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豆科植物对氮肥施用的反应极不一致,特别是花生更为明显,研究花生合理施肥,不仅对减少农本、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上指导施肥亦是很有价值。 对花生施用氮肥,不同土壤条件,施用时期和施肥用量等,往往给问题更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对此,我们用~(15)N同位素进行研究,同时还研究氮肥与根瘤菌接种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花生氮肥施用问题,在实践上和认识上说法不一。广东粤西地区群众对花生施用基肥十分重视,一些地方有在前作多施肥的经验。七十年代出现花生高产田块后,为了获得高产,偏重施氮肥的现象较为普遍,招致徒长倒伏,肥多反而不增产或减产。为此,我们从1982年春至1989年秋开展氮肥施用技术研究,为提高花生产量提供合理使用氮肥的科学依据。一、设计和方法(一)不同施氮量试验1、不施氮磷钾,基肥亩施石灰25公斤(简称无肥区)。  相似文献   

3.
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用量氮肥和有机肥单施及二者配施对花生衰老及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有机肥或二者配施,能提高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及Pr含量,降低MDA含量,延缓植株衰老进程,增加叶面积系数;不同施肥处理对延缓花生衰老的作用为有机无机肥配施>有机肥>氮肥;单施氮肥抑制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有机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氮肥对根瘤的抑制作用;施肥可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株高和千克果数对施肥的反应大于单株结果数,不同处理花生产量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氮肥>有机肥,花生增产主要得益于施肥后植株衰老进程放缓、荚果饱满度提高;有机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化肥氮的作用,低量氮肥加有机肥可作为花生化肥减施的优化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4.
花生产区土壤肥力低,施用适量氮肥,有明显增产效果。有些地区由于增产要求迫切,有盲目增加氮肥用量的现象,这不仅造成肥料浪费,而且也影响增产增收。为此,我们于1954年采用池栽法,在含氮量较低的砾质砂土上,进行了花生施用氮肥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探求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管理与不同根瘤菌接种模式(拌种或土施)对花生生长、氮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提高了花生叶片SPAD值,有效促进花生生长,显著增加了氮利用率和荚果产量。两种根瘤菌接种模式下,不同氮肥管理中均以50%N基施+50%N开花期追施和100%N基施处理的第一侧枝长、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和百果重、氮利用率和产量显著高于50%N开花期追施+50%N结荚期追施处理,说明要实现花生高产和氮素高效利用需在花生生育前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比较根瘤菌拌种和土施2种接种模式,以根瘤菌拌种配施氮肥对花生的增产效果较好,但与根瘤菌土施配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豫南砂姜黑土区,花生种植采用氮肥50%基施、50%开花期追施配合根瘤菌拌种的模式增产效果最好,氮肥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对花生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防雨棚旱池内以"花育25号"花生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栽培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和充足灌水两个水分条件下,分别设置不施氮肥(N0)、中氮(N1,90kg/hm2)、高氮(N2,180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和氮肥条件对花生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两个水分处理下中氮处理均显著提高花生的荚果和籽仁产量,且能显著增加水分生产效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花生根系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呈递减趋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可用对数函数模型、乘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多项式函数模型来表示,其中乘幂函数的模拟精度最高。正常供水处理下出现高氮营养浅根化的趋势,而干旱胁迫下施用氮肥增加深层土壤内根系,且中氮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根系伤流强度。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整体形态性状和40cm以下土层内根长和根系生物量与产量间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干旱胁迫下适量施用氮肥增加深层土壤内根系,是提高干旱胁迫下花生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粤油256为供试品种,选取高、中、低肥力的红壤旱地共10块,设计0、135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上升,花生产量、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和土壤氮素贡献率随之提高,而氮肥表观利用率随之下降。高、中、低肥力地块的土壤供氮量分别为222.65 kg/hm2、181.53kg/hm2、140.67kg/hm2,土壤氮素贡献率分别为84.88%、79.92%、74.45%,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37%、33.70%、35.51%;在不施氮条件下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分别为6.52kg、6.39kg、6.34kg,而在N135条件下分别为6.60kg、6.44kg、6.37kg。相关分析表明,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和花生需氮量与土壤肥力指标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氮肥利用率与5项土壤肥力指标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花生需氮量、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指标的回归方程,为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花生的钾素营养与钾肥的施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氮、磷、钾是花生必需的营养元素。在花生生产上,过去对磷肥和氮肥的施用比较普遍,而对钾肥的施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根据我所及各地有关钾肥的研究资料,汇集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一、花生的钾素营养与吸收分配 1、花生的钾素需要量:花生是需钾较多的油料作物,对钾素的需要量因不同品种和产量水平而异。据我所研究测定,亩产200~400公斤荚果的花生群体植株,  相似文献   

9.
减施氮肥对旱地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减施氮肥对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稳定提高花生产量的途径,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减量施用氮肥和配施有机肥、钙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氮肥可显著降低肥料贡献率、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和饱果数,最终降低产量,减氮量越多影响作用越大。减量施用氮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花生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O3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主茎高、侧枝长、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CK),较之分别增加2.63%、1.44%、3.74%、2.58%、2.41%、3.89%,但差异不显著。减量施用氮肥同时配施钙肥可显著增加花生地下部生物积累量、单株荚果数、饱果数及产量,其中N1Ca2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其地下部生物积累量、饱果数及产量均优于常规施肥处理,较之分别增加6.86%、0.81%、6.92%,但各处理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减氮配施钙肥处理对主茎高、侧枝长、地上部生物积累量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为花生生产中氮肥减量、提高花生产量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方法,以花生品种山花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控释氮肥配比对花生蔗糖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较普通氮肥在结荚后期叶面积指数高、叶片SPS活性和蔗糖含量高,利于提高百果重和饱果率,显著提高了荚果产量.掺混氮肥处理花生在苗期和花针期叶面积指数、SPS活性和蔗糖含量均较高,与普通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生长后期不脱肥早衰,利于提高百果重和饱果率,荚果增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花生根瘤菌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富思德”花生根瘤菌与不同氮肥水平的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生根瘤菌在常规施肥50%氮肥水平上施用,依然可以提高花生的植株鲜重、根瘤数和出仁率,分别比对照提高27.7%~57.0%、4.9%~132.8%、1.4%~2.0%;(2)花生根瘤菌与化肥配合施用对花生的增产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9.4%~21.2%。  相似文献   

12.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被认为是黄淮海平原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的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进行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分别在36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玉米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玉米田施氮量为141 kg/hm~2)和9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花生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花生田施氮量为55 kg/hm~2)时达到较高产量,两年平均分别为7939 kg/hm~2和1845 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虽然间作花生株高增加14%,但收获指数降低了12%,产量降低1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两年平均为1.08;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施氮量梯度下,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32.9%~43.4%和11.8%~69.2%。说明间作玉米带施氮141kg/hm~2、花生带施氮5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土地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是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最优施氮量。  相似文献   

13.
在核桃林间作条件下,对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花生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2017年和2018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增加花生单株饱果数和百果质量,从而提高产量.在施氮量≤210kg/hm^2时,花生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时,花生干物质向荚果分配被抑制,进而产量降低.氮肥施用量为210kg/hm^2时,两年间作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最大值,分别为4938.56 kg/hm^2、4512.71 kg/hm^2和21648元/hm^2、19701元/hm^2.  相似文献   

14.
花生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述了氮素对花生碳氮代谢及生物固氮的影响、氮素与其他营养元素配施效应、花生氮肥施用技术等研究新进展,并对今后花生氮素研究提出建议,以期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温室花生试验的二个处理,1.测定施用氮肥对缺氮土壤中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生长的效果。2.是应用同位素N~(15)方法,研究花生根部区域存有不同的氮素水平,通过花生子房柄对氮素的吸收。在播种时施用氮肥对花生幼苗的根瘤数目大量减少,但其含氮量增加。由于施用氮肥的结果,花生蔓和荚果的综合产量增加,但在播种后5周施用少量氮肥的除外。6和12P.P.M氮素的任何一种,在播种或播后5周施用的结果,收获时其成熟荚果百分率较高,但是施用过多的氮素化肥,则延迟其成熟。应用同位素N~(25)确定了花生通过子房柄吸收氮素。明确通过子房柄吸收氮素的数量和根部区域内供给有效氮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花生根部区域接种根瘤菌或施用化合氮肥为氮素来源,供给充足的氮素,则花生通过子房柄吸收氮素是不重要的。但是当根部存在的氮素接近贫乏状态,花生通过子房柄产生吸收氮素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分别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和3个氮肥用量,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互作效应,以期对高产花生群体构建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曲面图为马鞍形,高、低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先升后降,中等氮肥用量时产量最高,表明高密度和追施中等水平氮肥可获得高产。因此,种植密度和追施氮肥量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河南花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汤丰收 《花生学报》2009,38(4):39-43
河南是我国花生主要产区,近年来花生生产与科研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生产上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已成为花生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生产发展的设想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减氮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花生生长、产量、氮肥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连续两年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N_(100%))、减氮20%+接种根瘤菌(N_(80%)+Ri)、减氮50%+接种根瘤菌(N_(50%)+Ri)。结果表明:适量减施氮肥配合接种根瘤菌可促进花生生长,以减氮20%配合接种根瘤菌处理的促生增产效果最明显,能增加花生根瘤数量、下针数、植株鲜质量、花生总分枝数、单株果数,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11.7%~18.7%,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5.8%~7.1%,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明显提高。但减氮50%配施根瘤菌处理效果微弱。本研究结果为花生高效高产种植、科学合理施用氮肥,实现花生节本增效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世界花生贸易大门将彻底向我国敞开,为我国花生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河南作为花生生产大省,发展花生生产具有很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河南省花生发展的现状,找出了河南花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河南花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仁秆两用型花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与花生秆产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施N肥300kg/hm2处理时产量达到最高,其中花生荚果产量比对照增产2.2%,但差异不显著;花生秆产量比对照增产86.0%,达极显著水平.对不同施氮量下花生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出现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在施N肥300kg/hm2达到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加大,花生功能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品质方面随施氮量的增加,花生秆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提高,但较高的氮肥施用量虽然可提高花生秆的营养品质,却降低了花生荚果和花生秆的产量.综合评价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施N量300kg/hm2时花生荚果及花生秆产量最高,花生秆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