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安徽省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在产量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2011—2021年安徽省区域试验高密度组参试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参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及演变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稳步提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的演变趋势与产量一致,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粗、秃尖长、空秆率和倒伏(折)率等呈现下降趋势,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也具有直接关系。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行数>倒伏(折)率>空秆率>秃尖长,其中穗粗、行粒数、穗长和出籽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穗位高、生育期和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穗行数、空秆率、倒伏(折)率和秃尖长与产量呈负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发现,穗粗、行粒数、穗长、出籽率和千粒质量等与550个品种产量的相关性较高,而穗行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方常见的5个品种水稻进行了粒形分类,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加工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品种(组合)的粒长度以特长、长和中长为主,短形的分布频率很低。长宽比以椭圆为主,分布频率占50%以上。谷粒形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与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国际小麦作图组织的重组自交系群体W7984×Opata85为材料,对2005年收获的亲本和114个株系种子进行粒长、粒宽和粒形(长宽比)等粒型相关性状的鉴定和分析,并利用QTL作图软件Win QTLCart 2.5、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控制小麦粒型的QTL进行定位,共检测到1个与小麦粒长相关的QTL,2与个小麦粒宽相关的QTL和5个与小麦粒形相关的QTL,分别位于2A,2B,3A,4A,5B,7A,7D染色体上。其中位于2A染色体的QTL贡献最大,可以解释粒长变异的21%。  相似文献   

4.
以94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旱种下寒地水稻品质诸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膜下滴灌旱种下精米粒宽较大、精米长宽比较小、精米垩白粒率较低、精米垩白度比较小、精米白度较低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整精米率;精米白度对膜下滴灌旱种反应较敏感的材料,一般其整精米率对膜下滴灌旱种的反应较迟钝。膜下滴灌旱种下精米垩白率和精米垩白度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粒宽、精米粒宽、精米垩白粒率、精米垩白度对膜下滴灌旱种反应较敏感的材料,一般其直链淀粉含量对膜下滴灌旱种的反应较迟钝;精米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对膜下滴灌旱种反应敏感的材料,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精米粒宽较小。膜下滴灌旱种下精米率较高、精米粒宽较大、精米长宽比较低、蛋白质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低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米饭食味评分值;精米粒长和精米白度对膜下滴灌旱种反应较敏感的材料、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对膜下滴灌旱种反应较迟钝的材料,一般其米饭食味对膜下滴灌旱种的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沟灌方式(宽垄沟灌和常规沟灌),不同水分处理对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较常规沟灌,宽垄沟灌模式增产明显,平均增产率达7.990%,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分别增加了6.240%、3.869%、4.171%、4.610%;过低或过高的水分控制下限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均很高,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本研究以乐山27个白玉米地方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叶长、叶宽、雄花长、雄花分枝数、穗粒重、百粒重,对其遗传差异进行初步评价,对各农艺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27个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27个白玉米地方种质农艺性状差异很大,其中秃尖长、雄花分枝数及穗粒重差异最大;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其中穗  相似文献   

7.
以94份寒地早粳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旱种下寒地水稻品质与产量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膜下滴灌旱种下穗数较多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米率、较大的精米粒长、较小的精米粒宽、较大的精米长宽比、较高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低的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米饭食味评分值;膜下滴灌旱种下穗粒数较少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精米率、较低的粗脂肪含量、较高的米饭食味评分值;膜下滴灌旱种下结实率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糙米率、精米率,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膜下滴灌旱种下千粒重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糙米率、精米率,较大的粒宽;膜下滴灌旱种下理论产量较高的水稻种质具有相对较高的糙米率、较大的粒宽、较小的精米长宽比、较低的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影响指标敏感性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稻扬粳4038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穗长、有效穗数和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对产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建立了测量指标对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指标,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自变量指标的减少对产量通径分析的影响发现,在考虑控制排水下水稻产量最优的目标时,要注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移动式防雨棚下,采用盆栽土培方法,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调亏灌溉(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RDI)试验研究,目的在于了解RDI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模拟,为建立冬小麦RDI指标与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试验采用二因素(水分调亏阶段和调节亏水度)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RDI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符合“缓-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并可用Richards方程进行较好的模拟;不同水分调亏处理间最大灌浆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活跃生长期和3个灌浆阶段灌浆持续期,以及最终千粒质量等特征参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越冬期轻度调亏具有最高的平均灌浆速率(每百粒0.234 g/d)、最大灌浆速率(每百粒0.369 g/d)、最高的第3阶段灌浆速率(每百粒0.099 g/d)和最高的千粒质量(58.46 g)。经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参数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千粒质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参数有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活跃生长期和第3阶段灌浆速率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种质资源主要特征特性的全面鉴定和主要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初步筛选出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为优越的种质资源.试验共鉴定烤烟种质资源16份.从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方面分析,6401、辽烟十号、辽烟一号的产量和产值较高,且差异极不显著,其上等烟比率、上中等烟比率差异也极不显著.初步认为6401、辽烟十号、辽烟一号具有优质、丰产的基因资源,可为今后育种提供优质丰产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以6种北方落叶栎类种子为实验材料,对同一生长条件不同落叶栎类种子的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落叶栎类种子的长度、宽度、体积和种子百粒重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不同树种落叶栎类种子长度、宽度和体积变化分别为19.01~23.48mm、11.64—17-3Imm和1.54—4.13mL,百粒重平均值为258.90g,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为4.48—18.19mg/g、111.325~291.407μg/g和19.323%-31.194%;不同落叶栎类种子百粒重与宽度、体积、宽度,长度呈极显著性的正相关,种子的长度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落叶栎类种子品质的主要性状是种子的长度、宽度及种子百粒重。  相似文献   

12.
以南方红豆杉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L25(53)正交试验,采用GA3、6-BA和2,4-D激素,浓度梯度为0、0.25、0.5、0.75和1.0 mgL,测定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研究激素处理下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促进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的有效激素浓度配比。试验结果表明,组合A1B2C2的萌发率最高,为85.33%;A1B1C1的发芽指数(6.95)和活力指数(19.25)最高;A4B2C5的平均发芽时间最短,为6.04 d。综合分析,GA3 0.75 mgL+6-BA 0.25 mgL对提高萌发率、缩短发芽时间效果最好;除平均发芽时间外,其他各指标的极差值均表现为GA3>6-BA>2,4-D,平均发芽时间的极差值排序为6-BA>GA3>2,4-D。GA3、6-BA对种子的萌发率分别有极显著影响(P<0.01)和显著影响(P<0.05),主效应为GA3>6-BA>2,4-D;GA3、6-BA对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主效应为GA3>6-BA>2,4-D;平均发芽时间的主效应为6-BA>GA3>2,4-D。由此可知,GA3是影响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的关键因素,6-BA是促进南方红豆杉种子提早萌发的关键因素,2,4-D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当前,能够实现作物表型参数高效、准确的测量和作物生育期表型参数的动态量化研究是表型研究和育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LiDAR技术获取棉花植株的多时序点云数据,针对棉花植株主干的几何特性,利用随机抽样一致算法(RANSAC)结合直线模型完成主干提取,并对剩余的点云进行区域增长聚类,实现各叶片的分割;在此基础上,完成植株体积、株高、叶长、叶宽等性状参数的估计。针对多时序棉花激光点云数据,采用匈牙利算法完成相邻时序作物点云数据的对齐、叶片器官对应关系的建立。同时,对各植株表型参数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量化。本研究针对3株棉花的4个生长点的点云数据,分别完成了主干提取、叶片分割,以及表型参数测量和动态量化。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主干提取及叶片分割方法能够实现棉花的枝干和叶片分割。提取的株高、叶长、叶宽等表型参数与人工测量值的决定系数均趋近于1.0;同时,本研究实现了棉花表型参数的动态量化过程,为三维表型技术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型孔轮式排种器对麻类作物种子的适应性关系,并为设计多功能精量播种机提供理论依据,在排种性能试验台上分别进行了亚麻、大麻、红麻和黄麻种子的排种性能试验。研究了排种器转速与播量、排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排种器单位时间的排量与转速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该排种器适合麻类作物的排种作业,在排种亚麻时,转速应控制在20~60 rmin;排种大麻时,转速控制在10~30 rmin;排种红麻时,转速控制在10~30 rmin;排种黄麻时,转速控制在5~25 rmin。研究结论对采用型孔轮式排种器的多功能精量播种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并为研究通过转速来控制型孔轮式排种器变量排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如今,伊朗油菜种植已经在其国内各地发展起来。然而,在整地、种植和收获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新技术进行机械化收获。目前,谷物联合收获机生产公司除了生产常用设备,也生产一些安装在割台上的扩充配件。机械化收获系统尤其是常用的收获割台存在有相当大的损耗,同时熟练程度和需要特殊的油菜收获配套设备也是造成损失的原因之一。该试验研究一种割台和两种割台扩充配件对油菜收获损失的影响,从而确定损失量以及造成损失的原因。试验中涉及到一种常见割台,以及伊朗制造的采用机械侧刀切割器的Hamed割台扩充配件和采用液压侧刀切割器的Bizo割台扩充配件。试验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设6次重复。利用安置的托盘测定收获损失量。结果表明,随着割台运禾螺杆与切割器间距离的加大,割台扩充配件能降低损失量。因此,从总损失量考虑,常用割台与其他两种扩充配件相比差异显著。普通割台损失量为599 kghm2,而采用侧面垂直切割可以减少71 kghm2。此外,使用液压系统替代机械系统以及使用双层切割器替代单层刀杆都有助于降低损失量。试验结果显示,破损种子量为39.6 kghm2,占总产量的1.12%。试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同时改善了联合收获机的性能。通过使用割台扩充配件有利于降低收获中的损耗。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和田、喀什和伊宁3个不同地区采取中亚沙棘样本49株,主要从果实形态、种子形态和叶片特性方面对中亚沙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亚沙棘3个居群的种子长度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宽度、厚度则呈极显著差异水平;种子千粒重在5.36~16.77g之间,3个居群的千粒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宽度、厚度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抽穗后叶绿素荧光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南粳44"为试验品种,设置浅水勤灌(FSI)、湿润灌溉(WI)、控制灌溉(CI)和蓄水-控灌(RC-CI)4种灌溉模式,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抽穗后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抽穗开花期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叶片叶绿素量(SPAD值)及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光化学淬变qP和非光化学淬变qN)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期推进,SPAD值、Fv/Fm、ΦPSⅡ和q P不断下降,不同灌溉模式降幅表现为FSI处理WI处理CI处理RC-CI处理,同时qN不断上升,不同灌溉模式增幅表现为RC-CI处理CI处理WI处理FSI处理;与FSI处理相比,WI、CI和RC-CI处理水稻结实率分别增加4.45%、5.95%和6.77%,千粒质量分别增加1.86%、3.49%和6.08%,每穴产量分别增加8.81%、13.78%和16.44%。相关分析表明,乳熟期和黄熟期叶片SPAD值、荧光参数(Fv/Fm、Φ_(PSⅡ)、qP和qN)与结实率、千粒质量、每穴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合理水分调控能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分解,提高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光能转换效率、开放比例、潜在活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可使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方法】以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种植的1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浆中期冬小麦农艺性状、茎秆物质特性和力学特性与抗倒性能的关系,并对与小麦抗倒指数相关的9个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灌浆中期的株高和重心高度不是冬小麦品种(系)倒伏的决定因素。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的基部第二节间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与第二节间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株高构成指数和基二/株高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茎粗、茎壁厚度和厚径比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中类群Ⅰ通过降低株高和优化基部第二节间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Ⅱ通过基部第二节间特性优化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Ⅲ通过降低株高和提高茎秆机械强度来降低倒伏。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抗倒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3.72%。主成分因子Y1反映茎秆指标变异的48.11%,其中茎壁厚度、厚径比、机械强度是决定Y1的主要因素。【结论】抗倒指数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综合性状,基二/株高、茎壁厚度、茎粗和厚径比可以作为评价抗倒伏指数的指标选项。就砂质脱潮土区提高小麦抗倒育种对策而言,除茎秆的机械强度外,注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和茎壁厚度与茎粗的比例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9.
The ridge and furrow rainfall harvesting (RFRH) system with mulches is being promoted to increase water availability for crops for higher and st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many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west China. In the system, plastic-covered ridges serve as rainfall-harvesting zones and stone-, straw- or film-mulched furrows serve as planting zones. To adopt this system more effectively, a field study (using corn as an indicator crop)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idge:furrow ratios an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n crop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 the RFRH system with mulch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1998 and 1999.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idge:furrow ratio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rop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The 120:60 cm ridge and furrow (120 cm wide ridge and 60 cm wide furrow) system increased yield by 27.9%, seed weight per head by 14.8%, seed number per head by 7.4% and 1000-seed weight by 4.7%, compared with the 60:60 cm ridge and furrow (60 cm wide ridge and 60 cm wide furrow) system. No differences in WU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ratio systems. For corn and winter wheat, the optimum ridge:furrow ratio seems to be 1:1 in the 300-mm rainfall area, 1:2 in the 400-mm rainfall area and 1:4 in the 500-mm rainfall area. The optimum ridge:furrow ratio seems to be 1:3 for millet in the 300-mm rainfall area, although it is unnecessary to adopt RFRH practice in regions with more than 400 mm rainfall. The most effective ridge size for crop production seems 60 cm in the Loess Plateau. Implementing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in the RFRH system is also a useful way to deal with the temporal problem of moisture deficits. In the case of corn,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at its critical growth stage can increase both grain yield and WUE by 20%. The combination of in situ RFRH system with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practice will make the RFRH system more attra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