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趋势辩析方天(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沈阳110161)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趋势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农经管理学科的迅猛发展,在一些农业院校中,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弱化农业特色即“非农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相似文献   

2.
对25所农业院校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元素、内容元素和技术元素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网站存在的缺陷以及服务"三农"的做法与差距,提出了农业院校图书馆网站要引领"三农"信息化建设;论述了农业院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为"三农"服务的意义,提出了网站建设的原则,针对农业院校图书馆及其网站服务"三农"问题,提出要确立服务理念、探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时空、提升服务手段、改善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3.
大学物理是农业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物理学推动了农业科学的发展,对培养和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农业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伯努利方程"课堂教学实例,提出了"以激发兴趣为策略,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高等农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始终处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的第一线,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培育农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二个平台",实现农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三个转化",才能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教学兼有实践技能培养、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功能。基于"鱼骨图"分析法,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明确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管理的系统整合思想,研究了农业本科教学管理理念的内部与外部的创新,最后提出了其管理体制创新路径,即建立"1个重心、2级管理、3个层次"的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完整、协调的"立体网状"内部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是关键,服务"三农"人才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然需求大量人才,尤其是服务"三农"的科技人才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高等农业院校既是服务"三农"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和传播基地。通过探讨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然而细究地方农业院校实际就业情况,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态势,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就业趋势亦可持续向好发展。这就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在寻求政策支持的同时,切实摆正人才培养主体位置,积极探索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设法引导学生服务"三农",使人才培养真正惠及"三农"。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随着的大量农地非农化现象造成的生态破坏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应针对我国的农地非农化现象进行生态补偿。结合我国农地的现状、相关管理政策,借鉴国外经验对造成农地非农化现象生态补偿的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对象、方式以及相关制度和立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构建农地非农化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使学生不仅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而且也要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而塑造"完人"则需要多种文化元素的濡化,农业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之初所需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多来自图书馆,这使得图书馆可以在农业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发挥先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慧  王玉斌 《农学学报》2021,11(9):111-117
为了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探究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互为格兰杰因果,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非农收入的增加有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来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非农收入的增加会较为强烈地抑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两者尚未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研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带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完善农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农机技能培训发挥农业机械利用效率,拓宽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和非农收入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农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这为部分农户承包土地、进行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本文从调查福建沿海某地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入手,分析了这些发达地区农业实行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并阐述了实行规模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刘源  张景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50-21552
以陕西某农业高职为例,调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符合农业高职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陈健坤  万哨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08-5209,5243
分析了1997~2008年拉萨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密度状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探讨了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非农化趋势较为明显,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拉萨人口非农化与耕地协调系数均小于1,拉萨市目前的人口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6.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到农村市场的开拓,还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入因子、政策和资源因子对农业收入影响大,城镇化发展因子对非农业收入影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建设,同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民的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投入和结构性因子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最大,非农化因子和社会保障因子对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相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制定《农产品价格法》,推动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调研数据,将农民收入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机服务的投入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影响,但其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显著。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农机服务支出与农业收入存在弱相关性。在非农收入方面,农机服务对非农收入的促进效果是通过其对劳动力的替代所体现,回归结果发现,农机服务对劳动力并不是无限替代的,其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取决于它能够释放出多少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德琼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175-176,183
农业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在农业院校所占比重较大,在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首先对农业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构建了农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