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单体筐养是一种新型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方式。以交配后的三疣梭子蟹雌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同的养殖环境条件下,研究了升温单体筐养(简称升温单养组,T1)、升温群体养殖(简称升温群养组,T2)、常温单体筐养(简称常温单养组,T3)和常温群体养殖(简称常温群养组,T4)4种养殖模式对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指数(GSI)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加温可以显著促进雌体卵巢发育,提高出肉率和总可食率;相同水温条件下,单体筐养和群体养殖组间的卵巢发育无显著差异。(2)尽管实验后各组雌体的GSI均有所上升,但升温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常温组。(3)加温可以显著提高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降低其水分和灰分含量,而对卵巢和肌肉中的常规成分影响较小。(4)水温和养殖方式对各组织中灰分含量影响显著,加温显著降低组织中的灰分含量;常温与升温温度条件下,单体筐养可以提高雌蟹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研究表明,适当加温可以显著促进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发育,单体筐养对雌体卵巢发育和常规生化组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蜕壳及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15,20,25,30,35)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生长、蜕壳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探讨了三疣梭子蟹生长的最适盐度、蜕壳与生长的关系以及不同盐度水平下蟹的蜕壳同步性。实验时间为50 d,结果显示:1、盐度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的摄食、生长和能量利用。盐度20、25和30组,三疣梭子蟹的日摄食率(FId)较小,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较高,其中盐度30组蟹的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与盐度20和25组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20、25和30组的能量吸收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实验结束时,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较高的湿重、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而与盐度20和25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回归分析表明,当水体盐度为26.3时,三疣梭子蟹特定生长率(SGRd)最大。2、不同盐度下,三疣梭子蟹幼蟹从Ⅶ期生长到Ⅹ期的蜕壳周期为18.9~23.5 d,各盐度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蜕壳周期较其他盐度组缩短了3.1~4.6d。低盐(15)下,三疣梭子蟹出现MDS(蜕壳未遂)死亡,蜕壳受到抑制;而高盐(35)则抑制三疣梭子蟹新壳的硬化,盐度20和25组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性较好。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养殖生产中水体盐度控制在25左右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及生长。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不同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三个处理组:以红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红鱼粉组,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白鱼粉组以及冰鲜鱼组。每组20只幼蟹(初始平均体重:16.38±5.33g),单体饲养于塑料养殖筐中56d。结果表明: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成活率比较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幼蟹体成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红鱼粉组显著高于白鱼粉组(P0.05);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配合饲料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红鱼粉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投喂配合饲料显著提高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性能、体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配合饲料效果显著好于冰鲜鱼,而三疣梭子蟹对红鱼粉与白鱼粉的利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钙磷比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矿物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46%粗蛋白和7%粗脂肪)钙磷比分别为1.00∶2.00、1.00∶1.50、1.00∶1.00、1.00∶0.75和1.00∶0.50的实验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12.82±0.37) g的梭子蟹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钙磷比为1.00∶1.00和1.00∶0.75的饲料,其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其他组。钙磷比为1.00∶0.50饲料组幼蟹血淋巴的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高于其他组,碱性磷酸酶(AKP)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饲料钙磷比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幼蟹肝胰腺、肌肉和甲壳中的磷含量随着钙磷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且钙磷比1.00∶2.00组幼蟹磷含量显著高于1.00∶0.50组。钙磷比1.00∶1.50和1.00∶1.00组幼蟹肝胰腺AT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幼蟹肝胰腺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随饲料钙磷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钙磷比为1时,梭子蟹肝胰腺的HK和SDH酶活性最高。此外,钙磷比1.00∶1.00组显著上调了梭子蟹肝胰腺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nd1、sdhc、cytb和coxⅡ)的表达水平,当钙磷比为1.00∶0.75时,显著上调了幼蟹肝胰腺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ase6、sirt3和nrf1)的表达量。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到梭子蟹最适钙磷比为1.06~1.26,在此范围内能促进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维持组织的最适磷沉积以及很好地促进能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实验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Lul)各60个,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5).这表明,在中华绒鳌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鳌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野生和养殖蟹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旨在揭示三疣梭子蟹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SOD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蟹,是养殖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2)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雄蟹蜕壳前后肌肉及肝胰腺营养变化,分别对蜕壳前、中、后期的拟穴青蟹雄蟹肌肉(分别记为MB、MD和MA)及肝胰腺(分别记为HB、HD和HA)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肌肉水分蜕壳后显著高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粗蛋白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中(P0.05),蜕壳前和蜕壳中肌肉水分和粗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灰分蜕壳中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后(P0.05)。肝胰腺水分蜕壳中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后(P0.05),肝胰腺粗蛋白含量为:蜕壳前蜕壳后蜕壳中(P0.05),肝胰腺粗脂肪含量为:蜕壳中蜕壳后蜕壳前(P0.05),肝胰腺灰分蜕壳后显著低于蜕壳前和蜕壳中(P0.05)。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为:蜕壳中蜕壳前蜕壳后(P0.05),肝胰腺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蜕壳前显著高于蜕壳中和蜕壳后(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肌肉和肝胰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多为甲硫氨酸和胱氨酸(Met+Cys),肌肉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多为缬氨酸(Val),肝胰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多为异亮氨酸(Ile),蜕壳前、中、后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6.43、59.00、54.82,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其中蜕壳中肌肉氨基酸指数最高;蜕壳前、中、后肝胰腺必需氨基酸指数较低,分别为29.90、19.59、23.26,其中蜕壳前肝胰腺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蜕壳前肌肉和蜕壳后肝胰腺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最高(P0.05),蜕壳后肌肉和肝胰腺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P0.05)。结果表明,拟穴青蟹雄蟹蜕壳阶段主要消耗肌肉中粗脂肪以及肝胰腺中粗蛋白,而软壳硬化阶段主要消耗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以及肝胰腺中粗脂肪;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拟穴青蟹雄蟹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组成均优于肝胰腺,其中蜕壳中肌肉氨基酸组成与蜕壳前肌肉脂肪酸组成最优。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野生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的幼蟹、雌性成蟹及抱卵雌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比较了其肝胰腺中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肌肉中的SOD活性,结果表明:(1)野生和养殖幼蟹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57±0.09)U.mg-1和(2.61±0.01)U.mg-1,显著高于成蟹和抱卵蟹(P<0.05);野生和养殖成蟹的胃蛋白酶活性分别为(5.83±0.45)U.mg-1和(2.77±0.10)U.mg-1,显著高于幼蟹和抱卵蟹(P<0.05),是幼蟹和抱卵蟹的2~3倍;脂肪酶活性以养殖抱卵蟹最高,野生成蟹次之;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蟹的生长阶段及食性转变相关。(2)幼蟹、成蟹和抱卵蟹的SOD酶均表现为野生蟹显著高于养殖蟹(P<0.05);野生成蟹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养殖成蟹,是养殖成蟹的2.5倍以上。因此,养殖蟹的机体健康水平、免疫保护和抗应激能力不及野生蟹,尤以幼蟹阶段SOD酶活性最低,抗逆境力最差。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温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呼吸代谢的影响,以三疣梭子蟹幼蟹(1.17±0.03)g和成蟹(57.57±1.16)g为实验材料,设5个实验温度水平(15、18、21、24、27℃),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成蟹肝胰脏和肌肉组织中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实验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幼蟹耗氧率在各个温度水平下差异显著(P0.05),成蟹耗氧率仅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蟹和成蟹排氨率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蟹和成蟹的氧氮比随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氧氮比范围为1.38-3.02,表明三疣梭子蟹以蛋白质为主要代谢能源物质。随实验温度升高,成蟹肝胰脏中的PK活力呈上升趋势,而成蟹肌肉组织中的PK和HK的活力则随温度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脏组织中SDH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SDH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27℃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无氧代谢方面,随实验温度的升高,三疣梭子蟹成蟹肝胰脏组织的糖酵解速率增大,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有氧代谢方面,成蟹肝胰脏SDH活力随实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三疣梭子蟹在高温环境下有氧代谢加强。  相似文献   

10.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1.
常规文蛤育苗要重视二次催产,采用无底质、泥底质、沙底质进行文蛤幼虫附苗和初期稚贝培育均是可行的,文蛤后期稚贝要逐步转到以沙为主的底质培育较好。  相似文献   

12.
接吻鱼又名吻鲈,其生物学学名为Helostoma temmincki,隶属于攀鲈科(Helostomidae)、吻鲈属(Helostoma)。其俗名尚有亲嘴鱼、吻嘴鱼、吻鱼、香吻鱼、接吻斗鱼、桃花鱼和钉口鱼(台湾称)等,英文名有kissing gourami、kissing fish、pink kisser、green kisser。许多热带鱼爱好者常用中英名合称kiss(ing)鱼。  相似文献   

13.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信书  郑伟 《水利渔业》2005,25(5):35-36
褶皱臂尾轮虫是海洋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总结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和培养条件,介绍了褶皱臂尾轮虫几种培养方式的操作技术以及营养强化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在25℃室内,用面汤、淘米水、鼠尾草、小麦穗、小麦秸、杨树叶、冬青叶、昆虫共计8种材料进行草履虫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小麦穗培养液的效果最好,第8天达到虫体密度高峰(5701个/mL),为接种时的1140倍,且较高密度的持续时间长。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图鱼(Astronotus ocellatus)又称猪仔鱼、花猪、血红猪、红猪、黑猪鱼、星丽鱼、尾星鱼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丽鱼科.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上游、巴拉圭、圭亚那、委内瑞拉境内,现已引入我国.  相似文献   

16.
菊黄东方鲀人工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介绍了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菊黄东方纯的鱼种培育和商品鱼饲养技术.为解决菊黄东方纯鱼种、商品鱼规格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投饵方式.  相似文献   

17.
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董娟 《水产科技情报》2002,29(3):121-122
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合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人工育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志强  张弼  考伟 《水产科学》2001,20(3):15-16
1998年5月,从福建购得大黄鱼(Pseudoxciaena crocea)受精卵200万粒,经10h充氧运输,获上浮好卵150万粒,次日孵出仔鱼120万尾。在水温18-22℃条件下,经40d培育,育出2cm鱼苗38万尾,成活率32%。鱼苗从1.2cm开始互相残食,是前期减量的主要原因,应加强轮虫、卤虫的营养强化,以避免营养缺乏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在自然条件下 ,培育中华倒刺鱼巴鱼苗的因素。设计了不同的放养密度 ,观察记录了鱼苗在不同温度、不同体长阶段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中华倒刺鱼巴苗种培育的水花放养密度以 1 50尾 /m2 左右为宜 ,仔鱼早期生长较慢 ,2 0cm后生长较快 ,养殖水温以 2 8~ 32℃为最佳。试验共用鱼苗 5万多尾 ,通过 50天的培育 ,鱼苗体全长从 1 0cm长至 7 5cm ,尾重达 5 3g ,平均成活率达 96 8%。  相似文献   

20.
自广东省中山市购入史氏鲟空运至青岛市城阳区进行放养,经过120天的饲养管理,结果平均体长61.5cm,平均体重967g,成活率95%以上,饵料系数为1.9,为淡水养殖结构调整提供了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