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村民参与乡村事务治理最重要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其机制运行成效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村民自治机制还存在领导决策主体自治能力较弱、自治过程缺乏民主协商及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及矛盾调处机制薄弱等问题,要健全村民自治领导体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西部资源贫困型村庄更需要重点关注“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实效的核心动力。以贵州省大多数资源贫困型村庄为例,“熟人社会”冲击了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半熟人社会”使得原子化村庄呈现出“分裂”和“竞争”的状态,分析认为,群众共识(法治)和道德规范约束(德治)无法形成礼法兼具的共同体,因此村民自治成为了“三治融合”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让乡土社会中的自治“无为”变成自治“有为”,进一步激活村民内生动力、履行社会公共责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走好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3.
社会组织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三治”面临着自治主体能动性、制度供给、行为自律不足以及参与“三治”表面化的现实困境。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建设,提升主体自治能力;完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增强其“三治”的规范性;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德治功能;推进“三治结合”,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完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4.
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成了新的乡村治理体系,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构成新的统一体。其中,自治的村民主体性、德治的价值引导性和法治的强制性为乡村治理新路径建设指明新的方向。乡村治理新路径就是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路径,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理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以法治作为重要保障维持乡村治理秩序,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善治和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飞翔  苏祖勤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247-250+253
寻找走出乡村治理困局的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能推动乡村社会全方位发展。但是,乡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发展问题、稳定问题和民主问题的多重挑战。究其缘由,既有乡村政治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村民自治中存在行政化的趋势、缺乏科学的利益纠纷调解机制的现实因素,也有乡村熟人社会具有内在特殊性的历史因素。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可以采取以共治推进自治的治理思想进行统筹,通过治理机构改革、运行机制改革、自治制度改革3个方面的具体配套措施来保证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需要重点关注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村民主体意识。宁夏J县根据所辖乡村社会现实,创制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建设"两项载体",成立"两支队伍",实现"三个效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通过"增权赋能",培育村民权利意识,提高村民自我认同;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和引导村民行为,养成村民法治思维;通过共享乡村治理成果,保障村民主体性和乡村治理目标的统一,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提升村民主体性。J县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的实施增强了乡村治理中村民的主体意识,创设了村民主体意识培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可行路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6-17,2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之后,对农村地区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村民自主治理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破解“两委”矛盾、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一肩挑”是村民自治实践中一种被地方广泛采纳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一肩挑”模式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又推进了村民自治,可是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挑战,比如说面临党员精英人才的匮乏、“一把手”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所以,一方面要明确“一肩挑”的探索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克服短板,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乡村善治必须坚持法治为纲、德治为魂、自治为本,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自治增活力。通过“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建设在源头预防纠纷、就地化解矛盾、在基层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环境。因此,“三治”建设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能有效应对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挑战;既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秩序保障,也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10.
浅析"乡政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的状况不同,国家和社会权力分配也不同,因而乡村治理格局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丛乡政村治的涵义谈起,通过对现行“乡政村治”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就未来“乡政村治”的发展趋势作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白孔雀》的环境景物描写、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结构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结论 :劳伦斯的《白孔雀》受到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IMON F 《Science (New York, N.Y.)》1954,120(3129):1004-1007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