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过程是人类发展必经的道路,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阐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季拓  罗杭春 《河南农业》2016,(11):130-131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其中一个最为深刻明显的变化就是城镇化。其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变革城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当前社会的新课题。基于此,通过对当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的分析,提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又好又快地建设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对其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二者在多方面具有互动关系,存在多条协同发展路径。建议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优化路径等手段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各方面协调配合不充分等困惑,致使城镇化建设存在质量不高、兼容性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以人为本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为建设开拓新思路、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解决很多民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农民的利益问题上,我国在建设城镇化道路上任重道远,旧型城镇化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在城镇化水平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以人为本,具有民生意识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主要研究如何建设健康协调新型城镇化,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其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增进民生福利。新型城镇化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与制度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恪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强调以人为本,而就业是保障人们生存的基本途径,所以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就尤为重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实质的理解,构建了完善的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湖北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结合其就业水平,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将新型城镇化和就业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对新型城镇化和就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基础上提出的,得到了国家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学术界当今研究的热点,因此,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经济规律和现实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观点;其后从数据角度对传统城镇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阳新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新型工业化有利于为阳新县 新型城镇化提供动力、促进阳新县城乡一体化、实现阳新县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实现阳新县 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宜居。阳新县发展新型工业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等有 利条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不够高、发展环境不良好 等制约因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进阳新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做优化工业结构、提高 产品技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新的城乡互动关系,就要将新型城镇化同乡村旅游高度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科技进步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乡村旅游业又与乡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婺源县江湾镇旅游条件优越,但仍存在如发展形式、教育普及、品牌建设以及资金来源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优势将其缺点补足,让江湾镇的乡村文化、科技复兴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驱动力,让城镇发展动力带动乡村经济的进步,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以提高江湾镇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然而目前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城镇化体系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不完全、农村劳动者知识水平偏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因此从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和动力,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坚持以第三产业为新兴动力,坚持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保障,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坚持以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 业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生态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有利于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拥有自然生态景观,兼具生活、生产、工艺、文化等多功能结合的发展地,与城 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入手,分析了城市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关系。传统城市化过程中长期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而带动的老年人口有限,提高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这种人口转移方式是形成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又会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它不仅影响到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而且影响到城市化的质量。要缓解这种状态,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城乡人口转移方式,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因此,评价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采用均方差决策权数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构建了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济南市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济南市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呈显著上升态势,而人口城镇化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生活城镇化。说明制约济南市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没有得到改变,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吸引 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镇,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有效促进了城镇 化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萎缩等也给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 系列困局与挑战,继而影响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面对空心化带来的城镇化发展瓶颈,应 该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和进行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并以此为纽带,在夯实农 村现实发展能力、克服农村空心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最终实 现城乡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特征方面,介绍了山西贫困地区分布状况。从经济与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城乡经济发展,分析了山西贫困地区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统筹推进"三化"的途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着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以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挥贫困区资源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提出了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用政策导向加快贫困区整体脱贫致富;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与城镇是不可分割的,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联紧密,因此,构建耦 合机制可行且必要。基于当前现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机制:基于当前 的现况:城镇化面临着缺乏土地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这对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而乡村振兴则面临着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体制存在严重的壁垒以及资源的短缺和利用不合理,这 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乡村振兴不能够实现战略发展。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内在 逻辑的关联性,为解决战略进程中的问题、实现乡村和城镇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新 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关键在于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引导人 才、资源、技术等延伸至农村,补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推动乡村发展与全面振兴;另一方 面,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城市病”、环境问题等提供了重要 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