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单口面积1.33~2.33hm~2、环境相似的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分为2组,3口池塘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5.4%的饲料,且每日适量泼洒糖蜜(试验组),3口池塘投喂蛋白质水平为41.9%的饲料,不泼洒糖蜜(对照组),常规管理。养殖期间,每隔15d取水样检测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156d的饲养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罗氏沼虾的产量分别为6600kg/hm~2和6427.5kg/hm~2,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结合泼洒糖蜜不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P0.05),养殖效益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试验组池塘水中氨氮较对照组低54.0%,亚硝态氮低21.0%,泼洒糖蜜显著降低了池塘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P0.05)。  相似文献   

2.
随着淡水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等有毒物质浓度随之升高,严重危害了养殖对象的生长。因此,水体氨态氮及亚硝态氮的控制成为水质控制的关键。本文针对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水处理在天津市水产研究所淡水试验站进行了生物膜法和生态浮床净化法处理池塘养殖用水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法和生态浮床净化法都能有效去除池塘水体氨态氮及亚硝态氮,如果不使用水生植物,则每生产1t鱼需设置6.76m2的生物包。  相似文献   

3.
预培养生物膜法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缩短新建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时间,通过预培养生物膜的方法获得已建立完全硝化功能的2.5 m3过滤材料,将其置于新建系统的生物过滤器中进行硝化细菌接种,系统放养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L innaeus)。结果表明:经12 d系统的硝化功能成熟,养殖池氨态氮维持在0.50 mg/L左右,亚硝态氮维持在0.10 mg/L以下,系统运行34 d,硝态氮上升至63.58 mg/L。18~48 d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养殖池出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44 mg/L,进水口氨态氮平均值0.05 mg/L,一次性平均去除率88.64%。系统的日换水量1%。养殖1个月,美国红鱼成活率90.91%,养殖密度达28.65 kg/m3水体。预培养生物膜法有效缩短了海水生物过滤器硝化功能构建的时间,具有操作简单、节约时间、系统运行稳定的特点,将使内陆地区开展海水鱼养殖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生态型循环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养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对自行研发的由功能性滤料、以观赏水草栽培为特色的人工湿地和施用复合菌制剂有机组成的生态型循环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养殖鲟鱼中的应用效果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系统具有理想的水处理效果,运行一年中使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平均含量分别维持在0.44mg/L、0.26mg/L和3mg/L水平。史氏鲟放养平均规格105g,密度46.2尾/m3,经6个月养殖,出池平均规格625g,单位水体产量30.88kg/m3,饲料系数1.12,成活率99.1%,与每天换水养殖相比,总用水量节省98.12%,总利润增加4.29倍。  相似文献   

5.
生态型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系统水处理工艺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由沉淀池、曝气反滤池、人工湿地、生化滴流池、集水池等设施构成的“生态型”工厂化养鱼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及效果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鲟鱼养殖排水经处理后,溶解增加了187.5%,氨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平均下降了65.1%和82.2%,硝态氮质量浓度在系统运行4年多时间内维持在3 mg/L左右;鲟鱼年单位水体产量(2茬)51.5 kg/m3,平均养殖成活率98.2%,饲料系数1.12,年节约深井水约15万t。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养殖库区水域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福建省水口水库范围内主要养殖库区选取15个采样点进行每月的监测和动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养殖库区、不同时期水体各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养殖库区水体总氮、氨氮、亚硝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为1.38~2.15、0.24~0.53,0.03~0.06 mg/L。不同养殖库区水体各形态氮含量因季节更替而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总氮浓度冬季较高;除太平养殖库区外,其他养殖库区水体的氨氮浓度春季较高,浓度范围为0.466~0.596 mg/L;亚硝态氮浓度变化幅度不大,范围为0.009~0.031 mg/L。不同养殖区域水体中各态氮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雄江和太平养殖库区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黄田库区和湾口库区养殖区水体中总氮和氨态氮、亚硝态氮呈现负相关;尤溪口养殖库区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水体水质情况以及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测定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过程一级移动床生物净化、二级固定床生物净化、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水体和生物净化载体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果显示,水体的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显著降低,分别为0.85和0.21 mg/L。养殖系统水体、生物净化载体和虾肠道样品中共有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此外,一级、二级生物净化系统水体中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生物净化载体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为优势菌;对虾肠道中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另外,对虾养殖循环水系统中生物净化载体上的细菌物种含量比水样中的细菌物种少,但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养殖水体,...  相似文献   

9.
于2005~2006年在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采用循环节水和池塘覆膜生态养殖技术,在覆膜试验区和土池对照区中进行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技术研究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2006年覆膜试验区的放养密度均为97.5万尾/hm~2,产量分别为13700kg/hm~2、16500kg/hm~2;土池对照区的放养密度分别为60万尾/hm~3、30万尾/hm~2,产量分别为7800kg/hm~2、5250kg/hm~2。覆膜试验区在虾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水质一直良好,溶氧的平均值、最低值均高于土池对照区,平均水温比土池对照区高1℃~2℃,水质理化指标覆膜试验区与土池对照区没有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10.03mg/L、97.36mg/L,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61.45mg/L、53.80mg/L;土池对照区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20mg/L、43.16mg/L,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36.48mg/L、57.34mg/L。池水流经循环系统处理后得到改善,整个养殖期间不需外部补水。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利用蕹菜(Ipomoea aquatica)替代伊乐藻是否影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量与蟹塘水质,于2019年3月15日-10月26日开展实验,分别设置100%蕹菜处理组(IP)、50%蕹菜+50%伊乐藻处理组(E-I)和100%伊乐藻处理组(EL),并测定养殖期内中华绒螯蟹产量、植物生物量和蟹塘水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处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IP、E-I和EL中华绒螯蟹产量分别为1 562 kg/hm2、1 404 kg/hm2和1 452 kg/hm2。与EL处理组相比,IP和E-I处理组水体溶解氧(DO)和pH有明显降低趋势,水体叶绿素a(Chla)和总悬浮固体(TSS)含量在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养殖周期内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前期施肥促草,在5月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