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精的效果。[方法]通过比较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的酒精度、酸度和糖锤度,分析它们在产酒精、酸度和糖锤度变化方面的差异。[结果]固定化酵母在发酵过程中初发酵时间比游离酵母初发酵时间短,发酵的速度比游离酵母发酵的速度快。在12 d的发酵时间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精比游离酵母发酵产酒精的酒精度高将近50%。固定化酵母发酵液的酸度变化比游离酵母的酸度变化小,发酵液的酸度比较稳定,对产酸杂菌的抵抗能力更好。固定化酵母发酵比游离酵母发酵更彻底,时间更短。[结论]固定化酵母发酵比游离酵母发酵更优越。  相似文献   

2.
利用固定化细胞的集群效应进行高浓度燃料乙醇高效率发酵,分析了表面固定化酵母对乙醇压力的响应,并以陈化粮(水稻)为原料进行浓醪发酵,评估其稳定性。结果显示:相比于游离细胞,抗乙醇能力显著增强,最高可耐20%(体积分数)的酒度。在9个批次的高浓度发酵中,采用未过滤的水稻水解液作为发酵培养基进行高浓度乙醇发酵,乙醇产量和得率较稳定,酒度最高达15.18%(体积分数),转化率提高5.1个百分点。结果表明,新的固定化发酵体系可以显著提高燃料乙醇的生产效率和淀粉转化率,具有较强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汪虎  刘庆国  陈勇  李义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2):88-93,101
利用固定化细胞的集群效应进行高浓度燃料乙醇高效率发酵,分析了表面固定化酵母对乙醇压力的响应,并以陈化粮(水稻)为原料进行浓醪发酵,评估其稳定性.结果显示:相比于游离细胞,抗乙醇能力显著增强,最高可耐20%(体积分数)的酒度.在9个批次的高浓度发酵中,采用未过滤的水稻水解液作为发酵培养基进行高浓度乙醇发酵,乙醇产量和得率...  相似文献   

4.
酵母菌在酒精发酵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固定化酵母发酵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酵母。酵母菌的固定方法种类非常多,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本文选用三种不同培养基:豆芽汁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甘蔗汁培养基,两种固定方法 :海藻酸钠凝胶和陶瓷载体固定法进行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比较,酵母菌发酵液酒精含量检测用重铬酸钾法。  相似文献   

5.
发酵抑制物和环境因子对游离及固定化酵母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在耐受副产物及产物乙醇抑制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固定化酵母耐受各种发酵抑制物能力均好于游离酵母,无论固定化酵母还是游离酵母发酵,其外源性添加发酵抑制物的临界浓度为甲酸4 g/L,乙酸4 g/L,乳酸15 g/L,乙醇40 g/L。另外固定化酵母耐受环境高糖渗透压及温度变化的能力同样强于游离酵母,在发酵初始糖浓达到100 g/L时,经36 h发酵,其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为30.37 g/L,而游离酵母发酵乙醇浓度仅为23.65 g/L。在环境温度升至50℃时,游离酵母几乎不发酵,醪液中乙醇浓度仅为0.07 g/L,而固定化酵母发酵最终乙醇浓度为3.75 g/L。  相似文献   

6.
以塔拉纤维剩余物酶解液为原料,采用固定化酵母发酵方式制备乙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与酵母质量比1∶2.0、酵母用量1.5 g、底物糖质量分数30%。各个因素对发酵制乙醇影响的顺序为海藻酸钠与酵母质量比>底物糖质量分数>酵母用量。最优工艺条件下,乙醇产率为76.74%,酶解液中底物糖利用率达到97.18%。考虑到乙醇产率和发酵成本,固定化酵母可以重复使用3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对虾养殖环境中红酵母进行筛选,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利用PDA固体培养基从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红酵母菌株HL-6;然后,根据2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对菌株HL-6进行鉴定;最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经初步鉴定确定菌株HL-6为胶红酵母,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如下:糖蜜浓度为8%,酵母膏浓度为1.5%,硫酸铵浓度0.6%,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液中红酵母的活菌数高达11.2×10~8 CFU/mL。[结论]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所用红酵母的发酵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申秋华  白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55-17456,17459
[目的]为了对巴氏醋酸杆菌As1.41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以巴氏醋酸杆菌As1.41为出发菌株,采用酸碱滴定法检测发酵液中醋酸含量。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对该菌株产酸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巴氏醋酸杆菌As1.4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巴氏醋酸杆菌As1.4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酵母膏1%,乙醇4%,乙酸0%,此条件下醋酸产量可达56.61g/L。[结论]该研究可为醋酸发酵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研究可替代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UM-80,采用不同的废弃原料考察该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并筛选出合适的性价比高的培养基。[结果]突变株UM-80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9.04、17.95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12%、4.12%。单独的蕨根是较好的丁醇发酵原料,当蕨根醪质量分数为15%时发酵液中丁醇浓度最高为5.50 g/L。当高山被孢霉与蕨根共同发酵时发酵液中丁醇最高产量为6.50 g/L。[结论]蕨根与高山被孢霉的复合培养基是较好的生物丁醇发酵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透明质酸摇瓶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利用Plae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RSM)对透明质酸产生菌摇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结果]影响透明质酸产量的关键因子为葡萄糖和酵母膏,葡萄糖最佳浓度为55.78 g/L,酵母膏的最佳浓度为23.43 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透明质酸的平均产量为0.219(OD400nm)。[结论]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透明质酸产量得到提高,试验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植物无糖组织培养技术在甘蔗快繁中的应用。[方法]选用透明硬质塑料盒为培养容器,以珍珠岩和蛭石为基质,进行甘蔗无糖组织培养。在普通培养条件及高CO_2浓度条件下探讨新型培养容器和基质及CO_2浓度对甘蔗快繁的影响。[结果]无糖培养的甘蔗植株株高比常规培养的植株高1.03 cm,差异不显著;无糖培养的植株鲜重比常规培养的重0.73 g,差异显著;无糖培养的甘蔗生根数和根长分别为3.60根和1.08 cm,与常规培养的差异显著。[结论]用无糖培养方式培养的甘蔗组培苗在株高、鲜重、根数和根长等生长指标上优于传统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的条件,以期为其瓶外生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处于增殖培养阶段的甘蔗(新台糖22号)无根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外源激素及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对该试管苗瓶外生根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对新台糖22号无根试管苗基部节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显著提高其移栽存活率,可达到对照组的2.2倍以上,其中以1.5 mg/L赤霉素处理组试管苗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3.33%。移栽前用生根粉或萘乙酸浸泡新台糖22号试管苗基部,对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及其以后的植株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甘蔗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伟松  万鹏  龙超  蹇在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91-17293
[目的]研究甘蔗皮层在不同角度刃口刀片作用下的变化规律。[方法]甘蔗皮层的力学特性分析是设计甘蔗去皮机械的理论基础,以广西产红皮甘蔗为材料,研究不同角度刀片刃口对甘蔗去皮的影响。采用自制的刀片组及夹具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RG-M3005)上进行试验,对甘蔗茎秆节间和节点处去皮时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试验表明,在对甘蔗茎秆的节间和节点部分进行去皮时,随着刃口角度的增加,刀片在去皮时所遇阻力逐渐增大,且不同角度刀片刃口在对甘蔗下段茎秆进行去皮时所遇阻力最大,而中段所遇阻力次之,上段最小;刀片刃口角度越小,在去皮过程中剥离甘蔗皮所需作用力越小。[结论]研究可为甘蔗去皮机械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提供好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技术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进行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病菌的的检测研究。[结果]在甘蔗健康种苗生长的前几个不同时期(组培苗增殖阶段、生根阶段、从苗沙培和单株假植阶段),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PCR检测灵敏度的研究表明,PCR能够检测到甘蔗宿根矮化病菌液浓度的10-3。[结论]PCR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合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中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利用甘蔗尾叶复合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生产腐植酸工艺.[方法]以甘蔗尾叶和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为原料,通过白腐真菌、巨大芽孢杆菌、绿色木酶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生产腐植酸,利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此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出3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最适培养时间6d,最佳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锤度为18°Bx、初始pH为6.0,温度31℃,最优液料比为3∶1 ml/g,白腐真菌、巨大芽孢杆菌、绿色木酶3种菌最佳比例1∶1∶2,总接种量12%.其中发酵时间对腐植酸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的腐植酸含量为15.61%,较优化前提高了45.48%.[结论]研究充分利用了甘蔗尾叶及甘蔗糖蜜酒精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获得了生物活性高的生化腐植酸产品,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甘蔗茎RNA提取方法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找出提取甘蔗茎RNA的适宜方法。[方法]采用SDS法、试剂盒法、GHCL法3种方法提取甘蔗茎基因组RNA,并对提取的RNA进行质量比较。[结果]试剂盒法提取的RNA产率高,电泳条带清晰,RNA完整性好,无明显降解,OD260/OD280比值较好。试验操作要点:在RNA的提取过程中必须使操作温度保持在4℃左右(操作时温度可以通过垫加冰块来实现),从而充分抑制RNase的活性;植物组织称取要适量,将植物组织在液氮中充分研磨后,应在液氮还未充分挥发前将研磨物加入Eppendorf管中,样品要充分研磨,通过加大提取液中变性剂的量防止在此过程中内源RNase将植物组织中RNA降解;在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及氯仿/异戊醇抽提过程中,吸取上清液时,应尽量小心,不要吸取中间层从而防止酚类、蛋白质类的干扰。此外,提取的RNA还应及时保存于-70℃低温下,避免频繁冻融影响其质量以及RNA的降解。[结论]试剂盒法是有效提取甘蔗茎RNA的方法。该研究为甘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宿根矮化病的检测提供好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技术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进行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病菌的检测研究。[结果]在甘蔗健康种苗生长的前几个不同时期(组培苗增殖、生根、丛苗沙培和单株假植阶段),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PCR检测灵敏度的研究表明,PCR能够检测到甘蔗宿根矮化病菌液浓度10-3。[结论]PCR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合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生产中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5种提取方法对甘蔗汁中DNA提取的效果。[方法]以甘蔗种茎中获得的蔗汁为材料,采用2种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柱式法和磁珠法、SDS法、CTAB法及简化提取法5种方法提取DNA,对比所提取的DNA浓度、纯度及后续PCR扩增的影响。[结果]以SDS法提取获得的蔗汁DNA浓度最高,平均可达377.50 ng/m L。而柱式法的试剂盒,提取的DNA浓度最低,PCR检测没有能够获得特异的目标条带,不适合用于蔗汁DNA的直接提取。虽然简化法提取的DNA浓度较低,但是能够满足PCR扩增的要求,由于不涉及氯仿等有害物质,操作简单,适用于对DNA质量要求不高时的快速提取。[结论]SDS法最适合用于蔗汁中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甘蔗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方法]从甘蔗嫩叶中提取总RNA,根据GenBank中甘蔗ACC氧化酶cDNA序列设计2对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甘蔗ACO cDNA序列。构建甘蔗ACO cDNA正义植物表达载体和反义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含ACC氧化酶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结果]从甘蔗嫩叶中提取总RNA的OD260/OD280为1.90,说明提取RNA完整性好、纯度高,完全可满足cDNA逆转录的要求。所获得的甘蔗ACC氧化酶cDNA序列全长为969bp,与GenBank中甘蔗ACOcDNA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5%。成功构建了正义植物表达载体pBIaco和反义植物表达载体pBIantiaco,并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结论]该研究为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培育甘蔗转基因新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更加精确地表征甘蔗茎外皮的机械特性。[方法]将传统拉伸试验与像素分析法相结合,测算出不同组别甘蔗茎外皮试件的拉伸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表明,4组试件的拉伸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经碱处理不带有甘蔗节的试件的拉伸强度最高,而未经碱处理带有甘蔗节的试件,其拉伸强度相对微弱;较带有甘蔗节的试件而言,不带甘蔗节的试件的弹性模量相对较大。[结论]综合来看,碱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甘蔗皮的机械性能;甘蔗节对甘蔗皮机械特性有所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