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胡建明  朱敬海  邹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6-13018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一次锋面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850 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广西前汛期锋面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的垂直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低层850 hPa等Q*x值线梯度最大区域和较强的.Q*负值区重叠的区域与未来24 h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产生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为进  吕冬红  王琴  陈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74-16376,16513
利用micaps资料和ncep1°×1°网格资料,分析一次远距离台风水汽引发的暴雨的产生机理,主要分析暴雨产生的能量、台风带来充足水汽对发生机理的贡献,用Q矢量湿锋生函数和一些垂直剖面图分析暖锋锋生及暖锋的位置及它们与暴雨产生的关系。同时,分析一些物理量特征。研究表明,水汽潜热释放是重要的对流能量来源,假相当位温剖面图看影响泰州市为暖锋,水汽潜热释放促使暖锋锋生;持续锋生、锋生过程中的非地转运动强迫出次级环流出现上升运动、锋面加强,并且锋面持续存在导致降水持续较长时间,而形成暴雨;前期中层垂直速度明显,构成中层辐合上升,高层辐散,低层下沉,cape为0,低层对流条件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深对流是中上层抽吸起到重要作用。该个例地面自动站涡度看有涡度辐合大值区域的产生对雷暴预报有几个小时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抚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降水具有稳定性和对流性混合性特点。地面低压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无低空急流,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但高空急流较为明显,高空水平和垂直辐散为降水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次暴雨850 hPa底层有较好的比湿场,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抚顺地区K指数达到34~36℃,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降水前期,抚顺处于Ω形假相当位温场高值区内,为降水提供了高温高湿条件。地形对局地强降水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常规探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等,从环流形势入手,通过对水汽通量、假相当位温、24 h变温、地面风场、湿焓和压能场等的诊断分析,研究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层槽前和中低层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中产生的;低空西南急流和低层西南风辐合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低层涡旋的辐合提供了垂直上升的动力,低层海上回流的冷空气是暴雨产生最直接的促发机制。高压能舌与等湿焓密集带呈带状,且走向一致,强湿焓平流出现时间比实际出现强降水的时间早。冷空气激发带状θse锋区能量释放,东北—西南向的强湿焓平流促使带状强对流的发生,闽东南部900~700 h Pa水汽通道畅通,但低层水汽不足,故仅在700 h Pa水汽通量高值中心形成暴雨,闽西北水汽匮乏,直接导致其未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5—26日吉林省一次副高后部切变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与之相配合的北部冷涡持续南下,形成冷空气入侵,是导致西南急流所携带暖湿空气释放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汽通量研究可以发现水汽的源地,水汽通量散度能判断出强降水的落区;强降水落区与K指数32℃弯曲的区域、700 h Pa垂直速度中心以及850 h Pa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梁利  陈而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7-20858,20900
利用常规资料,从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对能量的输送、流场配置和历史相似个例分析等角度,对2011年6月7日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暴雨落区和大暴雨落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南压至广西北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落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暴雨区能量和不稳定能量增加;地面静止锋和低层能量锋区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有利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下,产生了暴雨;暴雨区主要产生在低层水汽通量密集的区域;对历史资料利用相似离度分析表明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对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2年7月4—5日济宁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天气图、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2012年7月4—5日济宁市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对物理量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西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强降水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海上高压阻挡使地面气旋移动缓慢是形成强降水的一个主要原因;假相当位温(θse)能量锋区的加强与移向与暴雨的落区较为一致;K指数≥35℃是鲁西南暴雨预报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空气团与由短波槽输送的冷空气在抚顺地区交汇、地面蒙古气旋加强东移,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为抚顺地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随着高能锋区快速向东移动,抚顺地区强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的高能锋区南压过程中。长时间持续的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场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8.16"降水期间,共有4个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表明此次抚顺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9.
姜海泉  张剑明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37-6042
从自组织辐合水汽流的成因出发,对株洲市2011年6月15日暴雨产生的过程进行精确到点的分析,发现其前期的一些具有物理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为该地暴雨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有业务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在暴雨发生前12~36 h,对流层中下部存在南北力子偶,且株洲站附近存在准饱和区;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对暴雨预报具有高度敏感性,其分界线位于850 hPa附近,850 hPa以下的水汽通量散度具有较强的暴雨可预见度,而850 hPa以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则不具备这种功能;暴雨中最强降水发生前24~6 h,位于850hPa以下的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在株洲站及其上游附近存在明显增强的(-6~-20单位)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如果上述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突然消失,则意味着最强降水即将发生,也意味着自组织辐合水汽流已经发展到成熟期,其即将向上发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要素场都有上述类似特征,但敏感度不及水汽通量散度;TBB与强降水呈负相关,且滞后约2 h,虽然TBB对这次暴雨过程不具有预报特征,但它表明了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原发性特征,这对暴雨的本质研究有益;仰角越小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越敏感,0.5°仰角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还具有2 h左右的提前反映,这对暴雨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贾天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844-2847
运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皖东一次特大暴雨期间准地转Q矢量、非地转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1场强降水时段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强迫作用明显,而梅雨锋系统性的强迫作用不强,并且凝结潜热加热对该时段的暴雨作用明显;第2场强降水时段皖东暴雨是梅雨锋系统性强迫和中小尺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系统性暴雨,凝结潜热加热对该时段的暴雨作用同样明显.分析3种Q矢量湿锋生函数可以看出该次梅雨锋锋生锋消的过程.第1场强降水时段后期凝结潜热加热释放引起了非绝热锋生,进而加大冷暖气团之间水平位温梯度,加强了次级环流,导致第2场强降水的时段锋生明显强于第1场强降水时段,进而促进降水的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州望谟县“6.06”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黔西南州望谟县"6.06"特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FY-2E的红外云图TBB资料,地面七要素、两要素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6月5日夜晚~6日08:00黔西南州望谟县上游地区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850 hPa冷式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提供的冷空气、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所致。MCS是直接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降雨强弱也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和减弱相对应。[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明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83-14885,14913
[目的]分析2009年9月4~10日陕西北部秋季连阴雨中局地暴雨过程中的非规则信息。[方法]利用V-3θ图、Micaps系统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陕西省100个县区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针对2009年9月4~10日陕西北部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采用结构分析法,对局地暴雨天气中出现的非规则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暴雨发生前到降雨减弱的整个过程中暴雨区的大气结构呈现明显的演化过程,降水前大气出现典型的突发对流天气的大气结构信息,200 hPa出现明显的超低温结构,垂直风场上为整层一致的顺滚流,同时低层水汽充沛,低层有不稳定能量,提前12 h出现了对流性强降水的结构特征,随着降水减弱,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超低温消失,强降水时段结束。[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方法]采用常规报文资料作为初始场,运用改进的中尺度REM模式,对2010年6月16~20日一次江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模拟能力,探讨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揭示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典型的梅雨暴雨,500 hPa东亚大槽槽后、700 hPa华北低涡后冷平流与强盛稳定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汇合,导致梅雨锋在江南北部维持;梅雨锋的稳定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异常强盛,使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十分充足,非常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强盛水汽输送及辐合上升运动、中层弱冷空气活动、高层强辐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特大暴雨发生;改进的中尺度模式对降水场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相似,模式对暴雨的位置、强度、中心均有较好的模拟;物理量分布和局地中心对暴雨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勇林  钟韬  洪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62-7264,7279
[目的]分析0906台风"莫拉菲"影响期间广西的暴雨落区。[方法]针对0906台风"莫拉菲"登陆后在广西南部和中部出现强降水落区,分别分析了500 hPa环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形作用等因素。[结果]500 hPa副高造成了"莫拉菲"环流非对称性,对广西的强降水落区起到关键作用。物理量场分析指出,"莫拉菲"登陆后,水汽辐合中心在广西东南部,为此次广西南部和中部的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广西南部和中部中低层出现长时间的最大正涡度中心,对应200、700 hPa分别出现最大散度、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该区域强降水创造了条件。从卫星云图看,此次强降水落区是与"莫拉菲"呈现出的非对称性结构分不开的。此外,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大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强降水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卫市"7.28"区域性暴雨的成因。[方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对2011年7月28日中卫市区域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在"东高西低"环流形势下,200 hPa西风急流、500 hPa冷槽、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的建立,以及850 hPa冷暖空气的快速交替和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北上,导致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暴雨落区位于高空急流的右侧,低空急流左侧,700 hPa切变线南侧。各物理量场的分析表明,暴雨区上空水汽条件、垂直运动、能量、涡度、散度及风场分布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暴雨发生时,雷达回波主要表现为混合云降水回波,回波强度30~45 dBz,回波顶高7~8 km。[结论]该研究为以后中卫市的暴雨预报提供了一些经验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高琦  徐明  赖安伟  汪小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53-20058,2010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高层有明显的辐散,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且从低层到高层伴随着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螺旋度的大值中心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而强降水一般发生在正螺旋大值中心的右侧,且梯度大的一侧比梯度小的一侧降水强度更大;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中心对应未来12 h强降水的发生区,对判断台风在陆上的运动、维持也有一定的意义;地表潜热通量在此次暴雨过程的各个时段均为正值,其向上输送和强弱变化对台风强度的维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