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张家口土地沙化现状的分析,提出防沙治沙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加之利用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衰竭和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研与评价及其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乔灌成网,构筑京张承生态三角,建设京津冀北地区的生态屏障;调整作物生产结构,组织区域间产品互补生产;调整畜群结构,发展舍饲生产;合理利用水浇地,集约生产错季无公害蔬菜;增施有机无机肥料,培肥土壤肥力。这些政策对促进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从土地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和土地空间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土地结构。探讨了丘陵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针对土地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土地被占用和土地界桩丢失等问题。提出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对被占用土地的解决力度,加强对界桩丢失地界点的重新核定工作,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对林地的开发利用和更新修复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今后土地管理工作设想,以深化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1995、2000年两期的遥感数据和其他GIS数据、专题图等为基础,利用交互式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对张家口洋河流域5年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解译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状况是综合评价土地整治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普碳和土体结构普碳相结合的方式,对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土地整治项目区中新增耕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探讨了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综合整治措施。结果表明,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要求,结合项目区新增耕地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体结构状况,针对性的采取了土体结构剖面有机重构、整治区域田块设置、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调节的三种主要有效措施,对土层结构和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等因素进行了调节设置,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区土体既能都满足土地工程的施工标准,又能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实践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原始社会起,到秦朝灭亡这两千多年来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对土地制度的影响,对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最后得出土地制度改革应"为时而著,为民所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石河子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还在加快,土地利用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同时分析了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超  张永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115-117,134
介绍了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原则,从现有优化模型中选取最优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分析,对2015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出预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最优线性规划模型用于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析中是可行的,乌鲁木齐市应适当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根据优化结果确定发展方向,据此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类型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安塞县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转型风险与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内涵及特点的分析,指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存在风险。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有经济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三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12.
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56-2858,2860
分析了1991~2002年南昌市耕地的转移方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关系,发现人均居住地的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退田还湖)以及城镇发展是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余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技术与G IS技术,对遥感解译得到的大余县1990、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从数量及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标、空间转化类型及强度等,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斑块伸长指数上升,同期景观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间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内蒙古退耕还林典型县卓资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资料,分析了卓资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卓资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  相似文献   

15.
为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新疆呼图壁县宅基地流转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少数农户愿意以宅基地买卖的形式来改变生活,但多数农户更偏向于租赁方式。村内非法交易、非法占地盛行,并普遍存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研究认为目前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存在农户缺乏对宅基地流转的了解,且现行政策难以支持农村宅基地多形式流转等问题。提出应通过明晰农村宅基地产权,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健全农村住宅房屋登记制度等措施共同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21世纪初的10年,中国陆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基于全球30 m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GlobeLand30),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陆地区域和流域尺度上,对10年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森林和耕地为主,其中草地、耕地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140413、20480、692 km 2,裸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增长的比较明显,增长了99645、26302 km 2;草地—裸地、草地—森林之间的转化较为剧烈,灌木地和人造地表的变化速率最大,达1.80%。各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不同,大部分流域以草地、耕地和森林为主。区域内草地、裸地和人造地表类型的变化明显,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大且活跃,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持久和稳定。  相似文献   

17.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了新建县1998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库,结合统计数据,运用马尔科夫与GM(1,1)两种预测方法对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趋势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加速增长,未利用地减少速度放慢;草地和水域相对较稳定。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1970、1990、2000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70 ̄199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是很明显的,常绿林面积增加4254 hm2,混交林面积减少3854.76hm2,落叶林面积减少542.97 hm2,灌丛面积增加5170.5 hm2,草地面积减少3987 hm2,耕地减少1261.98 hm2。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进行分析表明,水体没有明显变化,荒地由无到有,耕地表现为单向式转变,而其他类型表现为双向式转变;从动态监测结果来看,耕地主要向常绿林和灌丛转变;落叶林表现为与常绿林、混交林及灌丛之间的双向变化;常绿林表现为混交林、灌丛及草地之间的双向变化;混交林表现为与落叶林、常绿林及灌丛之间的双向变化;灌丛表现为与常绿林、混交林及落叶林之间的双向变化;草地表现为与灌丛及常绿林之间的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艾比湖流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艾比湖流域1990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转换的时空格局、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价值和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的定量分析,阐述和分析艾比湖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艾比湖流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区域各类具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的扩大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地流转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陶  范轶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86-8587,8689
综述了农地流转的动因和现状,分析了农地流转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了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