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芪和甘草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植物根尖压片法,对黄芪和甘草两种豆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核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的染色体基数X=8,甘草的染色体基数X=7。两个种都是二倍体,核型分别为2B和1A,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6=14m 2sm和2n=2x=14=14m。  相似文献   

2.
野豌豆属4个品种(系)的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超  张吉宇  王彦荣  聂斌 《草业科学》2012,29(10):1540-1545
对野豌豆属(Vicia)4个不同品种(系)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种(系)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n=2x=12;但核型公式和核型类型各不相同,春箭筈豌豆品种“兰箭3号” (Vicia sativa Lanjian No.3)和狭叶野豌豆品种333/A (V. angustifolia 333/A)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8m+2sm+2st和2n=2x=2m+8sm(2SAT)+2st,春箭筈豌豆品系2556、2560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0m+2sm;兰箭3号和品系2556的核型类型均为“2B”,品系2560的核型类型为“1B”,而品种333/A的核型类型为“3B”。表明不同品种(系)春箭筈豌豆之间具有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的两个苜蓿品种"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新牧1号和新牧2号的核型都为2B,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32=2M+24m+4sm(4SAT)+2st和2n=4x=32=10M+6m+8sm(SAT)+8t.  相似文献   

4.
前人研究认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与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染色体数目为2n=16。本试验采用根尖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观察了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种子根尖有丝分裂相。结果显示: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染色体数目为2n=18,这2种植物各有4条小染色体。膜荚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4sm+14m,核型类型为2B型。蒙古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6sm+12m,核型类型为2C型。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根尖压片法分别对燕麦的3个种Avena nudibreri,A.hispanica和A.sativa的燕麦材料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vena nudibreri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五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中第5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核型属2A型;Avena hispanica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核型公式为2n=4x=28=20m+8sm(2SAT),着丝点的位置有近中部着丝点和中部着丝点区,其中第10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核型属2A型;Avena sativa的染色体数目为2n=42,核型公式为2n=6x=42=26m+16sm(4SAT),具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2对和第17对染色体短臂末端带有随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属2B型。  相似文献   

6.
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是新疆荒漠盐碱地常见的盐生植物。本研究以盐穗木萌发种子的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盐穗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x=18条,染色体核型模式为2n=2x=18m,4号染色体含两个随体(SAT),属于1A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7.
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floribundum)‘Mojo’品种的组培苗根尖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比较不同取材时间、预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制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于08:45-09:15取材,用0.002 mol·L-18-羟基喹啉或0.07mmol·L-1放线菌酮预处理4h所得的染色体制片效果最佳。白鹤芋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30,为二倍体,‘Mojo’品种有B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30=20m+6m(SAT)+2sm+2sm(SAT)(B染色体),其中3号和8号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其余的染色体都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号、4号、6号和9号的染色体具随体。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为1.73;核型属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6.37%。  相似文献   

8.
不同熟期苦荬菜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苦荬菜Lactuca indica是一种优良的牧草种质资源,熟期是苦荬菜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对2种不同熟期的苦荬菜种子根尖细胞进行冰浴处理,染色体用醋酸洋红染色制片。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早熟苦荬菜和晚熟苦荬菜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8,没有差异。早熟苦荬菜核型公式为2n=2x=2m 12sm 4st;晚熟苦荬菜核型公式为2n=2x=16sm 2st,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进行染色体数目的统计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自沙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AT)+4sm,为2A型;油蒿的核型公式为2n=2x=18=16m(2SAT)+2sm,核型属2A型。为两种蒿属牧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苜蓿的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育种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试验应用染色体制片方法,分析了龙牧801、WL319HQ、WL343HQ、阿迪娜和先驱者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5个供试苜蓿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2,龙牧801核型组成为2n=32=16m+14sm+2st,WL343HQ核型组成为2n=32=20m+10sm+2st,WL319HQ、阿迪娜、先驱者核型组成均为2n=32=20m+12sm;染色体类型划分阿迪娜为2B型,其他苜蓿为2C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蚜虫抗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11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对以苜蓿斑蚜为主的复合蚜虫种群的田间和室内抗性鉴定研究,田间结果表明:德宝、甘农3号、德福、阿尔冈金、中苜1号、三得利、WL232、X0010属于高抗;室内结果显示:甘农3号、X0010、金黄后、猎人河、中苜1号、陇东、阿尔冈金、德福属于高抗。综合分析表明,苜蓿抗蚜性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不同的苜蓿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在苗期与成株期有很大的差异;国外育成的抗蚜品种在兰州市的抗性级别基本与国外测定的抗性级别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2.
短日照是导致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秋眠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也可能是苜蓿生长的一种逆境。本文研究了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的影响,以及两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苜蓿秋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秋眠性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无论是秋眠型苜蓿Vernal,半秋眠型苜蓿CW502,还是非秋眠型苜蓿CUF101,其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均呈现出8h光照最高,12h次之,16h最低的趋势,暗示SOD、POD的活性与长日照苜蓿的光周期有关,短日照可提高SOD、POD的活性;在同一光周期下,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之间并未在SOD活性上表现出规律性,而POD活性则有随着秋眠性增强而增强的趋势;在同一苜蓿品种中POD活性多随生长期延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实践八号”搭载8个苜蓿品种细胞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干种子,研究苜蓿根尖细胞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航天诱变促进了8个苜蓿品种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动,龙牧803有丝分裂指数的辐射生物损伤增加的幅度最大,草原1号增加的幅度最小。同时,航天诱变诱发了8个苜蓿品种根尖细胞产生染色体断片、染色体粘连、游离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等畸变类型,染色体断片是主要畸变类型,Pleven6总畸变率最大,肇东苜蓿总畸变率最小,初步推断8个苜蓿品种中Pleven6对航天诱变的敏感性最高,肇东苜蓿的敏感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杨艳婷  石凤翎  徐舶  张雨桐  闫伟 《草地学报》2020,28(4):1060-1067
为快速有效地鉴定苜蓿属(Medicago)在内蒙古地区种植较广泛的10个品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SRAP(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标记初步建立了10个苜蓿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分析了其中3个苜蓿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SRAP标记FR12,FR14,FR16,FR18,FR21引物组合在10个苜蓿品种中的多态性较好;利用SRAP标记FR6和FR21组合、FR21和FR17组合,制作出2套指纹图谱,均可有效鉴定出10个苜蓿品种。通过对‘呼伦贝尔’黄花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到这3个苜蓿品种的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变化规律均一致,且不同产地和利用年限的2份‘草原3号’杂花苜蓿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差异(P<0.05);表明杂花苜蓿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构建了2套苜蓿指纹图谱,有利于从分子水平鉴定不同苜蓿种质资源,同时苜蓿3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可为合理利用苜蓿种质资源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生物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对不同苜蓿品种的茎、叶及总生物量生长动态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生育期内,苜蓿的茎、叶及总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在该试验条件下,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的生物量积累潜力不同,中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生物量积累的潜力最大,其次为低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高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生物量积累的潜力最小;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不同,高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大于低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苜蓿地方品种种子贮藏蛋白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拥军  苏加楷 《草地学报》1998,6(3):197-206
利用SDS-PAGE方法对中国18个地方苜蓿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选20粒种子进行贮藏蛋白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内和品种间均具明显的多态性,但采用混合样分析则掩盖了品种内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长动态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不同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生长动态的研究表明,不同秋眠级苜蓿达到某个生育期的早晚顺序是极非秋眠型、非秋眠型、半秋眠型、秋眠型。在一个生育期内,苜蓿自然高度的动态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相关指数都在0.954 1以上,相关极显著。不同秋眠级苜蓿的快速生长期都处于相应的分枝期与现蕾期之间,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比例均超过5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长在自然条件下受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其影响程度排序为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9.
苜蓿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RAPD标记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李拥军  苏加楷 《草地学报》1998,6(2):105-114
利用RAPD技术对中国18个苜蓿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取10个单株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内和品种间均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如采用混合样分析则掩盖了品种内的多态性,而品种间的多态性则明显降低。7条引物共检测了52个位点,其中50个位点是多态的。品种间差异是由该50个多态位点出现带谱的频率不同而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个苜蓿品种幼叶时期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亲缘关系上供试品种可大致划分为4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和地理位置有相关性。根据酶带的有无、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讨30个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