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5种不同边坡生态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磷形态分布和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修复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磷为359.9~2 188.4 mg/kg;活性、中等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最高的为植被混凝土样地,高稳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客土喷播样地;4种有机磷组分中,中等活性有机磷所占的比重最大,4种人工恢复样地的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边坡;有机肥(物)的添加能提高活性、中等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5种样地的3种磷酸酶活性均以植被混凝土样地最高,天然次生林样地最低;植被混凝土样地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其他4种样地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磷酸酶的活性受有机磷含量的影响,有机磷含量越高,3种磷酸酶的活性越强,因此增加基材中有机磷肥的含量可以诱导磷酸酶的产生,提高土壤的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烤烟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广东南雄紫色土烟田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烟株根际土壤酶活性、速效氮含量的影响。[结果]600 kg/hm2有机肥可在不同程度提高大田期烟株根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脲酶活性,以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为显著;烟株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随有机肥种类的不同而在烟株大田期呈不同的变化,但其与烟株根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脲酶活性极显著相关;以生物有机肥处理烟株根际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最符合生产优质烟叶烟株的吸氮规律,且显著提高成熟期烟株根系活力,提高烟叶的田间耐熟性。[结论]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延缓烟株衰老、确保烟叶的田间耐熟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是一类草腐类食用菌,种植面积较为广泛.覆土对生产双孢蘑菇至关重要,但关于双孢蘑菇覆土后土壤酶活性和基质酶活性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该研究采集覆土后发菌期、出菇初期、采收期3个时期的双孢蘑菇的基质和土样,检测土壤和基质的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覆土后发菌期,土壤和基质的转化酶活性最高,磷酸酶活性最低,脲酶活性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适中;出菇初期,土壤和基质的转化酶活性最低,磷酸酶活性适中,土壤中脲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适中,基质中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采收期,土壤和基质中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转化酶活性适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连作蔗田土壤的培肥效应,为建立合理的甘蔗施肥制度及提高连作蔗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连作甘蔗11年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肥措施设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等8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其中微生物量氮增加5.56%~67.13%、微生物量碳增加4.01%~20.40%、微生物量磷增加6.39%~67.0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2.96%~35.1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24%~78.93%、蔗糖酶活性提高3.00%~42.00%、脲酶活性提高1.21%~23.43%;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以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连作蔗田土壤培肥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和灵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连作蔗田土壤的培肥效应,为建立合理的甘蔗施肥制度及提高连作蔗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连作甘蔗11年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肥措施设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等8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其中微生物量氮增加5.56%~67.13%、微生物量碳增加4.01%~20.40%、微生物量磷增加6.39%~67.0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2.96%~35.1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24%~78.93%、蔗糖酶活性提高3.00%~42.00%、脲酶活性提高1.21%~23.43%;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以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连作蔗田土壤培肥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和灵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集成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东北风沙土区开展耕作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以传统耕作模式(CT)为对照,研究3种集成耕作模式(ITP1、ITP2和ITP3)对风沙土土壤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速效养分、有机质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传统种植CT模式相比,ITP1模式显著增加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8.57%、74.04%、31.44%和20.44%;ITP2模式增加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是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ITP3模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与传统种植CT模式相比,ITP1模式增加土壤速效养分(N、P、K)和有机质含量,ITP2模式显著增加土壤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ITP3模式差异不显著。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从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的角度分析,ITP1模式最适合风沙土区玉米种植,ITP2模式次之,而ITP3模式不适合。  相似文献   

7.
灌水方法对保护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乐  张玉龙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8-111
灌溉是保护地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方式。水分管理不善所引发的保护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的问题由来已久,通过比较渗灌、滴灌、沟灌3种灌溉方法下保护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3种灌溉方法下保护地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因灌水方法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总体上是渗灌和滴灌两者接近,且均明显大于沟灌;滴灌处理对土壤肥力质量呈现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差异显著(p<0.05),土壤肥力均表现出山杏灌木林最优,飞播油松林最差.脲酶活性与其它所测酶类指标(转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相关显著,多酚氧化酶与脲酶、速效磷、碱性磷酸酶、pH值均呈负相关.pH值与多酚氧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都显著相关,土壤密度与速效钾、有机质、pH值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活性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因子,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有机质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参考指标.运用PCA综合评判法可知,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肥力呈现出山杏灌木林>蒙古栎林>蒙古栎-飞播油松混交林>人工油松林>飞播油松林.  相似文献   

9.
选择百花山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喷混植生、客土种植、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六棱砖种植)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含量方面,不同恢复措施样地之间差异显著,营养土种植样地含量最高,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样地次之,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最低;对比土壤脲酶活性,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恢复样地与自然植物群落样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在土壤生物学和土壤养分相关性方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中上肥力水平水稻土不同肥料结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前三种酶活性随水稻生长量大小而有规律地变化,酸性磷酸酶活性除受水稻生长影响外,还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制约,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与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相对强度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及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耕翻前土壤的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红壤性水稀土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测定和分析来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结果]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活性较大。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大小总体上是草地>针叶林>灌木林>阔叶林>农田,尤其以蔗糖酶和磷酸酶最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相关;磷酸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脲酶呈显著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和磷酸酶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其他酶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恢复措施,以期达到最大的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金属尾矿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羊茅盆栽试验对不同处理铜尾矿基质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相对于空白组,种植高羊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结论]脲酶活性对环境改变最为敏感,可以作为植物对铜尾矿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的一个优先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吕保玉  白海强  何东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79-1981,1984
[目的]为了研究在2种不同镉浓度的农田上蕹菜Cd-PSC和non-Cd-PSC 2个品种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的特征。[方法]采用自制根箱试验。[结果]蕹菜根际土壤5种酶(脲酶、转化酶、酸碱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和三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显著大于非根际土壤(P0.01)。在同一土壤上,蕹菜品种间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存在基因型差异(P0.05);在2种土壤上,脲酶、转化酶、蛋白酶在2个品种间表现不一致,而酸碱磷酸酶则一直表现为Cd-PSC的根际酶活性小于non-Cd-PSC的活性。[结论]Cd-PSC的根系细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小于non-Cd-PSC的根系土壤中的数量(P0.01),而真菌数量显著大于non-Cd-PSC的数量(P0.05)。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覆盖模式对苹果园0~40 cm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对比分析秸秆覆盖、生草覆盖、地膜覆盖和裸地处理下旱作苹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脲酶活性呈持续下降趋势;土壤真菌和细菌数量呈现先增加,而后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果树生长最旺盛的果实膨大期达到最高,而土壤放线菌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②与常规裸地耕作相比,采用覆盖后能不同程度增加果园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数量,且均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佳。③从空间分布来看,旱作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呈现分层现象,除过氧化氢酶外,总体表现为上多下少的规律,且覆盖对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土层。④覆盖处理可提高苹果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以秸秆覆盖效果最好。因此,在旱作"雨养"果园采用秸秆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条件,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螯合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酶和呼吸强度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油菜的土壤中添加螯合剂,测定土壤pH值、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结果]施用螯合剂EDTA、DTPA和柠檬酸刺激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脲酶活性。土壤中施入螯合剂后,土壤呼吸强度降低,尤其是在施入初期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螯合剂DTPA和柠檬酸施入初期、2周时,土壤pH值降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pH值降低更为明显,而螯合剂EDTA处理则相反。[结论]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以施用螯合剂EDTA、DTPA为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远  王晓春  刘德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155-2157,2160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原状土冲刷水槽法,探讨了不同雨量、不同坡度下,4种植物的土壤抗冲性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结果]在小雨冲刷下,不同植物上层土壤的抗冲性和根系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强,而下层土壤表现出相反趋势;中雨冲刷下,丁香对上层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较大,而丁香、红瑞木下层土壤的抗冲性和根系生物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大雨冲刷下,不同植物上层土壤的抗冲性基本上随着坡度的增大逐渐增强,而根系生物量呈相反趋势,在下层土壤中其表现规律不一致。另外,土壤抗冲性与根系生物量密切相关,中雨、大雨冲刷下土壤抗冲指数与根系生物量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小雨冲刷下。[结论]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有明显影响,可为水土流失区的植被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省儋州市24个有代表性的橡胶园样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很大不同,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的甚至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的有效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保持理论及技术基础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考虑降雨初期和降雨后期水平沟内溢流或者横垄坍塌破坏的横坡垄作的2种状态,从坡度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在不同坡度上的水土保持性,并针对不同坡度下的水平沟沟底0~30 cm的耕层,分析体积含水量随时间和坡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从水土保持性和耕层含水量变化分析得出横坡措施的水土保持性优于其他措施,且临界坡度在15°~20°。[结论]紫色土丘陵区要采取横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