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简要叙述了深松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振动式深松犁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用试验示范的方法证明了振动深松技术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深松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振动式深松犁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用试验示范的方法证明了振动深松技术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深松铲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重要技术之一,深松铲技术标志着深松技术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的研究及深松铲的研制已经受到科研领域的重视,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深松铲的类型、特点、松土原理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国内外深松铲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分析了新型弧状深松铲深松机的理论及优化,提出了有关国内深松机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深松整地机械化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土地深松整地机械化实用技术,包括深松方式、单体式深松机械化技术、深松机结构与使用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袁军  王景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78-11979,12008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方式,作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之一的土壤深松技术近来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深松技术也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发展.该文就近年国内外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新型深松机具及深松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介绍了深松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状态,分析了当前深松机具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深松技术与深松机具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对深松机进行正常使用维护,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文章分析了深松耕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于I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主要零部件的技术要求及装配技术要求进行了介绍,还对I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的使用与维护中的技术检查与调整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介绍了ISQ-350型全方位深松机的使用与作业后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7.
利用离散元建立了双翼深松铲的深松仿真模型,分析了深松参数对双翼深松铲耕作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翼深松铲对土壤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前进过程中对土壤的切削和抬升2个方面;双翼深松铲主要阻力来源于土壤对其前进的阻碍作用,竖直方向上土壤对深松铲抬升作用的阻碍作用也是深松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双翼深松铲侧方向上的受力非常小;在深松速度0.4~1.2 m/s与深松深度220~300 mm时,深松速度和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前进方向的受力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深松深度和速度的不断增加,前进方向的阻力不断增大;深松深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有较大影响,竖直方向的受力随着深松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而深松速度对双翼深松铲竖直方向的受力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壤深松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论述了深松机具的种类以及深松部件减阻节能的技术措施,分析了土壤-深松部件接触系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基于典型土壤动物的脱附减阻和深松碎土机理的仿生深松部件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的农艺要求及特点,设计一种配套的多功能深松施肥机。根据季节特点、施肥位置要求和拖拉机作业形式等条件,设计了深松施肥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机器进地次数和对土壤的压实;该机不仅可以在伏雨到来前在宽行进行深松施肥作业,也可以去除施肥部件,在秋季进行标准深松作业,从而实现一机多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苗带侧200~250 mm处定向施肥,施肥深度50~100 mm,与宽行苗带中间施肥相比,在施肥一个月后,植株高度显著提高10%~13%;在秋季拆分成独立的深松机可实现250~300 mm的深松作业,深松深度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3%,说明该机的工作稳定性好;夏季深松机深松后的土壤平均膨胀度为16.12%,对土壤扰动范围较小,地表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块与粘条。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在振动深松条件下深松铲预破土对深松碎土的作用效果,利用DEM-MBD耦合技术对振动深松时深松铲和土壤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研究.在试验台模型及连接不改变的条件下,探讨不同破土器半径大小以及安装位置与土壤颗粒的扰动情况,采用土壤扰动云图和运动副采集力来量化深松效果.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振幅振频条件相同、前进速度0.4 m/s时,破土器圆内弧半径150 mm,安装位置在3号组位的土壤扰动较好,深松效果较好;带有圆弧形破土器的深松铲对深松减阻具有显著作用,可以减少耕作阻力.该研究对研制结构简单、深松减阻高效的深松机具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不同土质深松作业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苗  刘宝  禹源 《北京农业》2012,(12):238-240
为解决机械式深松机在作业中存在的牵引阻力大、松土效果差等问题,研制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介绍1sz-180型双排深松铲逆向振动深松机的整机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振动深松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1SZ-460型振动深松机样机田间试验中出现的振动发生机构轴承应力过大易破坏,振动机构横梁弯矩大易变形等问题,对该振动深松机关键部件进行研究改进,设计新型振动深松机以满足生产需求。通过分析原样机振动发生机构及执行机构的运动过程,设计简支偏心轴式振动发生机构,优化执行部件和机架;通过分析不同形状深松铲松土效果和土壤耕作阻力,改进了深松铲柄;增加了施肥系统,以此减少机器进地次数及对土壤的压实,提高作物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振动深松机较不振动深松,降低牵引阻力7%~17%,提高工作效率11.1%~16.2%。该新型振动深松机适于玉米等作物的苗前及苗期深松施肥作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影响深松机具牵引阻力的因素。深松作业的牵引阻力与作业速度的平方以及松土深度成正比。铲头形状影响切土、碎土阻力,铲柄形状影响土壤惯性阻力、土壤与铲柄的摩擦阻力及碎土阻力。在粘土地上,园孤形铲柄较前倾直线形铲柄的牵引阻力小,但在沙壤土中,则前倾45度的直线形铲柄较园孤形铲柄的牵引阻力小。因此,应根据土壤类型合理选用深松部件的形状以减小牵引阻力。  相似文献   

14.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cutting process of a sandy loam soil with medium-deep subsoiler, used as a compaction sensor, aiming to calculate the subsoiler draught for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dry bulk density, moisture content and tillage depth.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draught increased with depth and dry bulk density, whereas it decreased with moisture content.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stablish a formula for relating subsoiler draught (dependent variable) with the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was simple and had a high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 close to 0.95. An equation for prediction of dry bulk density as a func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depth and draught was derived from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developed. This equation was used to calculate dry bulk density, for measured depth, moisture content and draught at nine different points along a single line in a meadow field of a silty clay loam soil. The predicted dry bulk density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throughout the measured line. However, the on-line depth control and measurement of moisture content still need to be integrated with the on-line measurement of draught, to govern the model suitability for performing on-line detec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compaction, assessed as dry bulk density.  相似文献   

15.
深松铲尖等离子堆焊涂层组织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损是深松铲尖失效的主要原因,造成材料的巨大损失。利用等离子弧堆焊技术在深松铲尖制得铁基-碳化钨复合涂层材料,增大耐磨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研究不同比例WC粉末的铁基合金的硬度、显微组织、在田间的摩擦磨损性能及WC粉末比例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堆焊层中无裂纹、气孔等缺陷;涂层组织包括树枝晶和枝晶间多元共晶组织;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堆焊涂层的耐磨性明显高于普通深松铲尖,且深松铲尖的耐磨性随着碳化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当碳化钨含量在40%时,堆焊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能最强,初始碳化钨颗粒的沉淀和熔解并与铁基合金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共晶组织、长条状沉淀物是增强耐磨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心土混层耕改造白浆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7年系列试验和两年心土混层耕改良白浆土效果试验证明:设计心土混层耕犁的理论依据是保持耕层,改造白浆层。淀积层与白浆层按1∶1或0.5∶1混拌,应用心土混层耕犁的农艺参数为上翻20cm,下混30-40cm。心土混层耕具有持续改土增产效果,粮豆作物第一年增产15.6%,第二年增产11.4%;心土层土壤硬度降低,抗穿透阻力从25kg/cm#+2降到5-10kg/cm#+2,土壤饱和透水系数提高1.7-7.3倍,土壤抗旱涝能力提高。心土混层耕改土经济效益显著,改土效益期内(两年)每台犁可获纯收益18.7万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深松铲类耕作部件作用下天然草地扰动失效过程,采用草地耕作试验台搭载不同类型和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深松铲,在不同作业深度下,进行草地扰动失效试验,对草地土层失效过程、扰动情况、翻垡率、扰动系数、蓬松度,以及耕作部件的作业阻力和沟形面积比阻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深松铲可以打破天然草地形成的“地表干草+植物根茎+土壤”的“夹层式”复合土层结构,对草地土层造成扰动,但其作业效果受作业深度、结构参数以及“夹层式”复合土层结构的影响。深松铲作业后产生的地表翻垡率为5.67%~12.25%,扰动系数为63%~74%,蓬松度为38%~49%。综合所有的扰动失效特性参数,在所试验的深松铲耕作部件中,双翼倾角为150°的双翼形深松铲在草地深松作业时对草地地表扰动和土壤翻垡情况影响较小,对土壤的扰动系数较高,作业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土壤深松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铧式犁为主的传统耕作制度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土壤深松技术的分析, 结果表明: 该技术克服了以铧式犁为主的传统耕作制度的弊端, 有利于作物生长、可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对土壤深松机具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田间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土壤深松机具中, 全方位深松机优越于其它类型的深松机具, 应是我国保护性耕作中首选的优良机型。  相似文献   

19.
渭北旱原抗旱耕作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7年在陕西省渭北旱原进行耕作法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深松法和残茬覆盖深松法较翻耕法,在夏闲末两米土层内分别多蓄水14.04,35.14mm,小麦增产8.O%和20.0%。铁牛55牵引深松机深松比三铧犁翻耕,油耗降低25%,生产效率提高41.8%,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机械伤对苹果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机械伤处理对果实的损伤程度差异及其对果实贮藏生理的影响。【方法】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对果实进行挤压(加压速率1 mm/min)、振动(设2.5和3.3 Hz 2个频率)及跌落(设60和80 cm 2个高度)处理,以不经机械伤处理的果实为对照,处理后贮藏2个月,比较不同处理果实的损伤程度及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硬度、可滴定酸和Vc含量。【结果】1)跌落处理对苹果果实的损伤程度较大,挤压和振动处理损伤程度较小;跌落处理与挤压和振动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挤压与振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80与60 cm跌落处理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3.3与2.5 Hz振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机械伤处理能明显提高苹果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其中在试验末期以跌落处理果实的峰值较大,而挤压和振动处理果实的峰值较小。3)80 cm跌落、挤压和3.3 Hz振动处理对果实的硬度、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影响较大,而60 cm跌落和2.5 Hz振动处理的影响较小,前三者与后两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机械伤对果实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机械伤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通过直接观测果实的损伤程度不能预测其耐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