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长江中下游的4个大型铜矿区(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区、湖北铜山口铜矿区、安徽铜官山铜矿区和江苏伏牛山铜矿区)进行了土壤和植被调查。结果表明,各矿区土壤中含铜量极高,平均值范围为3 810~8 633 mg/kg,高铜可能是限制植物定居的因素。4个矿区均形成了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良好植被,调查共记录高等植物种67种,隶属27科60属,共有的优势种包括海洲香薷、蝇子草、鸭跖草、头花蓼。4种优势植物的分布、植物体内铜含量与土壤中铜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它们都有一定的铜指示作用,并且这些植物的单优群落或者它们的集合具有更高的指示价值。综合植物体铜含量及其对应土壤中的铜含量,认为海洲香薷、鸭跖草、蝇子草、头花蓼4个共有优势种以及酸模叶蓼、滨蒿、蚤缀、瞿麦等都是铜耐性植物,特别是前4种,即4个矿区所共有的优势植物种群更适于铜污染土壤的植被重建和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2.
江西德兴铜矿矿区内铜富集植物的调查及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德兴铜矿矿区土壤的Cu污染状况,检测矿区优势植物中的重金属Cu含量,筛选Cu富集植物,探讨植物修复铜污染的可行性,在矿区、尾矿堆积区周边及大圬河两岸调查植物140余种,主要记录了15种植物。根据植物对矿区内重金属污染的富集作用和植物对铜的转运系数情况可以看出,所筛选出的铜富集植物的优势物种大多是杂草,分属15属9科,主要为问荆(Equisetum arvense)、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葛藤(Pueraria lobata)、短穗铁苋菜(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nem)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其中,问荆因为生长在矿区内,所以对铜的富集能力较强,而由于其植株矮小,生物量较小,所转运的铜含量相对较少,但是由于其耐铜能力较强,因此仍然可以作为铜污染修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3.
康薇  郑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449-1451,1466
研究了铜矿废弃地生长的蓖麻中Cu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蓖麻对Cu具有较强的忍耐和较高的积累能力,是一种新发现的Cu超积累植物,可作为研究植物超积累Cu的机理和修复Cu污染土壤的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德兴铜矿铜污染状况调查及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铜是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适量的铜对人和动植物都是有益的,但过量的铜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会造成危害。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土壤或是富含重金属铜的矿区、尾矿堆积区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2003年夏,课题组成员对江西德兴铜矿采矿区、尾矿堆积区、生活区以及下游河流大圬河、乐安河的水域、土壤进行了铜污染状况的调查,并且检测了矿区周围40余种优势植物体内积累的铜含量。分析表明,矿区铜污染极为严重,土壤中铜含量平均高达186mg/kg,大圬河河水铜含量在15~30mg/L之间,底泥的铜含量在500-9000mg/kg之间,乐安河的底泥铜含量达500m/kg。经对植物体内铜含量的测定,筛选出16种植物铜的积累量在100mg/kg以上,这些植物可用于对土壤和水体进行铜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郑进  康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58-1759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介绍了超积累植物的特性及其作用机理,在分析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土壤重金属含量、植被类型及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基础上,综合评价超积累植物修复铜绿山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采样、室内分析方法,研究调查了广西泗顶铅锌矿周边土壤及该区14种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显示,铅锌矿区土壤已受到Pb、Zn的严重污染,矿区土壤中的Pb、Z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于320,为极强生态危害.Cu、Cr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都小于40,为轻微生态危害.分析表明,采矿冶炼活动对矿区重金属含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Pb-Zn、Pb-Cu的同源性很高,Cr则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元素的积累特征.矿区14种优势植物对Pb、Zn、Fe、Mn、Cu、Cr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植物地上部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达到超积累植物所规定的临界值,其中芦苇、白芒、蒲公英、蜈蚣蕨对Pb、zn有较好的富集特性,可以作为潜在的Pb和Zn污染修复物种.  相似文献   

7.
锰化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景观植物吸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Mn污染场地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锰化厂污染场地植物,分析场地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和主要优势景观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结果]锰化厂场地所记录的高等植物共有33种,隶属22科31属,优势种共有8种,分别为木薯、银合欢、类芦、鬼针草、金叶假连翘、马缨丹、水茄、杉木;土壤重金属Cu、Zn、Pb、Cd、Mn均不同程度的污染,与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25—2016)相比,类芦土、金叶假连翘土、杉木土Mn含量均远超修复标准值,为标准限值的3.63~40.52倍,污染严重;5种景观优势植物中,杉木对Mn具有超富集能力,为Mn超富集植物,金叶假连翘对强酸性土壤适应性强,可应用于酸污染土壤修复。[结论]在场地植物修复时,可根据土壤污染特征,合理配置植物,实现场地"修复+景观+经济效益"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8.
超积累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铜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是过量的铜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铜已经成为了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中主要的污染元素之一。在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中,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技术,具有传统土壤治理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也是现今国际环境修复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铜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发展很快,发现了海州香薷、鸭跖草、蓖麻等铜超积累植物,同时有机酸、耐铜微生物也能加强超积累植物的修复作用。综述了植物修复的一般原理,介绍了现今研究较多的超积累植物对铜的富集效果,超积累植物对铜的耐性及解毒机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超 《安徽农学通报》2023,(5):63-65+73
铜草花(海州香薷)是有效的铜矿藏指示植物,具有较强的铜吸收、积累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废弃铜矿山及其污染土壤植被恢复的潜力物种,但铜草花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在矿区生态修复中的推广应用。本试验以人工培育铜草花的技术研究成果为依据,简述了人工培育铜草花的技术试验过程,旨在找出最优方案,为人工种植、培育铜草花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爱军  王凤花  谢文娟  董芬  王春艳  魏连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40-21742,21847
介绍了土壤中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包括Cu污染对植物、植物群落、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土壤Cu污染引起的植物毒性受到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土壤Cu污染的环境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在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植物个体影响和群落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11.
广东大宝山矿区尾矿库植被演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大宝山4个尾矿库环境特点和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大宝山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比较大,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菊科植物和豆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较其他科植物更容易适应尾矿库环境,特别是禾本科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从样地1到样地4,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依次增加,表现出由较少先锋物种种类组成的简单群落向稳定复杂群落方向演替的趋势,反映了植物群落结构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趋向复杂化.研究还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重金属含量(Cd、Cu和zn)显著负相关,尾矿库区的高浓度Cd、Cu和Zn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江西峰山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垂直带为采集点,对江西峰山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有大型真菌87种,隶属25科50属。其中,食用菌21种,药用菌21种,毒菌8种,菌根菌12种和木腐菌57种。大型真菌按植被类型可分为常绿阔叶林型、常绿针叶林型、常绿针阔竹混交林型和山地灌木林型。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种子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有种子植物148科506属771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41科496属760种),其中湿地植物24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植物种类以低山丘陵类群为主,石灰岩生境物种丰富。种子植物区系在科级水平上有10个分布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4个分布型,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丰富,森林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8个群系;湿地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46个群系。  相似文献   

14.
江西七溪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 686种(含变种),隶属于201科716属;其中蕨类植物34科51属77种,裸子植物5科8属9种,被子植物162科657属1 600种.其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28个群系.从整体上看,海拔从低往高的森林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山顶矮灌.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林下植被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及不同土壤盐分林下植被的生长状况。共记录到林下植被31种,隶属于14科31属,其中禾本科最多,为10种;1、3、7、22龄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分别为芦苇和芦蒿、苦荬菜+灰菜+狗尾草、车前草、韩式隐子草;林下植被的物种并不丰富,生物多样性不高,且富集种少,稀疏种多,地上部分生物量皆大于地下;土壤盐分含量高时,林下植被以耐盐碱植物为主,反之亦然,且由于苦买菜和灰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4个不同土壤盐分含量下都有生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Cu2 对噻虫嗪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噻虫嗪的水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u2 (包括Cu(OH) 、Cu(OH)-3等)对噻虫嗪的水解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且其催化作用基本不受温度和pH的影响,Cu(OH)2对噻虫嗪的水解无催化作用。根据GC-MS对水解产物的鉴定,发现噻虫嗪的主要水解产物为3-(2-氯-噻唑-5-亚甲基)-5-甲基-4-氧代-(1,3,5)恶二嗪,从而推测了Cu2 对其水解的催化机理,这对于了解噻虫嗪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崎峰茶金矿废弃地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及周边未破坏区自然植被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为废弃地植被修复的植物材料和群落配置模式提供建议。植被调查采用样方法,研究地植被物种总计134种,隶属53科104属,均为乡土物种。其中破坏区自然恢复植被处于次生演替初期,总计物种55种;菊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优势科草本对不良生境具较强抗性和适应性。未破坏区自然林是植被修复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总计物种88种,与破坏区物种构成具较大差异;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毛茛科、桦木科等;乔、灌层优势种分布的海拔梯度格局较为显著,乔木层优势种为蒙古栎、山杨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六道木、小花溲疏、毛榛、卵叶鼠李、山杏等。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筛选出的13个典型原生植物群落对破坏区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污染程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密度急剧减少,以重金属污染指数Pi来表征Cu的污染程度时,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均匀度指数都随着污染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动物中,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是优势种,它们分别占全捕量的41.07%、35.23%和17.21%,同翅目是常见种,占全捕量的2.11%,其中弹尾目昆虫的裸长角跳属Sinella对重金属Cu污染反应不灵敏,陷等跳属Isotomurus、棘跳属Onychiurus对Cu污染敏感,而盐长跳属Salina、叶跳属Lobella只在污染严重的处理中才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调查沙河水库正常水位外50m范围内的植被现状。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植物种类较丰富,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共有植物70科,253种。其中蕨类植物有7科,9种;被子植物有63科,244种。但部分地段的植被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较严重,优势野生植物种类不多,且日趋减少。对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沙河水库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