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PFOS)和全氟辛酸类物质(PFOA)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关于PFOS和PFOA两类全氟有机化合物中典型代表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日趋增多。以国内外学者对PFOS和PFOA的研究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PFOS和PFOA的来源及用途、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转运代谢以及它们对实验生物和人类可能造成的一系列毒性效应及致毒效应机理,并尝试性提出了今后对PFOS和PFO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PFOS和PFOA的污染现状及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PFOS)和全氟辛酸类物质(PFOA)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关于PFOS和PFOA两类全氟有机化合物中典型代表物质的生态毒理学研究日趋增多.以国内外学者对PFOS和PFOA的研究资料为依据,系统阐述了PFOS和PFOA的来源及用途、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转运代谢以及它们对实验生物和人类可能造成的一系列毒性效应及致毒效应机理,并尝试性提出了今后对PFOS和PFOA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多环芳烃(PAHs)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环境中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而备受关注。本文简述了PAHs的定义、分类、来源及其污染现状,并综述了PAHs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代谢规律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在急性毒性层面综述了PAHs对不同水生动物的毒性程度及急性致死效应;在亚急性及慢性毒性层面分别从分子水平、生理生化酶水平、细胞组织水平,综述了: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的分子毒性,导致DNA单链断裂、PAHs-DNA加合物的形成;PAHs暴露对水生生物抗氧化酶系统(SOD、CAT、GPx、GSH/GSSG)、外源性有机污染物代谢酶(EROD、GST)活力的影响;PAHs暴露引起的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氧化损伤。本综述目的是便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PAH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和毒性作用机制,进而更好的控制PAHs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水产科技情报》1974,(11):29-33
氰化物及其衍生物氰化物是氢氰酸盐类,就是分子结构中含有CN的化合物。氰化物存在于电镀企业、淬火工场、焦炭厂的污水中,也存在于贵金属冶炼企业的污水中,这是一组分布很广的污染物。氰化合物无论是未离解的分子,还是阴离子和盐类,都具有高度毒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水毒性实验法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法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e sulfonate, PFOS)对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虾的急性致死和代谢的影响, 同时通过慢性毒性实验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1 ng/mL、 1 ng/mL、5 ng/mL) PFOS 胁迫下幼虾鳃、肝胰腺和胃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PFOS 对罗氏沼虾幼虾的 96 hLC50 为(0.68±0.22) mg/L, 安全质量浓度为 0.068 mg/L。经 20 ng/mL 的 PFOS 胁迫 24 h 后, 幼虾鳃中鉴定到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化合物共 30 种、肝胰腺中 19 种、胃肠道中 24 种, 这些代谢差异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 脂肪酸代谢和磷脂类代谢等代谢通路。慢性毒性实验中, 不同暴露时间下不同浓度的 PFOS 胁迫对幼虾各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 SOD、CAT 和 ACP 活性受到抑制, MDA 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FOS 可造成幼虾鳃、肝胰腺和胃肠道组织发生氧化损伤, 并对幼虾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为探究 PFOS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长江上游鱼类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残留分布,本研究于2013年分3次在长江上游不同江段,采集该地主要经济鱼类铜鱼(Coreius heteroko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铜鱼肌肉、肝和性腺3种不同组织全氟辛烷磺酸(PFOS)含量。结果表明,铜鱼组织内PFOS检出率为100%,总体均值为2.72 ng/g(0.33~10.14 ng/g)。PFOS含量水平在肝最高(5.56 ng/g),肌肉次之(1.39 ng/g),性腺最低(0.62 ng/g)。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K-W test,P0.01),表明鱼类肝比肌肉和性腺更易于积累PFOS。在不同采集江段,PFOS含量仅在肌肉组织差异显著(ANOVA,P0.05);在不同年龄组,PFOS含量有随鱼类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且在各组织中差异显著(ANOVA,P≤0.05),该结果表明PFOS含量可能与鱼类摄食内容及生理参数不同有关。与已有研究相比,长江上游铜鱼PFOS暴露水平低于国内外淡水、海水鱼类,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酞酸酯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征  吴振斌 《淡水渔业》2006,36(1):57-59
酞酸酯是我国重点控制的环境污染物,同时被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被大量用于塑料工业中,按重量计算占塑料的55%。由于酞酸酯与聚乙烯等材料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很容易从塑料中流失而污染环境。介绍了酞酸酯对水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以及一系列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加强研究的范围,为相关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长江中上游养殖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的残留特征和污染来源,调查研究了2015~2016年采自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和重庆10个城市的150份黄鳝样品,同时,2016年在湖北省潜江市黄鳝养殖基地追踪了黄鳝养殖过程中的PFCs污染可能来源,并探究黄鳝中PFCs的来源。样品经提取,通过C18和碳黑(GCB)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了19种PFCs的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流域黄鳝中PFCs共8种物质残留,主要污染物是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长江流域PFCs污染最严重的是湖北省黄鳝,其次是江西省黄鳝;PFOS在湖北省黄鳝中含量最高,为5.42μg/kg,PFOA在四川省黄鳝中含量最高,为3.66μg/kg;同时,对整个黄鳝养殖过程进行追踪,结合黄鳝的特殊养殖方式,发现黄鳝中PFCs污染主要来源于黄鳝养殖中摄食的蚯蚓以及所处的养殖环境,包括池塘水和土壤。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对海洋鱼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PFOS胁迫和净水恢复过程中真鲷(Pagrosomus major)鳃组织和肝脏组织内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与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开始时鳃中w(GSH)在低浓度组出现诱导,中、高浓度组出现抑制现象,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处于显著诱导水平(P〈0.01);肝脏中w(GSH)在胁迫第15天时各浓度组中出现显著的剂量效应,w(GSH)随着PFOS曝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真鲷2种组织的GST活性变化与各自组织中w(GSH)的变化趋势相近。净水恢复期内个别浓度组的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说明真鲷可以修复PFOS胁迫造成的损伤。结果表明,PFOS在试验条件下对真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可能对海洋高等生物存在潜在性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风险评价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2年陕西省主要水产种质资源及水生生物保护区渔业水域监测结果的分析,得出陕西省主要保护区渔业生态环境总体质量状况良好,营养盐类指标总氮超标较为普遍,部分保护区水域还一定程度受到非离子氨、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的污染。笔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营养盐类N、P污染物的治理和预防,有效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生长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养殖模式的凡纳滨对虾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 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指标差异显著(P<0.05),无公害虾与海水虾在肌肉的弹性及咀嚼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淡水虾差异显著(P<0.05),其结果与感官评价基本一致.本文全面比较3种对虾品质上差异,揭示对虾口感差异内在因素,为对虾品质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2015-2019年连续5年采集了衡阳市湘江流域河流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湘江干流及四条主要支流沉积物普遍存在Cd污染,部分河流As、Hg、Pb、Cu、Zn、Mn有一定程度的污染,V、Cr多为无污染或无污染到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As、Cd、Hg、Cu呈现出中等生态危害至极强生态危害程度,9种重金属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舂陵水、耒水、湘江干流均为很强生态危害程度,蒸水、洣水为强生态危害程度。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衡阳市湘江流域各河流沉积物重金属以舂陵水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耒水、湘江干流,蒸水、洣水污染相对较轻;舂陵水、耒水、湘江干流3条河流沉积物重金属2017-2019年污染较2015-2016年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3.
评估中国地表水体中全氟化合物(PFCs)对水生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为我国当前地表水体中PFCs的污染现状与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地表水体中PFCs的暴露特征,并基于可利用的慢性毒性数据,采用概率生态风险评估法中的安全阈值法(MOS10)评价水体中5种PFCs (PFOA、PFNA、PFDA、PFDoA和PFOS)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以及PFCs混合物对水生生物的联合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5种PFCs中,PFOA的浓度范围最大,为ND~772 ng·L-1,其暴露浓度累积概率分布曲线上50%、75%和95%对应的暴露浓度分别为6.99、26.01和188.80 ng·L-1,远高于累积概率对应暴露浓度为第二的PFOS;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PFOA、PFNA、PFDA、PFDoA和PFOS的MOS10均小于1,且暴露浓度超过影响5%的水生生物的概率分别为0%、3.31%、0%、1.00%和0%,说明5种PFCs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较小; 此外,利用总等效浓度概念推导PFCs混合物的联合生态风险时,计算得出的MOS10也小于1,且总等效暴露浓度超过影响5%的水生生物的概率为5.42%,说明目前PFCs的地表水暴露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属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11年大连湾附近海域的监测数据,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大连湾海域的水质现状加以评价。并依据2007—2011年该海域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对其污染趋势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内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湾内各监测点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有机物污染严重。陆源排污是该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五年来除无机磷外其余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加重的趋势,其中以石油类的加重趋势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晶  梁岳  方展强 《水产学报》2014,38(4):483-491
研究全氟辛烷磺酸类物质(PFOS)暴露对剑尾鱼肝脏Cu/Zn-SOD及相关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筛选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敏感生物标志物,并首次克隆和分析剑尾鱼Cu/Zn-SOD的cDNA全序列。实验将剑尾鱼随机分为5组,包括对照组和3.5、7.0、14.0和28.0mg/L等4个PFOS实验暴露组,同时设置平行组。定量测定了24 h、48 h、96 h和14 d肝脏组织中的Cu/Zn-SOD、HSP70-1、HSP70-2和GS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成功克隆包含794 bp核苷酸和编码154个氨基酸的剑尾鱼Cu/Zn-SOD的cDNA全序列。通过与其他相关鱼类Cu/Zn-SOD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发现,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77%~83%和79%~88%。高浓度PFOS暴露后,剑尾鱼肝脏中与应激相关的各种基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RT-PCR技术检测Cu/Zn-SOD mRNA表达在剂量效应上不显著,Cu/Zn-SOD mRNA表达和SOD活性之间并没有相关性,推断是其他类型的SOD基因在PFOS暴露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持续延长,Cu/Zn-SOD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趋势与SOD活性变化及HSP70-1 mRNA表达相一致,表明HSP70通过提高剑尾鱼体内SOD水平以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HSP70-2 mRNA水平比HSP70-1 mRNA表达更加敏感。HSP70-2变化趋势与Cu/Zn-SOD mRNA表达相关性不强,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G ST mRNA表达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与Nrf2信号传导途径有关,也可能是机体在应对PFOS进入鱼体后的一种防御措施。剑尾鱼在体实验表明,PFOS能够诱导肝脏氧化应激反应,GST mRNA和HSP70-2 mRNA表达可以作为PFOS暴露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