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MCP延缓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采后‘中青’台湾青枣果实贮藏品质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K)活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及能荷(EC)的关系。采后台湾青枣果实用1.8μL/L的1-MCP处理12 h后在(15±1)℃下贮藏,定期测定能量物质、NAD、NADP、NADH和NADPH含量、NADK活性及细胞膜透性,并在贮藏前后测定果实品质指标和腐烂率。结果表明:1-MCP处理保持‘中青’台湾青枣果实较高的ATP、NADP、NADPH含量,NADK活性和能荷值,较低的NAD和NADH含量,延缓贮藏期间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有机酸(TA)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叶绿素含量下降,降低腐烂率。据此认为,1-MCP处理延缓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衰老降低腐烂率可能与细胞保持较高的能荷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为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以‘福眼’龙眼为材料,在龙眼盛花期后70、90、110 d用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喷施龙眼果实3次,以蒸馏水喷施为对照。龙眼果实在盛花期后120 d采收,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和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相对湿度85%下贮藏。贮藏期间取样测定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色素含量、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和果实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对比,采前喷施胺鲜酯可有效降低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及较高的果肉TSS、可溶性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的发生,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能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好维持龙眼果实品质,提高龙眼果实耐贮性和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处理对采后建阳桔柚果实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采后建阳桔柚果实在(10±1)℃下贮藏的生理特性、营养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壳聚糖处理能降低建阳桔柚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抑制果实表面色调角h°值下降,果肉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总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建阳桔柚果实失重和腐烂,保持较高商品率。其中以稀释500倍壳聚糖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果实商品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感病指数控制在0.1以下,而且果肉基本无汁胞枯水现象,贮藏后期果实的失重率可控制在5%以内。因此认为,稀释500倍壳聚糖处理是保持采后建阳桔柚品质、延长其保鲜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的全世界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在中国也被列为药食两用的水果,具有营养丰富,保健价值突出的特点。然而采后余甘子果实易发生失水皱缩、腐烂变质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商品价值。褪黑素(melatonin)是一种小分子吲哚胺类物质,在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其在植物中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在植物的抗逆抗病中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采用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处理果蔬可以起到较好的保鲜作用,有效延缓果蔬腐败变质,提高采后耐贮性。为提高余甘子果实采收后的耐贮性,以‘蓝丰’余甘子果实为试材,探究采后褪黑素处理对于常温下贮藏的余甘子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将挑选出的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大小和色泽相近的余甘子果实,随机平均分为2组,处理组余甘子用0.3 m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20 min,空白对照组则用去离子水浸泡20 min,取出晾干1 h后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而后置于温度为(25±1)℃、在相对湿度85%~90%的恒温箱中贮藏,每3 d取样测定果实的商品率、感病指数、呼吸强度等品质和耐贮性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采后褪黑素处理使余甘子果实在贮藏末期的商品率提高22%,显著降低了余甘子果实的感病指数、呼吸速率和失重率;且经褪黑素处理的余甘子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和维生素C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余甘子表皮颜色和果肉质地的劣化也比对照缓慢。褪黑素处理有利于延缓采后余甘子病害的发生和提高果实品质及耐贮性。本研究为褪黑素在余甘子果实采后贮藏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了褪黑素应用于果蔬保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提取箬竹和马尾松叶片总黄酮作为天然保鲜剂用于橄榄浸泡处理,以研究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对橄榄果实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均能对橄榄果实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 393 mg/L 竹叶黄酮提取液、330 mg/L 松针黄酮提取液处理的橄榄果实好果率均高于对照,贮藏第 77 天时,橄榄好果率分别为 76.11%、78.89%。2 种处理均可延缓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促进多酚含量下降,提高橄榄果实的糖酚比,能有效改善橄榄果实贮藏期内的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6.
提取箬竹和马尾松叶片总黄酮作为天然保鲜剂用于橄榄浸泡处理,以研究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对橄榄果实 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竹叶和松针黄酮提取液均能对橄榄果实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 393 mg/L 竹叶 黄酮提取液、330 mg/L 松针黄酮提取液处理的橄榄果实好果率均高于对照,贮藏第 77 天时,橄榄好果率分别为 76.11%、 78.89%。2 种处理均可延缓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促进多酚含量下降,提高橄榄果实的糖酚比,能有效改善橄榄 果实贮藏期内的鲜食品质。  相似文献   

7.
香蕉是富含营养物质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水果,也是中国南方四大水果之一。香蕉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乙烯的大量释放使香蕉在贮藏过程中加快成熟和衰老,影响香蕉贮藏保鲜及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研究提高香蕉采后贮藏品质的技术方法,为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采后香蕉为材料,分别通过UV-C辐照、柠檬酸浸泡以及二者的复合处理3种方法处理香蕉,在温度为(20±2)℃、湿度为60%~70%的条件下黑暗贮藏12 d,分别于贮藏期的第1、6、9、12天对各组进行随机取样,通过测定硬度、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生理和品质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采后香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96×10–2 KJ/m2 UV-C辐照和复合处理(3.96×10–2 KJ/m2 UV-C辐照+2.0%柠檬酸)对香蕉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柠檬酸处理,表现为显著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失重率的增加,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糖酸比。在贮藏结束时,与CK相比,UV-C辐照和复合处理的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耐贮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选取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用稀释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的卡多赞(壳聚糖)溶液浸泡5 min,以用蒸馏水浸泡5 min为对照,果实浸泡后取出晾干,之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每袋装果10个),置于28℃和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每隔3 d取样,用于测定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贮藏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西番莲果实相比,壳聚糖处理能有效降低采后西番莲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上升,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果实商品率;此外,壳聚糖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外果皮L *a *b *值及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维持较高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蔗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此,壳聚糖处理能增强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维持较高的贮藏品质;其中,以稀释200倍的卡多赞溶液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可作为提高西番莲果实采后耐贮性、延长其保鲜期的适宜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9.
1-MCP处理对‘油木奈’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1.2 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在(25±1)℃下贮藏的‘油木奈’(Prunus salicina Lindl. cv. Younai)果实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MCP处理可有效降低‘油木奈’果实呼吸强度、呼吸峰值和乙烯释放量,延缓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和果实表面色调角h°值的下降,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和果皮叶绿素含量,延迟果实外观颜色转变,减少果实失重和腐烂。经1-MCP处理的果实在(25±1)℃下贮藏15 d时的好果率为80%,而对照果实只有58%。因此认为,1-MCP处理可以延缓采后‘油木奈’果实后熟衰老和保持果实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10.
程序降温处理对黄皮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黄皮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程序降温(LTC)处理对黄皮果实贮藏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将采后黄皮果实分别经LTC Ⅰ(12℃,4 d)、LTC Ⅱ(8℃,4 d)、LTC Ⅲ(12℃,2 d后转至8℃,2 d)处理后,转至低温(3.0±0.5)℃贮藏12 d,每4 d测定各项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程序降温处理有效减轻了黄皮果实的褐变,促进了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促进了可滴定酸(TA)的降解,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保持较高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从而延缓了果实采后衰老速度,有利于减轻黄皮果实褐变和提高贮藏品质,其中以LTC Ⅱ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外部形态指标,对28份竹节草种质的外部形态进行初步评定,以明确竹节草种质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竹节草种内形态变异很大,其中,穗长变异系数最大,可高达80.80%,叶宽变异系数最小为12.36%,所有指标变异系数平均为39.41%且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竹节草草层越高,生殖枝越高大;花序密度越高,生殖枝愈高且分支数越多,结实率越高;匍匐茎叶片越长,节间越细且越短,直立枝越小;在欧氏距离10.1处,竹节草种质被分为无花序型、花序密度和植株高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植株高大且花序密度高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含有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yMV-CP)的pBI121为表达载体,以继代培养2~3次的石斛类原球茎为转化受体,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石斛,建立并优化了石斛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类原球茎经农杆菌菌液(OD600值为1.0)侵染30 min后,24℃培养4 d,用头孢霉素(500 mg/L)脱菌后转接到卡那霉素(150 mg/L)筛选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培养;对获得的转CyMV-CP石斛进行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石斛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所建立的转化体系,受体材料来源丰富、转化过程简单,可重复性强、转化效率高、假阳性少,适合于石斛的遗传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gaddi (Loos,1949)Chitwood & Birchfield,1957]是从福州市金山的龙眼根际土壤中分离并鉴定的.根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形态特征观察及形态测量,该线虫主要鉴别特征为:体环96~109个;唇环2个,不向前翘起或后倾,第1环窄于第2环;唇区顶端平圆,唇盘微隆起,被沟状口孔分隔为2个对称的肾形;口针长61.4~75.6 μm;阴门鞘无或退化;阴门至尾端距离为阴部体宽的1.7~2.4倍,尾部宽圆锥形,末端锥圆至钝圆.对H.gaddi的rDNA-ITS和28 S rDNA-D2D3区进行了测序和比对分析,并首次在Genbank登录,其序列大小分别为1008 bp和768 bp.加德拟鞘线虫为中国新纪录种,龙眼为寄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室内鳞片扦插法高效再生麝香百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鳞片扦插法有效地繁殖了麝香百合鳞茎.研究不同部位的鳞片、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浓度的NAA或IBA对繁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部鳞片迅速蘸入NAA(100mg/L)和IBA(1.5mg/L)后插入由等体积的砂,椰糠和壤士配比的培养基质中,所再生小鳞茎的效果最好.研究中还发现,小鳞茎的形成与生长受光照的影响很大.该技术具有繁殖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是一条快速繁殖麝香百合种球的良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甘蔗黑穗病是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严重危害甘蔗生产。为了能够准确鉴定海南黑穗病菌和选育出抗黑穗病的甘蔗品种,对采自海南省8个市(县)24个蔗区的24份甘蔗黑穗鞭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确定所分离到的病原菌即是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结果将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RT-PCR技术克隆水稻Waxy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在农杆菌介导下利用建立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将目的基因转入水稻。转基因水稻经PCR检测及实时定量PCR拷贝数检测均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水稻,且多数为单拷贝插入。半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导入水稻的外源Waxy基因已成功表达,并使得该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水稻Waxy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成功转化,将为该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及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番石榴变黑腐烂的根组织内分离和鉴定了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根据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该线虫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及形态测量的结果,其鉴别特征为:唇环2个,唇盘椭圆形;唇片6个,包括2个侧唇片和4个近圆形亚中唇片,侧器孔窄圆形、位于唇盘两侧;口针长15.3~19.9 μm,口针基部球圆形;单卵巢直伸,受精囊不明显,后阴子宫囊长度略小于阴门处体宽,阴门位于虫体长度的83%~86%;尾宽圆锥形,腹面环纹16~21条,末端光滑、宽圆。对该线虫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进行扩增、测序与比对分析,其序列大小分别为730 bp和779~780 bp,与已登录的短尾短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89%~93%和97%~99%,D2D3序列比ITS序列更适于P. brachyurus分子鉴定。根据对病根组织内线虫的分离和染色观察,证实了短尾短体线虫能侵染番石榴根系并引起根表皮产生褐色斑痕和变黑腐烂等症状,这是首次在中国的番石榴上发现该线虫。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之前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许多基因被诱导表达。MGG14093为其中一个推测为编码分泌蛋白的未知功能基因,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该基因表达量上调2.906。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RT-PCR扩增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利用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技术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为定位于胞外的分泌蛋白,没有已知的蛋白结构域,但可能存在几处氨基酸活性位点。MGG14093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后,对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产孢及附着胞分化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该基因过量表达后导致病菌的致病力下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病菌的致病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MGG1409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株对红棕象甲幼虫和卵有致病力的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覃伟权  彭正强  阎伟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331-2335
从自然死亡的红棕象甲卵和幼虫尸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红色色素的昆虫病原菌HN-1菌株,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确定为:为粘质沙雷氏菌亚种(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该菌得到了预期的1 408 bp条带,并与粘质沙雷氏菌亚种Serratia marcesce...  相似文献   

20.
以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高纯度的总RNA为模板,使用Oligo dT-Adaptor和Random9引物合成了番木瓜环斑病病毒海南分离物(PRSV HN-2)的cDNA第一链,基于已报道的PRSV全长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一步法RT-PCR扩增出PRSV海南分离物全长基因组cDNA。为了验证获得的全长基因组cDNA的正确性,并以扩增出的全长cDNA为模板,将PRSV全长基因组分成A、B 2个大片段进行扩增,应用T载体进行克隆和测序以验证所获得的全长基因组cDNA序列的正确性。测序结果显示,该cDNA序列与国内外报道的PRSV各分离物全长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很高,表明本文建立的一步法RT-PCR扩增PRSV全长基因组cDNA的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