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瘟病、白叶枯病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害.选育和推广“双抗”(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品种,不但可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可达到增产节支及环保双重作用.选育优质高产的“双抗”品种,一直都是水稻育种的追求目标.针对育种目标,本所开展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了感温型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广籼粘3号,该品种于2010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王春林  王文相  陈雨  杨雪  张爱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7-13887,13960
2012 ~2013年对安徽省256份水稻区试品种(系)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明确了近年来新品种(组合)抗性的基本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安徽省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一般,杂交籼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中粳稻、单季晚粳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对较好.抗性较好的品种有两优807、两优160、两优560、两优831、扬育粳2号、丰糯1246、皖垦糯1号、明粳1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品种、菌源、特殊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白叶枯病在我县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中2005年大流行,2006年重发生,对我县的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4.
阳江市地处粤西沿海,台风发生频繁,晚造水稻生产处于台风高发季节,禾苗常因台风暴雨造成的物理损伤及洪涝引发白叶枯病暴发流行,是白叶枯病的重灾区。为提高阳江市水稻白叶枯病历史病区的水稻单产和品质,保证当地粮食安全生产,有必要在本地区加快推广抗白叶枯病的高产和优质水稻品种。阳江市农科所根据近几年的广东省水稻区域试验数据,筛选出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多个水稻新品种在病区进行示范表证,分析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示范品种白香占和珍优9822在阳江市白叶枯病历史病区对白叶枯病的防效显著,且表现出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和广适性好等优良综合性状,推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5.
衢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贝雪芳  卢王印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196-2198
近年来由于灾害性天气多发、菌源的累积、稻种调运频繁、水稻品种抗性下降以及田间肥水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水稻白叶枯病呈上升势头,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和发病因素,通过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进行探究,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水稻区,除新疆、黑龙江以外,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影响水稻的增产稳产。实践证明,选育抗病良种是解决白叶枯病为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从品种资源中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荆门区域种植的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好、适应强的水稻品种,从安徽绿亿种业引进12个水稻新品种在荆门开展小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叶瘟、穗颈瘟、白叶枯病发生轻,外观米质好,抗倒性强。其中昱两优锦禾、昱两优126增产效果极显著,徽两优香晶丝苗增产显著,两优3806、文两优慧丝、旱香妃1号产量增加2%~5%。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间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和1个地方糯稻品种,以不同品种组合及按不同行比种植进行田间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结果表明,糯稻与籼型水稻品种间栽可有效地减轻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不同品种组合防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组合中黄壳糯效果较好,与其净栽模式相比,2005和2006年在糯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达52.0%和86.4%,在主栽籼稻品种上白叶枯病的最高防效分别为59.3%和66.6%;以黄壳糯作为间栽品种时,可有效降低病害传播距离,与净栽相比,间栽种植水稻白叶枯病传播距离降低了21.8%~59.2%;同一品种组合、不同行比的间栽模式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效果不同,混合间栽的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配比关系,其中以主栽品种与间栽品种按6∶ 1行比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现状,总结了病菌与水稻互作中亲和与非亲和性的决定因子,归纳了水稻感病性和抗病性基因的类型,并对白叶枯病抗性丧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防控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应针对性加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并提出了抗性育种以及生产上抗性品种布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该病在宿城区表现特点为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特别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冶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粤奇丝苗是一个米质、抗性和产量结合得较好的常规优质水稻新品种,在广东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均比对厢种梗籼89增产,米质达国标、省标优质二级,抗病、抗逆性强,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介绍了粤奇丝苗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正>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主要病害。种植抗病高产的水稻良种是防御白叶枯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近年来,我省推广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危害已显著减轻,增产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因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常因温湿度适宜发病以及暴风雨袭击等导致暴发流行,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为加速水稻高产、优质、多抗良种的选育和推广,1980—1987年我们开展了水稻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和利用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粳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鉴定及防治研究薛俊杰(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1990年豫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特大发生,造成大面积枯死,减产20%~80%,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稻农为之谈而生畏。为了明确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给...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以来,澜沧县大山乡频发水稻白叶枯病。在该地区春季遭受的几类严重病害中,水稻感染的上述病害构成了其中典型性较强的作为病虫害。截至目前,大山乡总共栽植了2200公顷左右的水稻作物。在目前的现状下,该区域的水稻作物整体上呈现频率较高的白叶枯病,因此亟待着眼于从源头入手来防治此类水稻病害。这是由于,全面防治白叶枯病的举措能够显著提升澜沧县现有的水稻总产能,同时也创造了更优的水稻生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在华南稻区快速发展,已上升为优势种群,并向浙江、江苏等南方稻区蔓延。在Ⅴ型菌重发稻区水稻品种普遍发病较重,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刻不容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推广种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携带抗Ⅴ型菌隐性基因xa5的国际水稻品种IRBB5,结合稻瘟病抗源,应用杂交、复交、系谱选育和抗病性同步鉴定等方法,先后选育出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中抗至高抗),米质优良(广东省标优质3级),产量与主栽品种相当(与区试对照品种比较)系列水稻新品种白香占、白粳占和白丝占,这些抗病新品种在粤西沿海白叶枯病强毒系Ⅴ型菌重发区推广种植,突显出利用品种抗性防控白叶枯病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黄广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一、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防治稻瘟病、稻曲病是我省目前水稻的主要病害;白叶枯病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针对这三大病害,建议选用菌立停1%水剂与美生80%可湿性粉剂或农力托25%可湿性粉剂混用,可有效治疗并预防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的发生和蔓延。1.菌立停1%水剂所  相似文献   

18.
白叶枯病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苏北流行频率较高,其后由于以推广抗性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的多年努力,白叶枯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白叶枯病在苏北地区又不断地发展、蔓延。至2005年暴发流行,这对水稻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若不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必将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障碍。现以灌云县为例将其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75年以来开展了水稻抗白叶枯病的鉴定工作,鉴定和筛选了国内外品种达1万个左右.近年来,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方面取得显著结果,育成了高产、矮秆、株型结构好、中抗白叶枯病的中粳新品系77032和早熟、高产、矮秆、熟相好、中抗白叶枯病的糯稻新品系20285.  相似文献   

20.
两个水稻种质对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2个水稻抗病亲本25-289、IR71676-34-1-1与2个感病亲本桂649、测253进行杂交组配,并利用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菌液对亲本及其杂交F1 、F2进行接种鉴定,探讨两个双抗水稻品种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25-289对广西稻区白叶枯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IR71676- 34-1-1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支配;两个抗病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两个抗性亲本的白叶枯病基因及稻瘟病基因均是独立遗传的,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选育多抗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