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茶叶生物化学主要涵盖鲜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茶叶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在酶、微生物、温度等条件下的结构转化两方面的内容。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与茶叶的品质密切相关,例如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等关键品质因素都取决于茶叶的内在化学成分。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是茶叶学科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以及茶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规律的机理。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可以为茶叶基础研究、种植生产、产品开发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综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供茶叶教育、研究、加工等相关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理念被全社会所认同的今天,整个茶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使用科学的茶叶种植技术,优化茶叶管理机制,将茶叶产量管理与品质管理纳入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优化茶叶种植管理,从而实现茶叶产业的转型发展。本文拟从生态理念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茶叶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通过探究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的实施要求,从而分析基于生态理念影响下的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将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茶叶产业的转型,产生茶叶种植管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转变了粗放式的种植管理模式,为茶叶种植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阐述了生态理念下茶叶种植管理的内涵,结合当前茶叶种植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生态理念下优化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丁艳风  赵燕 《福建茶叶》2016,(11):365-366
施肥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进行施肥,不但可以改善园区的土壤质地,还能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为对茶叶进行合理的施肥,需要考虑种种来自环境的因素。本文通过阐述数学建模和茶叶施肥的关系,以茶叶施肥的问题为依据,结合了数学建模在茶叶施肥上的优势,重点分析数学建模在对茶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考察了肥料管理、改良土质、高效种植的影响因素,预测了数学建模在茶叶施肥中面向信息化、趋于合理化、集合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为研究茶叶施肥管理的有效性,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具有的功效和价值,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茶叶生长情况和茶叶品质除了与种植技术和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有效运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本文对茶叶种植过程中螯合态叶面肥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茶叶品质,满足国内外人们对茶叶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7.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茶叶科学》2018,38(3):281-286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茶叶的生产加工模式正在从半机械化逐渐转向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我国茶叶种类和花色品种众多,不同茶区和茶企的加工工艺技术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市场多样化的趋势明显,为了适应茶叶市场的需求变化,企业必须要对自身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优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成了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对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计算机智能化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传播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茶叶生产加工是茶叶市场化运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引起了诸多从业人员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加工生产大国之一,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提倡高效、安全、节能的茶叶生产加工模式。茶叶生产加工流程复杂繁琐,本文从数学拓扑思想的角度入手,对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更加科学的茶叶生产加工方案,促进茶叶生产加工的产业流程升级。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有机茶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有机茶叶的需求在国内外市场逐年增加。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茶叶生长和培养的问题广受关注,而开展有机茶叶种植技术研究,也成为了解决当前茶叶种植障碍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茶叶种植的发展趋势出发,结合有机薰衣草栽培技术的主要共通点,探讨其栽培技术在茶园种植中可行性。研究表明,有机薰衣草栽培技术应用在茶叶种植中,应该细化施肥的具体参数、建立有害物质的检测与监控、加强恶劣气象条件的防治,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麻栗坡县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茶叶,但茶叶品质良莠不齐,茶企种植和加工的茶叶与国家标准化生产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作者根据麻栗坡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综述了茶叶品质的制约因素,并对如何提升麻栗坡茶叶品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当地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茶叶品质判定主要是以人工评审为主,这种方法不仅无法避免误差,而且评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图像处理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将其运用到茶叶品质检测中,通过图像分割、标记以及HSI颜色模型等,能够对茶叶品质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经大量实践证明,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茶叶品质检测中,能够成功检测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晚青茶是伴随着茶叶种植加工过程的一种产物,其品质虽不如午青茶优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茶生产的质量。但只要技术过硬、手法精湛,同样能够制作出上等的好茶。本文以乌龙茶晚青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对做青工艺、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探其工艺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茶的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关系特别密切.初制技术的好坏反映出茶叶品质的优次,必须通过审评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毛茶的审评,从质量监控角度,可看出茶叶在采摘和初制加工过程中的优缺点与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对茶叶生产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产茶大国,其茶叶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从近年来的茶叶质量安全检查与安全类型规范上来看,我国茶叶无论是在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将探讨当前我国茶叶在种植环节、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促进我国茶叶行业卫生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媚 《福建茶叶》2021,(1):14-16
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制定茶叶种植布局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为城乡规划空间层面的茶叶用地布局提供了参考,可以有效的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于茶叶品质愈来愈高的要求,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从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  相似文献   

18.
氨基酸是茶叶重要的呈味物质,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酶促或非酶促反应而转化为茶叶香气及色素的重要组成物质。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不同茶树种质资源、环境条件和加工工艺对氨基酸合成代谢及转化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为茶叶品质形成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水分变化及其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2020,(2)
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指标。本研究以一芽一、二叶龙井43品种鲜叶为原料,进行龙井茶机械加工试验,并测定龙井茶加工过程中叶子总体、芽梗和叶片部分含水率,分析茶叶加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和黄酮醇苷类总计47种滋味物质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探讨龙井茶加工中走水过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联。结果表明,龙井茶加工中在制叶在摊放过程中缓慢失水,在杀青过程中大量失水,在回潮过程中进行叶片内水分的再分布。水分的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各工序阶段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导致样品滋味中出现缺陷特征(生青/老火)。同时,杀青及回潮工序对在制叶梗叶含水率比例有显著影响,其中回潮工序能够通过促进在制叶梗叶水分的重新分布进而优化龙井茶滋味品质。因此,控制各工序在制叶含水率及梗叶含水率比例,同时配合回潮工序,是龙井茶加工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龙井茶滋味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光是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温、湿、风、光"等重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光调控对茶树代谢、茶叶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LED光在茶树栽培育种及茶叶加工等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LED光调控技术在未来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