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高抗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29号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郭泰,张荣昌,齐宁,刘忠堂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和销售价格。而防治大豆灰斑病的根本措施是育成和推广抗病品种。合丰2...  相似文献   

2.
高抗灰斑病高产大豆新品种合丰34号的选育齐宁,郭泰,刘忠堂,商柏廷,张荣昌(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黑龙江省是我大豆的的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出口生产基地。近年来,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大豆灰斑病始终是阻碍大豆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使大豆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王芊 《大豆科技》1996,(6):22-22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王芊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大豆灰斑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近些年来已成为黑龙江省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以我省大豆主要产区合江、牡丹江等地区最为严重。病粒串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50%。感病子实含油量降低2.9%,蛋白质...  相似文献   

4.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泰  齐要 《大豆科技》1994,(6):20-20
合丰33号大豆的主要特性及栽培要点郭泰,齐宁,张荣昌,商柏廷(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合丰33号品种,是抗灰斑病兼抗病毒病的品种。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生产上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大豆叶、茎、荚、子实...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王德亮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大豆灰斑病的流行,感病品种可减产12%~15%,严重时达30%,品质变劣,籽实蛋白下降1.2%,脂肪下降2.9%,百粒重降低2克左右,严重影响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永梅  申宏波 《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灰斑病 (CercosporasojinaHara)为真菌病害 ,在 1 91 5年由Hara首先在日本发现 ,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均有发生 ,至今大豆灰斑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 ,自 1 92 1年发现以来 ,遍及各大豆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 ,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今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大发生 ,给生产和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失 ,已成为黑龙…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与抗病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与抗病育种进展王德亮(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胡炳志(黑龙江省绥滨农场)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于1915年在日本最先报道,相继在美国、巴西、印度、苏联、委内瑞拉、危地马拉、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大量报...  相似文献   

9.
高抗大豆霜霉病,灰斑病兼抗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抗大豆霜霉病、灰斑病兼抗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源筛选杨新春,杨滨山,杨淑霞,李宇科,李明(黑龙江省在科院绥化在科所·绥化市,152000)1990~1995年,通过对1086份大豆品资进行抗霜霉病、抗灰斑病、抗细菌性斑点病的鉴定筛选,未发现高抗三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11.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廖林  庄炳昌 《大豆科学》1993,12(4):318-322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所增加,感病后感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抗病品系的;3.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所有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降低,感病后感病品系的抗血酸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4.大豆感染  相似文献   

12.
大豆灰斑病的危害与抗病育种工作回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1,10(2):157-161
大豆灰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降低商品价值。育成抗灰斑病品种,是解除灰斑病对大豆危害的根本方法。采用一次杂交和简单回交改良法均收到良好效果。已育成合丰27、合丰28、合丰29、合丰30号四个抗病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耐病品种的应用,对保持大豆大面积稳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合丰25号是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中,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  相似文献   

13.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大豆灰斑病采用田间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5份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它们是:合00-23,建99-130,哈交98-5129,哈交20-5489,东农276,及一大批单抗灰斑病、疫霉根腐病的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知识讲座第三讲大豆病虫害大豆病虫害种类很多,但在东北以大豆孢囊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危害较重,不仅影响大豆产量,而且在种子上形成褐斑、灰斑或咬成虫口豆,降低大豆品质。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紫斑病、褐纹病、轮纹病、根腐病、草地...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了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的气候对大豆播种、出苗和生长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后期大豆田间管理技术,即防治大豆灰斑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蚜虫、红蜘蛛和叶面喷肥,拔除田间大草等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资料以及前人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了2004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大豆田中主要病害的分布及防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病害分布与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菌棱病主要发生区域为黑龙江省的中西部的部分市县;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病毒病重点发生区域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市等部分市县。大豆灰斑病在局部地区将造成危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研究概况与展望马桂珍,暴增海(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以后其它国家相继报道。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尤其是黑龙江大豆产区。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 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 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 (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 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大豆灰斑病;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中图分类号:S435.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相似文献   

20.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