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方强农场水稻褐飞虱发生为害的药剂,特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0%烯啶虫胺SG8g/667m2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水稻褐飞虱在靖江市大发生频率明显增高,为更好地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总结了水稻褐飞虱危害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盐城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选用了吡蚜酮、噻嗪酮、乙虫腈、艾美乐等药剂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0艾美乐WG、25噻嗪酮WP、100乙虫腈SC这3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较慢,施药后14d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下,防治效果较差,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20吡蚜酮WP防治褐飞虱的药效发挥亦较慢,但最终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利用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药剂品种,采用不同的用量对水稻褐飞虱进行防治试验,综合防治效果、环境保护与农药价格等因素,对比结果表明,25%噻嗪酮对褐飞虱有效控制期达20d以上,仍是当前防治褐飞虱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水稻褐飞虱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为生产部门领导、农技部门控制水稻褐飞虱,减少粮食损失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稻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单食性、常发性害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在水稻穗期暴发成灾。一般危害损失达10%-20%,严重危害时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提出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其具有远距迁飞性、群居性、爆发突发性的特点。褐飞虱分布广泛,东南亚国家中南半岛是我国的稻飞虱迁入的主要虫源地。通过从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和路径、影响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等方面,分析热带气旋对褐飞虱迁飞过程的影响,为防治其对水稻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噻嗪酮、毒死蜱、丙溴磷、阿维菌素等常用药剂的不同用量,分2期3次对水稻3代褐飞虱的成虫、若虫进行防效试验。综合比较防治效果、环境保护与农药价格等因素,结果表明25%噻嗪酮对褐飞虱有效控制期达20 d以上,是当前防治褐飞虱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我市中稻褐飞虱特大发生,造成全市水稻多处"冒穿"倒伏现象,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全市褐飞虱大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市迅速组织防治工作,有力地遏制了褐飞虱的暴发势头,褐飞虱引起的"冒穿"得以控制,为夺取水稻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0多年来ENSO事件的发生与我国褐飞虱发生关系的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异常对我国褐飞虱迁飞和种群发展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方涛动强烈异常的当年,我国褐飞虱将为大发生年;在厄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为中到大发生年;在ENSO事件的间歇期,为轻发生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稻抗虫性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褐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等重要害虫的抗虫性、抗性遗传及抗性育种等的研究,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水稻抗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是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分析了稻飞虱在国内外的分布及为害对象;比较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为害症状等;分析了稻飞虱在国内外的大发生特点,以及未来的发生趋势和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5.
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褐飞虱对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抗性较高这一现实问题,选取几种常见药剂与三氟苯嘧啶一起进行了水稻飞虱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6 g/L三氟苯嘧啶SC对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防治效果均较好,药剂持效时间长,且对环境友好,可作为湖南水稻主产区防治水稻飞虱的首选药剂,但应注意与其他有效药剂轮换使用,避免飞虱较快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7.
广西桂北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北稻区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早、发生量大,是优势种群;晚稻田受害虫源来自本地早、中稻田间残留和9月回迁虫源,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的预测预报主要靠灯诱、田间虫情系统观察、两查两定并结合苗情、气象条件的分析等进行经验预测。稻飞虱的防治主要采取确定主攻对象,兼治其他害虫;主抓第一个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施药前深灌水、开厢喷药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栽插方式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响水地区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秧等不同栽插方式水稻田的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育秧手插移栽田相比,在分蘖末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灰飞虱分别降低46.6%、44.7%和33.4%,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大变化;在抽穗期,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田褐飞虱分别降低10.6%、3.6%和25.7%,稻纵卷叶螟分别减轻了34.9%、46.2%和62.5%。说明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等轻型栽培方式对不同生育期水稻的主要害虫发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