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初始平均体重(114.71±3.631)g、体长(15.70±0.352) cm的点篮子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其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期间各个试验组存活率均为100%.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均增重(DWG)和增重率(WG)有显著影响(P<0.05).每天投喂1次(F1)到4次组(F4)的点篮子鱼的SGR、DWG和WG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性升高,而每天投喂5次组(F5)的SGR、DWG和WG显著低于F4组.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点篮子鱼的摄食率(FR)逐渐上升.饵料系数(FCR)与投喂频率呈正相关.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到F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4到F5无显著性差异.各试验组鱼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显著增加(F1到F4组间差异显著(P<0.05),F4与F5无差异).综合本试验点篮子鱼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变化,认为人工养殖点篮子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投喂技术问题,开展常规投喂、高频率投喂和饱食投喂3种不同投喂方式对卵形鲳鲹生长特性和鱼体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3次的常规投喂组相比,每天投喂4次的高频率投喂组,鱼体成活率高,大小更均匀,且鱼体肝脏粗脂肪含量明显降低(P>0.05),减少了脂肪肝患病率,但增加了人工劳动强度,对深水网箱规模化养殖总体效益的提高意义不大;(2)每次加大投喂量的饱食投喂组,鱼体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成活率低,饲料系数增大,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鱼体大小严重不均匀。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应避免饱食投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青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采用自制的配合饲料,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每天1、2、3、4、5次的投喂频率饲养5组青鱼幼鱼(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61 g)45 d。试验结果:随着投喂频率由每天1次增至3次,青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贮积率均显著提高(P0.05)。但当投喂频率由每天3次增至5次,这些指标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全鱼营养成分的分析表明,水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在不同投喂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灰分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青鱼幼鱼适宜的日投喂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5.
研究相同配方成本下,不同加工工艺以及投喂策略对鲫鱼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采用配方相同的挤压熟化料和硬颗粒料饲养鲫鱼,投喂挤压熟化饲料相对于颗粒饲料,鲫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升高(P<0.05);增加投喂频率可提高鲫鱼对颗粒饲料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生长,但对挤压熟化饲料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和能量消化率。对于平均初重为(64.38±0.18)g的鲫鱼,投喂3.5%挤压熟化饲料,每天投喂6次可达到最大生长率,但2.0%投喂率,每天投喂6次的挤压熟化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6.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7.
孙晓锋  冯健  陈江虹  罗波  赵海祥  赵华林 《水产学报》2011,35(11):1677-1683
通过胃排空试验与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排空、生长性能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在试验开始时,观测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胃内饲料排空情况,胃排空试验结果表明,胃排空率的最佳描述为平方根函数,胃内饲料在饱食投喂后15 h左右完全排空,达到投喂前水平,80%胃排空为9h,也就是投喂后大约9h恢复食欲.360尾试验鱼(初始体质量3.72 g)以不同的投喂频率(1d4次、1d3次、1d2次、2d4次、2d3次、2d2次)分组,每组设立3个平行组,随机养殖于18个网箱中,每箱养殖20尾鱼,按饱食量投饲膨化饲料.养殖期为6周.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在投喂频率为1d4次、1d3次和1d2次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d4次、2d3次和2d2次时(P<0.05);投喂频率为1d2次、2d4次、2d3次和2d2次时其摄食量显著低于1d4次和1d3次时(P<0.05).随着投喂频率降低,鱼体水分含量逐步上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逐步下降,其中1d4次、1d3次组鱼与2d2次组鱼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投喂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3.7~48.0 g尼罗系吉富罗非鱼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d2次,较2d2次、2d3次和2d4次时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较1d3次、1d4次摄食量显著降低.2种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10.
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找工厂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点带石斑鱼[初始体重(238.99±5.32)g]生长和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投喂频率设1次/d(F_1)、2次/d(F_2)、3次/d(F_3),每次饱食投喂,连续喂食试验鱼28 d、56 d和84 d后采样。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0~28 d、29~56 d和57~84 d三个阶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增加(P0.05)。0~28 d和29~56 d阶段F_2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57~84 d时F_2组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0~28 d阶段F_2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和F_3组(P0.05);29~56 d和57~84 d阶段F_2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无显著差异(P0.05)。28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56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无显著影响(P0.05);F_1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显著高于F_3组(P0.05),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3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F_1组(P0.05),F_1组与F_2组无显著差异(P0.05);F_2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84 d时投喂频率对血浆T-AOC和MDA无显著影响(P0.05);F_2组血浆T-SOD、CAT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血浆GSH-PX显著高于F_1组(P0.05),与F_3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初始体重为(238.99±5.32)g的点带石斑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福瑞鲤(FFRC strain common carp)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影响,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当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时,福瑞鲤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4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步升高,1次/d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福瑞鲤幼鱼的个体体重/体长差异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先升后降,最终幼鱼的规格趋于一致。综合本试验结果,投喂频率对福瑞鲤幼鱼的摄食与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在4次/d的投喂频率下其摄食水平、生长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及大小分化差异系数等均表现出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水产养殖用投饲机投饲范围固定、投饲不均匀、饲料利用率低及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并研制了基于气力输送和单片机控制的投饲范围可控的自动投饲机.根据其工作原理,对该自动投饲机的供料系统、抛撒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采用气力作为供料能源,喷嘴和凸台组合作为抛撒机构,选用STC90C516RD+作为控制单元.工作过程表明,与传统投饲机相比,该自动投饲机具有结构简单、饲料不易破碎、饲料利用率高、噪声污染小等特点,并可实现对投饲范围的调节和控制,达到预期投饲范围调节和均匀投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海发 《水产学报》2004,28(6):669-674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延迟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水产学报》2006,30(3):323-328
以瓦氏黄颡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5个处理组,每组200尾(各设3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3、4、5、6、7.8、9、10、11、12、13、14、15和16d开始投喂大型涵,第15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24.5~25.5℃,实验周期为30d。结果表明:(1)孵化后3d的瓦氏黄颡鱼仔鱼初次摄食,15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卵黄囊已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4.12h。(2)瓦氏黄颡鱼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为:开始较低,此后迅速上升,在4~10日龄达到高峰,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此后逐步下降。(3)延迟5天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养鳖的科学投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光 《淡水渔业》1998,28(4):35-36
人工养鳖的科学投饵赵春光(浙江省萧山市甲鱼研究所)随着养鳖业的迅猛发展,甲鱼的市场价格也日趋回稳。为了节本求效,狠抓科学管理已成为各养鳖企业的主攻方向。而饲料作为直接成本中投入最大的一项,也更为管理者所重视,所以如何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进行科学投饵已成...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1. 15 g的长吻鮠饲养在水泥池(2 m×1 m×1 m)中,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各投喂频率下投喂水平分别为鱼体质量的2%、4%、6%、8%和10%,每个处理组放鱼60尾,饲养为期42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为2次/d和3次/d时,试验鱼的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性,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投喂频率、投喂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高;血清溶菌酶(LYS)含量在投喂水平为6%、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综合生长和免疫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6%的投喂模式更利于长吻鮠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n intensive growth trial conducted In pens in an earthen pond indicated that growth of Penaeus vannamei (Boone) increased with feeding frequency and suggested that day feedings produce greater growth than night feedings. The differences in growth due to feeding frequency were significant,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s (IGR) increasing from 1·62% to 1·66% to 1·71%/day as the number of feedings increased from one to two to four per 24 h. Comparison of the IGR of shrimp fed at night (1·64%/day) to that of shrimp fed during the day (1·68%/day) suggested ( P = 0·0633) that growth was greater for shrimp given day feedings than for shrimp given night feedings. Survival of shrimp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e to feeding frequency or due to time of feeding and averaged 74·7 ± 6·1%. Results indicate that P. vannamei cultured under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ose tested should be fed a minimum of four times daily and suggest that feeding during the day is at least as good as and may be preferable to feeding at night.  相似文献   

18.
聂国兴  邓大鹏  闫潇 《水产学报》2020,44(11):1926-1934
鱼类通过摄食活动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而食欲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因素之一。食欲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大脑整合机体能量和摄食信号,通过食欲调节因子(包括促进食欲因子和抑制食欲因子)调控鱼类摄食行为。Apelin作为一种新型内分泌因子,在体内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其中,apelin在摄食调节方面的作用正在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哺乳动物为参照,综述了apelin的组织分布、饥饿和营养物质对apelin表达的影响、apelin处理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和信号通路,旨在为促进鱼类摄食和水产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20.
摄食促进剂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troductionMeasures to assure that all feed offered to animals in commercial operation is consumed and to reduceformulated feed waste pollution,have been considered as some of the most relevant for lowering productioncosts in aquaculture.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chemical stimulant in development of the crustacean lifecircle,it is logical to assume that by adding attractants to the feed,the animal would rapidly find potentialfeed and ingest it.Additionally,measures involving the incorpo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