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截至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发展现状,探索渝东北三峡库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加快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进程。该文针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类型及特点,从农业生产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生活污染3个方面阐明了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理清了环境污染问题与农村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对策,以期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之一,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而在此,我们是否就仅仅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就可以了呢?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从理论角度帮助构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桂林 《河南农业》2008,(21):51-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向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定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而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笔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了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从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政治法律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福建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土地污染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农村污染排放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和地方政府生态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保法律不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有关.分析提出应做好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作用、健全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导致了中国生态发展的严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认识到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将会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跟好的发展,为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重大创新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为进一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和谐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村珍贵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等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通过对德州市乡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德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三峡库区自然地理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区域发展的载体,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评价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成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内容.针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的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库区2003~200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库区土地生态安全总体情况基本稳定,但总体上处于不安全阶段,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这一地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是确保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经济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使三峡库区走上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无公害水稻生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汝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28-11429
介绍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状况,从三峡库区腹心万州区无公害水稻生产的重要性、产地环境分析出发,指出了万州区无公害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水库建设是水库管护与营运新的发展方向。笔者以深圳一级水库为例探讨了环境建设与水库营运的有机结合,支撑水库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运作模式。指出了影响水库稳定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水库生态建设和管理方法。认为可以通过水源涵养保护林建设工程、截污工程等建设工程改造来保持水土提高水库水质水平;在处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汇流处理、消落带等问题上,提出了实施多层次综合生态水库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杨武  陈明君  潘杰  祁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83-10784,10821
[目的]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水体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三峡水库蓄水时,江水浸泡对消落区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各层(0~10、10~20、20~30cm)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土壤pH值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淹水后,各层土壤的pH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土壤中重金属Zn、Cd、Zn、Cr和Cd均不同程度的溶出而进入江水。[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与水体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榆河连云港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榆河是连云港市区应急水源及沿海开发重要水源地。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农药、化肥使用量、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畜禽养殖数量、粪便排放以及利用情况等数据资料,探索分析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农业理念开始被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我国农业面污染 的问题,也能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防 治农业面污染的问题上,现行的措施中仍然存在许多漏洞,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控农业面污染,并在此 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负增长,本文以农业面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切入点,针对其 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执政纲领,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该文结合青海省大通县城乡绿化建设实际,在总结大通县“十一五”林业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具备的优势条件,提出了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对策,为大通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不仅可以客观评价河流生态系统现状,还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河流的管理活动,对于流域可持续开发和管理、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环境功能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云南牛栏江为研究河流,采用多指标法对生态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影响河流生态健康的现存环境问题,并从开展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推进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大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流域陆域生态建设步伐、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网络、划定并严守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健康保护对策,以期维护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河流水质、有效减缓生态压力,为其他河流生态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