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运城地区截止1986年,枣树已发展到400多万株,枣粮间作面积达12万亩,比1978年红枣树株数增长了34.6%,面积增长了33.3%。这说明,枣粮间作有所恢复,现在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其在全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河东经济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发展枣粮间作的好处(一)枣粮间作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促使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枣树和小麦间作,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秸山县城关  相似文献   

2.
枣粮间作好     
枣粮间作好沧州的枣粮间作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市总面积已发展到13.1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栽植区和枣粮间作基地市。沧州市枣树与农作物的间作形式主要有8种:枣树+小麦,枣树+豆类,枣树+山芋,枣树+花生,枣树+蔬菜,...  相似文献   

3.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4.
沧州市发展枣粮间作由来已久,自从土地实行责任制以后,发展更为迅速,不但繁荣了该市的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海河水系下游平原农区,共辖14个县3个区。该市的枣树主要分布在运河西部的沧县、献县、泊头、河间4县及漳卫新河沿岸的盐山、海兴2县,形成2个大产区。 上述地区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是以含糖量高著称的金丝小枣为龙头的,沧州地区栽培这种小枣已有600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其发展,1980年全市枣粮间作面积只有16.9万亩,至1992年已发展到148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枣粮间作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粮间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值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枣粮间作中枣树栽植的合理密度,遵循"枣粮并重"的原则,从1999年6月开始,在枣粮间作集中分布区,实际调查了不同枣树密度下粮、枣产量及产值,并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模拟出枣粮间作的最佳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6.
枣树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从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北方群众喜食的干果,被群众誉称五果(栗、枣、桃、杏、李)之一。广大山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根据枣树与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适于枣粮间作。我国枣树主产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群众早就有枣粮间作的生产习惯。在山东省金丝小枣产区的乐陵县县志就有记载:“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诗句。这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枣粮间作的情况,传到现在枣粮间作已成为枣区群众一种重要的农作  相似文献   

7.
枣粮间作生态经济效益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枣粮间作是我国枣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巧妙安排作物茬口、精耕细作,独创的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为了系统地了解枣粮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受省林学会委托,对金丝小枣的中心产地沧县、献县、泊头市及赞皇大枣的中心产地赞皇县进行了枣粮间作考察,现总结如下: 一、枣粮间作生态效益评价 枣粮间作采取适宜的间作行距和株距,可以为间作农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起到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的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米,株距3米。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35.9%。  相似文献   

9.
我国枣业稳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果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既美味可口,又可入药,还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枣树适应性很强,分布很广。我国栽培面积约700万亩,年产鲜枣约8亿公斤。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其枣产量占全国枣总产量的90%左右。 我国有几百种枣树品种,目前主要栽培的名贵品种有:山东省的金丝小枣,河南的灰枣、鸡心枣,山西的稷山板枣,陕西的木枣、油枣等,这些构成我国枣树发展的主导品种。目前栽培的主要方式是枣粮间作。  相似文献   

10.
稷山县枣粮间作22万亩板枣生产基地稷山县,枣粮间作成绩显著,全县枣粮间作面已达22万亩,比80年代初增长了21倍。稷山传说是后稷的故乡。板枣栽培历史已有4000多年,明时成为贡枣。板枣以含糖高,皮薄肉厚,皱纹少面闻名全国。出口美国、东南亚10多个国家...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粮食高产田中枣树生长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这类土地上搞枣粮间作林粮矛盾突出,妨碍枣树正常生长。因此,提出了枣粮间作的种植形式应退出粮食高产田,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发展密植枣园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对灌区发展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苗木选择,栽植季节,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枣粮间作技术要领等进行了试验探析,从而为大面积发展枣粮间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金丝小枣是无棣县的优势资源,据1989年统计,全县枣粮间作面积已达到48万亩,有枣树7.20万株;年产干枣100万公斤。然而,由于地处渤海之滨,干旱少雨,潜水矿化度3.26克/升,不能用于灌溉,加之客水资源匮乏,致使枣树常因土壤干旱,生长衰弱,发育不良,产枣量低而不稳。为解决枣树生长发育期缺水问题,我们于1987—1989年在柳堡乡刘柳村的枣粮间作地内进行了枣树冠下移植覆膜  相似文献   

14.
论枣粮间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与多种农作物在物候期和大量需水肥时期上相互交错,缓和了枣粮水肥和光照竞争两个主要矛盾。枣粮间作经济效益显著,平均增益3~7倍。平原枣区间作模式为南北行向,树高5~7m,株行距3.5~4.5m×12~15m,枣粮布局采用“高——低——高”或“高——低——中——低——高”型。  相似文献   

15.
枣棉粮高效立体间作模式及配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豫北黄河故道地区枣粮间作的调研分析,对枣树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小麦晚播早收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总结了枣树与小麦和棉花的间作模式,这种模式能使枣树与小麦、棉花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实现枣粮双盈。并总结提出了枣粮间作的配套技术措施,包括枣树早丰产管理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及综合土肥水管理技术,对实现枣粮双盈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沧州枣粮间作技术李秀萍,高刚(沧州市农林局林业科)枣粮灌栽植,是沧州枣区人民在枣粮间作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又一种农林复合栽植形式,多用于盐碱地造林。目前全市有8000hm2栽植面积,部分已进入结果与收割期,经济效益远高于纯粮田,也略高于台田沟面上的枣粮...  相似文献   

17.
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合太原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m,株距3m。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总产值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46.89%。  相似文献   

18.
<正> 枣粮(棉)间作能充分利用空间、地力,提高光,热、水、肥、气资源利用率,实现枣粮双增产,较单种粮食作物提高经济收入2~6倍,是解决农民“既要有粮吃,又要有钱花”,尽快治穷致富的好方法。但是,随着枣粮间作面积的扩大,土肥水管理跟不上,枣粮争水、争肥的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加强枣粮间作地的土肥水综合管理,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高的产量和产值,已成为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沧县黄铺等乡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  相似文献   

19.
刘静  杨斌  赵克昌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30-32,41
在靖远县普遍采用枣树与小麦、豆类、胡麻等粮食作物间作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当地又将枣树与籽瓜、枸杞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枣粮间作生产中也存在着重栽轻管、土壤管理粗放、间作物的选择配植不当、栽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进行枣粮间作生产中要合理修剪、土壤精细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好株行距等技术措施的建议,以达到枣树和粮食作物之间互惠互利,实现枣粮双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枣粮间作双丰产优化模式王勇安桂华枣树枝疏叶小,根系分布深,不分泌有毒物质。生产实践证明,在枣树秋季落叶前到第二年发芽展叶生长初期,在枣树冠下可种植小麦、大麦、蚕桑、碗豆、黄花菜,以及冬春收获的一年生蔬菜;在枣树展叶期,可种植大豆、小豆、绿豆等耐荫低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