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对新选育的叶菜型甘薯品种进行鉴定,加速新品种跨省区推广应用,根据2003年全国甘薯区试会议安排,4个叶菜型品种参加全国区试,以台农71为对照。福建省试点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承担,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3年甘薯叶菜型品种国家区试福建试点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新选育的叶菜型甘薯品种进行鉴定,加速新品种跨省区推广应用,根据2003年全国甘薯区试会议安排,4个叶菜型品种参加全国区试,以台农71为对照。福建试点由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承担,现将试验结果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3.
1998年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试验概况 1998年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工作由福建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主持,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汇总结果.参试单位有漳州、泉州、惠安、莆田地(市)农科所和漳浦、同安、南安、安溪、平潭县(市)良种场共10个点.参试品种10个(表1),以金山57为对照.  相似文献   

4.
甘薯新品种‘福菜薯22’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11年以‘泉薯830’为母本,台农71、福菜薯18号、福薯7-6和紫叶薯为父本,采用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成,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于2014-2015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株型紧凑,短蔓直立,分枝性好,茎尖平均产量37 846.8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2.97%,食味鉴定综合评分73.55分,高于对照,高抗茎线虫病,抗蔓割病,是一个理想的适合机械采收的叶菜型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5.
泉薯23(原名泉薯723)系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具有高产稳产、食味较优、适应性较好、抗蔓割病和薯瘟Ⅰ型菌系等特点的甘薯新品种。1996年以金山57为母本和泉薯511进行人工杂交;1997年进入实生苗试验:1998-2000年在南安、晋江、惠安、泉港等地进行多点试验;1999-200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联合区试和全国甘薯南方区试。  相似文献   

6.
‘龙薯24号’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2005年以‘龙薯39-1’放任授粉选育成的甘薯新品种,在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晒干率31.97%,比对照高6.51个百分点;出粉率21.45%,比对照高5.66个百分点。平均薯干产量与对照‘金山57’相当,淀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龙薯24号’薯干产量及淀粉产量高,鲜食品质优,较抗甘薯蔓割病,是一个理想的淀粉型品种。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13002)。  相似文献   

7.
<正>莆薯90是莆田市农科所以台引2号为母本与湘薯75—5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和2007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品种区试,表现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抗病等特点。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2009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泉州市农科所(邮编:362212,电话:0595-85989610)选育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种“泉薯830”,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一、试验目的观察引进甘薯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商品性的优劣,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二、参试品种甘薯参试品种5个:徐0836127、徐310602、徐紫薯3号、徐083405、台农71(叶用甘薯),对照为苏薯8号。三、试验概况1.田间设计随机排列,每个品种种植面积1亩。2.耕作栽培管理本试验地点在启东市汇龙镇庙角村,肥力中等偏下,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国家区试广西试点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筛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叶菜型甘薯,为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2006年的国家叶菜型甘薯品种区试,测定福薯10号、福薯11号、广薯菜1号、广薯菜2号、阜菜薯1号、莆薯53和福薯7-6(CK)7个甘薯品种的茎叶产量,并进行品质鉴定。[结果]各参试品种茎叶产量均比对照增加,福薯10号产量最高,单产为29599.5 kg/hm2,比对照增产41.3%。其次是莆薯53和广薯菜2号,单产分别为26899.5和26850 kg/hm2,比对照增加28.4%和28.2%。品质鉴定除阜菜薯1号和广薯菜1号稍差外,其余品种都较优,适于在广西种植。综合排名前3名的是福薯10号、莆薯53和广薯菜2号。[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广西甘薯生产的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龙薯601’(原系号60-1)是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7年以‘四季红’与‘龙薯9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在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龙薯601’平均鲜薯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金山57’,薯干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薯形美观,抗甘薯蔓割病,较耐贮藏,是一个理想的食饲兼用型品种。201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15002)。  相似文献   

12.
闽东是福建省甘薯的主产区之一,甘薯常年栽培面积近4万hm2,主要作鲜食或加工淀粉利用,其中霞浦县年种植面积约0.7万hm^2。泉薯11(原代号泉薯711)系泉州市农科所于1996年用金山1255作母本,泉薯21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该品种2000-2001年参加福建省区试,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生产示范鉴定,2003年1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0-2002年,福建省霞浦县种子管理站先后承担了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和生产示范任务,连续三年对“泉薯11”在闽东霞浦薯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特性进行鉴定,为该品种在本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现将该品种在闽东薯区种植的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泉薯9号系泉州市农科所2003年以泉薯268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的优质甘薯新品种。2007—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2008年参加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惠安县引进该品种推广种植,在黄塘、山霞等10个乡镇建立万亩丰产示范片,表现丰产性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强、适应性好,深受农户欢迎。  相似文献   

14.
叶菜型山芋品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菜型山芋素有“抗癌之王、蔬菜皇后”之称,2004年我们从中国甘薯研究所(徐州)引进了5个品种进行了试验。1试验品种台农71、福7-6、川菜17、泉830、食20。2试验结果2.1茎尖口味叶菜型山芋,其食用部位为甘薯茎生长点以下10厘米左右的鲜嫩茎,包括叶片、叶柄和嫩茎。本试验于栽后1个月即进行口味品尝。试验结果以台农71口味最好,福7-6、泉830口味较好,另2个品种口味一般。2.2茎尖产量从栽插至收获,本试验共采收6次,其产量结果为:泉830最高,667平方米产量1923.6千克,其次是福7-6,667平方米产量1762.08千克,再次是台农71,667平方米产量1588.69千…  相似文献   

15.
龙薯10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利用岩粉一号作母本,金山57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9年春催芽播种育苗,秋季剪苗种植实生苗品系。2000年至2005年经复选、品系鉴定、品种比较、龙岩市多点试验、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区试、福建省及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选育而成。2006年1月和3月分别通过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审定和国家鉴定。  相似文献   

16.
菜用甘薯品种光合速率测定及综合性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合产业化的3个菜用甘薯品种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台农71为材料,测定地上部性状、鲜产、干质量、光合指标,对品种进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宁菜薯f18-1、福菜薯18号嫩尖产量极显著高于台农71;菜用甘薯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叶菜型甘薯蔓尖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7个叶菜型甘薯品种:莆薯53、广菜薯1号、广菜薯2号、阜菜薯1号、福薯10号、福薯11号、福薯7-6。1.2方法试验地点设在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北碚农科所基地内,紫色黏土,肥力中上。2006年和2007年均按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3次重复。每小区畦作6行,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邮编:350013,电话:0591-87572407)选育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种"福薯10号",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适宜加工应用的高淀粉甘薯品种,2008年以‘金山57’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出高淀粉甘薯新品种‘榕薯819’。该品种于2011-2013年参加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薯干产量高于对照‘金山57’;淀粉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干物率29.95%,比对照高19.85%;出粉率19.70%,比对照高28.09%;食味品质优;中抗蔓割病;萌芽性好,贮藏性好。201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14005)。  相似文献   

20.
福宁薯12号(原名宁薯12号)是以宁薯3号为母本、金山7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型甘薯新品种,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福宁薯12号平均鲜薯产量较对照金山57增产极显著,薯干产量与对照相当.福宁薯12号薯块干物率23.66%,出粉率14.23%.结果表明,福宁薯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