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探索斑节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结构,于2011年2月开始进行斑节对虾池套养红鳍东方鲀、花蛤试验.在2口面积均为2.5 hm2的养虾池内,每口池塘放养75万尾斑节对虾虾苗,套养平均规格约85g/尾的大棚越冬红鳍东方鲀苗种1万尾和平均规格为260粒·kg-1的花蛤苗3500 kg.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共收获平均规格23.33尾·kg-1的斑节对虾24400 kg、3.2尾·kg-1的红鳍东方鲀5060 kg以及平均规格103粒·kg-1的花蛤17057 kg,产值205.99万元,利润121.81万元.斑节对虾的饲料系数为1.62,红鳍东方鲀为1.59.套养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任福海  郑毅 《河北渔业》2010,(3):14-14,26
利用26.7hm2池塘,通过接种单胞藻培养优势生物种群,使用有益微生物改良水质的方法,稳定和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每hm2产海蜇6180kg、缢蛏5100kg、牙鲆360kg、对虾157.5kg,实现总产值416.7万元,利润252.8万元。  相似文献   

3.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比较斑节对虾单独养殖、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3种养殖模式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试验结果显示,皮氏罗尔斯通氏菌为最主要的致病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致病菌的丰度相比于对照组沉积物均明显下降。与非海水养殖池塘对照沉积物相比,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中硝酸盐还原生成氨氮的相关基因以及硫酸盐还原产生硫化氢的相关基因含量更高,而亚硝酸盐和氨氮利用基因含量较低。3种斑节对虾养殖模式中,斑节对虾单独养殖和斑节对虾与海蜇和菲律宾蛤仔混养池塘沉积物中硝酸盐和硫酸盐还原基因丰度均高于斑节对虾与海蜇混养模式。此外,斑节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一些特定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由包括交替单胞菌、拟杆菌、着色菌、黄杆菌、脱硫杆菌和脱硫弧菌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完成。探明不同斑节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中潜在的人类致病菌情况以及氮、硫等基本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优化养殖技术、控制疾病暴发同时提高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天鹏 《齐鲁渔业》2006,23(12):12-14
利用2.4hm~2低产虾塘改造后试养金鲳,池水盐度5~12。投放2.5~3cm淡化金鲳苗和淡化的1.5cm斑节对虾苗及5~6cm鲻鱼苗。经近6个月养殖,共收获规格400~450g金鲳15185kg,斑节对虾1322kg,鲻2100kg,总产值58万元,纯利14.2万元。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贝类养殖场,在海水池塘中开展菲律宾蛤仔(俗称花蛤1人工育苗与斑节对虾(俗称草虾)轮作生产模式。在1口面积28亩的海水池塘中,取得了亩产花蛤砂粒苗9000万粒、亩产值1万元:亩产斑节对虾75kg、亩产值6750元的较好效益,且蛤苗质量好,对虾达到无公害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6.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明勇 《水利渔业》2001,21(5):22-23
养殖水面3.26hm^2,投放3cm虾苗7.05万尾/hm^2;养殖117d,产虾2794kg,平均单产1222kg/hm^2,养殖成本6.6万元/hm^2,饲料系数1.8。通过驯化使斑节对虾适应低盐度环境,以低盐底环境来抑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发作。  相似文献   

7.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相似文献   

9.
陈仲 《水产科学》2024,(3):461-467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  相似文献   

10.
改造66.7hm^2对虾养殖池塘,放养规格6000粒/kg的缢蛏苗种6250kg,日本对虾苗种1200万尾(2茬),当年共收获缢蛏(规格6.67cm)270100kg,对吓124400kg,实现产值537.39万元,利税369.67万元。  相似文献   

11.
池塘面积1067m^3,主养彭泽鲫鱼种,搭配团头鲂及鲢鳙鱼种,经156天饲养,共产鱼1029.6kg,折合667m^2产鱼643.5kg。其中每667m^2产彭泽鲫鱼种367.8kg,平均规格70g。每667m^2利润3498元。投入产出比为1:1.67。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人工调兑淡水盐度,定点投喂颗粒饲料,调节水质及病害预防措施,在667m^2淡水池塘中养殖南美白对虾,经107天的饲养管理,共产南美白对虾160.2kg,平均体长达13.5cm/尾,体重20g/尾,成活率达到80.1%,共获利润5732.5元,投入产出比1:2.47。  相似文献   

13.
高位池地膜鱼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3月27日—8月7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耶湾对虾养殖场采用高位池铺地膜进行南美白对虾和鲻鱼混养试验。试验结果: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934kg/667m^2,鲻鱼平均单产40kg/667m^2,平均利润1.68元/667m^2;该养殖模式对改善池塘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和增产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 000、8 000和10 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每口5 000尾,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 194%、69 285%和49 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 000尾/667 m^2和8 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著下调,而IL-1β、TNF-α则与之相反,6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0 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 000尾/667 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南美白对虾稳产高效养殖模式,通过对2口面积共计1 hm~2的连栋大棚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在大棚内设置净面积约35 m~2的篷布池135口,辅以供水、增氧、排水以及尾水处理等设施,引进SPF一代南美白对虾苗种,采用集中标粗后再分级养成的模式进行试验。2020年放养两茬虾苗,单位面积产量达到13.85 kg/m~2,产值595.9元/m~2,利润222.16元/m~2。折合每公顷产量138 500 kg,产值595.90万元,利润222.20万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篷布池养殖投资较低,建设周期短,养殖环境可控,是1种适合于推广的南美白对虾高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6.

Shrimp aquaculture is the biggest source of export income in Vietna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rimp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coastal mangroves by converting coastal mangroves into shrimp farms. Much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replant mangroves and reduce the impacts of shrimp farm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ing mangrove coverage at 30–50% of total farm area has provided the highest benefits in the integrated mangrove shrimp model. In this study, we re-examine the benefits of forest cover on the survival and yield of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in the integrated mangrove shrimp farming systems in Ca Mau province, Vietnam. The study found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s of log transformed survival and yield of tiger shrimp with forest cover of the forms: Ln (survival)?=????1.39?+?0.038?×?forest coverage (r2?=?0.22; p value?=?0.0007); Ln (yield)?=?3.55?+?0.026?×?forest coverage (r2?=?0.16; p value?=?0.004). The households with high forest cover (i.e.,?>?45%) also had 1.07?±?0.29 and 1.39?±?0.36 (CI 95%, p value?=?0.000) kg ha?1 higher yield per night harvest than those with medium and low forest cover,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households with high forest cover have higher benefits than those with lower forest cover. Our finding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published studies lead to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farmers maintain mangroves in farming systems for bette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海拔山区稻田养殖禾花鱼的最优养殖模式,提高郴州高山禾花鱼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试验在不影响禾花鱼品质和稻谷产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了苗种规格、养殖密度及投饵率3个关键因素,交叉设计了9个养殖模式试验组,通过每667 m2的禾花鱼产量和经济效益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评估。研究表明,9个试验模式均能当年养成商品鱼,其中9号试验组(放养规格48 g/尾、密度300尾/667 m2)和4号试验组(放养规格22.5 g/尾、密度400尾/667 m2这两个模式最佳,禾花鱼产量和产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平均产量分别为23.7 kg/667 m2、21.7 kg/667 m2,平均纯利润分别为1198元/667 m2、1182元/667 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弹涂鱼土池高密度精养试验,结果表明:4—5月份每667m^2放养规格为5.5~6.5cm和8cm左右苗种40kg(10000尾),经过6~7个月饲养.于10月底陆续起捕至农历12月底结束,每667m。鱼产量达到上市规格的有116kg(2900余尾),未达到上市规格的有53.2kg(5350余尾)留下继续养殖使其进一步生长。养成成活率达82.5%。同时探讨了放养前大弹涂鱼精养塘的处理、苗种放养、池塘管理.收获与销售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养殖模式,在鳜养殖池塘引入微生物、水生植物以及投放其他鱼种进行生产试验。在0.2 hm2鱼池中,投放4 cm鳜鱼种2790尾,经过185 d的饲养,单产达到415 kg/667m2。鳜池连同饵料鱼池共0.65 hm2面积,平均利润3977元/667m2,商品率90%。在局部生态系统条件下,池塘水质实现了自净,水质指标符合鳜生长要求,养殖用水比常规养殖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南美白对虾与鱼类的新型混养模式,于2020年5月—10月在上海市青浦区某合作社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和草金鱼、草鱼等的池塘混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0.33 hm~2(5亩)试验池塘共收获南美白对虾2 070 kg,平均规格83尾/kg,平均销售价格37.7元/kg,销售收入78 040元;共收获草金鱼430 kg,平均规格230.0 g/尾,平均销售价格27元/kg,销售收入11 610元。南美白对虾和草金鱼总计收入89 650元,扣除生产成本45 950元,利润为43 7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