵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总结出仿野生养殖大鲵的技术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大鲵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介绍其自然地理、生物资源、大鲵保护的背景,分析大鲵驯养与保护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大鲵驯养与经营利用的建议,以为大鲵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大鲵水霉病的特征及产生原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大鲵数量日益锐减,为了保护其资源,一方面对栖息地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进行增养殖以有效地扩大其资源。在大鲵的增养殖过程中,水霉病是危害大鲵的一种常见病害。通过对养殖大鲵水霉病的外形观察和镜检,对养殖设施的考察,探究大鲵水霉病的特征及产生原因,提出预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鲵俗称娃娃鱼,亦叫鲵鱼、鮑鱼、四脚鱼等,分类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为我国稀有的有尾两栖动物,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的肉质白而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所以它不仅是席上的名贵佳肴,在港澳和海外被视为珍稀名贵补品.它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了保护和繁殖大鲵,一些地方已开展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的动物,通常简称为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鲵是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类演化而成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因其叫声似婴儿哭声,故又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贵州省黔南州珍珠泉大鲵科研发展公司是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及研究保护和经营利用等后续产品开发销售为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两栖类动物中,大鲵属于体积较大且较为珍惜的动物,它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及使用价值等。该文介绍了大鲵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养殖技术,以促进大鲵这一珍惜动物的保护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柄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目前,中国大鲵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区系分类、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宏观方面,而遗传学、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结合现有资料将目前大鲵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正>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在我国大鲵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由于大鲵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等价值,导致大鲵被大量的捕捞,这使得野生大鲵的数量逐年减少。另外,人类所带来的生态污染也对大鲵的栖息地进行不断的破坏,这也是导致野生大鲵数  相似文献   

9.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因为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大鲵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由此我国各地区陆续开展了大鲵的工厂化养殖,对大鲵资源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法对贵州大鲵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贵州大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贵州大鲵产业战略决策与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16-1718
首先对我国大鲵自然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大鲵资源衰退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保护大鲵自然资源的对策。结果表明,酷渔滥捕、栖息地被破坏和水质污染是造成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保护生态环境、开展增殖放流等措施对大鲵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