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小球菌核病的发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粳稻面积增大,施肥水平提高,小球菌核病已上升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株受害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黑褐色的小斑点,渐渐向上发展成黑色细条斑,且逐渐扩大,随即侵入内层叶鞘和茎秆,在茎秆上形成线条状病斑。严重时,使茎秆基部变黑,最后受害部位的组织腐朽变红褐色,致使枯死,因而引起千粒重降低,空壳率  相似文献   

2.
水稻纹枯病在鄞州地区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一般早稻重于晚稻,晚稻上以杂交品种发病较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据考查,当病斑局限于稻株基部叶鞘时,对产量的影响极小;病斑上升到倒三叶叶鞘,减产9%左右;病斑上升到倒二叶叶鞘,减产22%左右;病斑到剑叶叶鞘,减产34%左右;病斑上升到剑叶叶片,减产76%.严重时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对产量的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通城县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发生面积越来越大,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田间诊断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主要为害水稻根节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枯白的不规则形大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部变黑褐,有时可见深褐色纵条,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拔节期发病,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为灰色长条形斑,根节变色,伴有恶臭.穗期发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节变色,有短而少的侧生根.病株易齐泥拔断,洗净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混浊细菌菌脓溢出.田间发病时,远望可见到每穴内有若干稻株开始萎缩,发病田间呈一簇一簇.  相似文献   

4.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5.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6.
罗元  梁宁 《广西植保》2003,16(4):11-1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自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新发现报导以来 ,在广西迄今仅知玉林、容县、武宣、武鸣、恭城、贵港和合浦等县市已有发生。但北流市隆盛镇自 2 0 0 1年晚造起也有此病分布。该镇平坡村坡尾组 2 0 0 1年晚造杂交母系秧田发病约 0 .2 hm2 ,2 0 0 2年早造杂交稻制种田发病 2 hm2 以上 ,晚造一般杂交稻病情便更重并估计使稻谷减产 75 0 kg/hm2左右 ,且在该镇香圩制种点也发病 2 0 hm2以上。  据初步调查 ,在隆盛镇水稻从苗期到分蘖期均可感病 ,但以分蘖期最重。水稻分蘖期发病 ,稻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枯萎 ,最后稻茎基部的茎节和叶鞘…  相似文献   

7.
胡德具 《植物保护》1987,13(4):54-55
席草纹枯病,又名云纹病,是席草的主要病害。本县4月中旬始见病株:叶鞘基部表面出现褪绿病斑,并逐渐扩大成长椭圆形,中央灰白色,病、健部交界处褐色或暗褐色。常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如云纹状。在多雨季节,发病率可直线上升。6月中旬席草分蘖终止,病株率增长减缓,但病部自叶鞘  相似文献   

8.
《湖北植保》2001,(3):30-31
1 花生茎腐病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可在种子内及病株残体上越冬 ,成为次年初次发病的主要菌源。病菌从子叶侵入后子叶变成黑褐色干腐状 ,并沿子叶柄侵入根颈部 ,产生黄褐色水浸状的不规则形病斑 ,后扩展环绕茎基部 ,使花生第一对侧枝以下根茎部旦黑褐色腐烂 ,地上部萎蔫枯死。天气潮湿 ,病部密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病部皮层易剥落 ,纤维外露。苗期发病 4~ 5d可致全株枯死 ,成株 (开花期后 )发病多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第一对侧枝外 ,造成病荚果腐烂 ,种仁不实。花生茎腐病 ,一般 5月下旬开始发病 ,6月中旬流行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出现第二次发…  相似文献   

9.
谢勇 《植物保护》1987,13(6):43-43
砂仁纹枯病一般从植株基部叶片先友病,然后逐渐向上部发展。初期病斑长椭圆形,草黄色,边缘褐色,后不断扩大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部枯死变灰白色。病害流行时,病斑呈水渍状灰绿色,无明显边缘,迅速愈合成一片。有时,其上可长出白色菌丝体,结成菌丝团,最后形成菌核。菌核附着于病部表面或落入土中越冬。  相似文献   

10.
侯殿明 《植物保护》1996,22(2):52-52
大蒜菌核病的发现与鉴定1992~1995年笔者在河南中牟地区采集大蒜病害标本时,采到鳞茎外包叶鞘发白破碎、假茎内褐色腐烂、露出蒜瓣,蒜头内有薄片状菌核的蒜头216头,内有菌核3148个,经室内鉴定为大蒜菌核病。该病主要为害近地面假茎基部,病初呈水渍状...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先封泥于水稻基部叶鞘再人工接种水稻纹枯病菌,调查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同时测定水稻叶鞘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连续3年试验的调查结果表明:先封泥于水稻基部叶鞘再人工接种水稻纹枯病菌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井冈霉素处理和对照,其控病效果为72.80%~81.21%。先封泥再接病菌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高,但低于井冈霉素处理;先封泥再接病菌使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但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月季黑斑病在中国很多地方均有发生。该病为害月季,使叶片枯黄、早落,引起月季当年第二次发叶,削弱植株的生长势,降低了切花产量。防治此病已成为月季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1症状月季黑斑病主要侵害月季叶片,也侵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直径为2~12mm,黑紫色,边缘呈放射状。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散布许多黑色小点。有的品种病斑组织变黄,病斑之间相互连接,使叶片变黄、脱落。2病原该病病原是放线孢属的蔷薇放线孢菌犤Actinon…  相似文献   

13.
西芹菌核病的防治吴向军(广东省江门农药厂529000)西芹在栽培过程中,因为发生了菌核病,常会出现全株腐烂使现象。该病主要危害西芹叶柄,多由叶柄基部开始染病。初呈淡褐色水渍状不规则斑,逐渐扩展叶柄和茎基变褐色软腐。潮湿时病部产生浓密白色絮状物,以后生...  相似文献   

14.
玉米纹枯病在本地区已发展成为玉米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发生5万~15万亩,占种值面积的25~50%,损失产量2000吨左右,大发生年(1988年)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70%以上,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70%,病指31.6,发病田损失产量在22%上下。1.症状:在玉米收获过程中,大量菌核掉落田间,部分菌核残留在叶鞘上,来年春季玉米三叶期时便可发芽,产生菌丝,初次侵染植株基部叶鞘,使叶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  相似文献   

15.
蜡质芽孢杆菌R_2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_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_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_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_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_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_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相似文献   

16.
芝麻病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是咸宁市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5310hm^2,主要病害有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芝麻疫病等。1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1.1芝麻茎点枯病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茎枯病、黑根疯等。主要为害芝麻茎杆、根部及幼苗。苗期发病,病苗地上部萎蔫枯死,根部变褐死亡。茎部受害后,病茎初呈黄褐色水渍状斑点,并迅速发展,变成环绕状斑点,至晚期病斑呈黑褐色,以后茎杆中空、容易折断。根部受害后,主根、支根逐渐变成褐色,根皮层内形成大量黑色菌核,致使根枯死。该病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气流传播,主要从植株茎基部、根部及叶柄处侵入为害。  相似文献   

17.
夏英三 《植物医生》2001,14(3):27-29
一、苹果腐烂病该病是临沂苹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病菌在染病树皮内越冬 ,主要借风雨传播 ,从树皮伤口侵入。在长势旺盛、抗病力强的苹果树上 ,病菌侵入后可长期潜伏 ,当树体衰弱 ,抗病力降低时 ,病菌开始活动 ,侵害活组织后使果树腐烂。在临沂 ,从2月下旬开始发病 ,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现第1次发病高峰 ,5月初病部逐渐停止扩展 ,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到11月份 ,苹果树逐渐进入休眠 ,抵抗力减弱 ,病疤迅速扩展 ,形成第2次发病高峰。管理粗放、施肥不平衡、大小年严重、早期落叶的果园发病重。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强壮…  相似文献   

18.
落葵 (潺菜 ,下同 )茎基腐病主要为害小苗或大苗 ,一般小苗受害多。茎基部或茎部染病 ,初期出现红色凹陷斑 ,病健交界处黄色至褐色 ,叶片不萎蔫而不引人注意。当病斑绕茎一周时 ,病部缢缩 ,最后只剩下几根维管束 ,菜苗折倒死亡。菜农常称之为“烂脚病”。引起该病的病原是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solanik櫣hn)。该病菌一般不产生孢子 ,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传播繁殖 ,除落葵外 ,还可侵染黄瓜、番茄、辣椒、豆类和甘蓝等多种蔬菜 ,引起苗期的立枯病。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和土中越冬 ,且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 2~ 3a(年 )。…  相似文献   

19.
银杏幼苗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害症状一年生苗的初期症状是茎基部变成褐色,叶片失色,稍向下垂。而后感病部位迅速向上延伸,叶下垂而不脱落。感病茎部皮层缢缩,内皮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中有许多黑色的细小菌核,病菌能侵入木质部,褐色中空的髓部也有小菌核产生。最后扩展到根部,使根皮层腐烂,如拔病苗,仅能拔出木质部。一年生移栽苗以及扦插苗症状类似。二、发病规律在茎基部持续受到高温灼伤,或受到机械损伤等,均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梅雨季长,发病严重。发病时间一般在梅雨开始后10~15天。三、防治方法1.覆盖遮阳行间覆盖小…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稻曲病的发生一直呈不断加重趋势,并逐渐由一个水稻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一个水稻主要病害。最近不断强化的针对稻曲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和新观点。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花期的花丝等细胞壁相对疏松的组织,细胞外扩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曲病的加重与稻曲病菌菌核生成密切相关,菌核在其生活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目前水稻孕穗初期使用杀菌剂是最为有效的稻曲病防控措施。未来对其生活史深入持续的研究是稻曲病发生流行中长期预测预警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