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典 《北方水稻》2005,(3):43-44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绿营高”活性生态肥及高氮科邦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用15%“绿营高”活性生态肥作基肥,667m2比对照增产水稻33.3kg,增加经济效益70.32元。用40%高氮科邦肥作基肥,比对照增产水稻46.7kg,增加经济效益91.71元。加经济效益91.71元。  相似文献   

2.
绿营高TM有机生态肥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水稻合理配施绿营高^TM有机生态肥能促使水稻稳长,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和后期绿叶面积,增大叶粒比,提高水稻结实率和灌浆饱满程度,达到增穗增重的增产效果;两个水稻品种平均,稻谷产量以NSO2和NSO4处理的较高,分别比传统单施有机肥的对照(CK2)增4.61%和4.13%,差异均达显著水准;经成本核算,上述两个配施生态肥处理的每hm2肥料成本较CK2平均高65元,但由于稻谷产出高940元,因此纯收入增加875元.表明绿营高^TM有机生生态肥对提高有机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试验目的 为探讨绿营高/科邦生态肥在适制乌龙茶茶树上应用的效果以及该肥如何在福建省茶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我所于2004~2005年开展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绿营高TM"生态肥在浙江不同地区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点试验结果,水稻配施绿营高303和301生态肥能促使植株稳长,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叶片质量,增加后期绿叶面积,达到增粒增重的增产效果。在减少N素化肥19.1%和25.0%的情况下,其平均稻谷产量仍比常规对照增产4.70%和平产。同时其稻田排放水的含氮量降低13.1%和18.1%,当季氮素利用率提高了41.64%和25.50%。可见,合理配施绿营高生态肥,具有增产增效和减少化肥面源污染的效果,对于当前提倡水稻生态栽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肥牛”牌腐殖酸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肥牛”牌腐殖酸肥能促进水稻早熟、增产,并提高经济效益。667 m2施用“肥牛”牌腐殖酸肥10 kg,水稻可增产81.5 kg,经济效益增加135.87元。  相似文献   

6.
花生施用TBS环保生态肥、三元复混肥作花生基肥,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加单株结果数,提高饱果率,从而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施用TBS环保生态肥比对照增长15.4%,效果尤为显著,同时也尤于施三元复混肥。  相似文献   

7.
以晚优特优175为试验材料,5种不同施肥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施用BB肥的处理,比其它施肥处理,水稻早生快发,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最高,分别比对照区增加10粒、1.3%、0.4g,产量增加71.33kg/666.7m^2,增幅16.55%,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8.
以水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小黑龙缓控生态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因子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节本效果。结果表明:小黑龙缓控生态肥处理产量为9 343.52 kg/hm2,比对照增产4.1%,直接增加经济效益967.46元/hm2,节约成本275.25元/hm2。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有效SiO2时水稻生育有促进作用。施硅肥的植株比不施硅肥(对照)生长旺盛,分蘖旱,分蘖多,茎秆粗壮,抗病抗倒。生育进程有提前趋势,有效分蘖率、结实率和粒重均有明显提高,比对照增产5.8%。在硅肥基施600kg/hm^2的基础上。于有效分蘖末期(6月30日)再追施150kg/hm^2,比基施增产1.5%,比对照增产7.3%。施硅肥净增效益212.06~265.52元/hm^2。投入产出比1:1.7。增产增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生态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营高TM”生态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配施绿营高生态肥各处理分蘖增长平缓,成穗率高,而对照(单施化肥)分蘖前期分蘖发生快,无效分蘖多。生态肥与化肥配施各处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使汕优63增产6.40%~953%,秀水63增产6.70%~952%,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不同配施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汕优63和秀水63生态肥配施各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合理配施生态肥可以促进水稻健壮生长,中后期可提供较多的养分,增加灌浆期绿叶面积,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增加干物质产量和稻谷产量,而且还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肥牛”牌腐殖酸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肥牛”牌腐殖酸肥能促进水稻早熟、增产,并提高经济效益.667 m^2施用“肥牛”牌腐殖酸肥10 kg,水稻可增产81.5 kg,经济效益增加135.87元.  相似文献   

12.
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浸种催芽后,用“施倍得”高效生物菌肥(粉剂)拌均阴干后播种;在水稻孕穗期,用100g/667m^2“施倍得”菌肥,配成1.5%浓度的肥液进行叶面喷肥。试验结果表明,处理较对照,平方米有效穗增加12穗,每穗粒数增加5粒,千粒重增加0.4g,增产稻谷68kg/667m^2。  相似文献   

13.
王欢 《北方水稻》2014,(3):68-69
应用纽翠绿腐植酸液体肥料及纽翠绿新型硅肥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叶面喷施纽翠绿腐植酸液体肥料及随基肥施入纽翠绿新型硅肥对水稻生育期无影响。其中,纽翠绿新型硅肥与基肥一起施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较常规对照增产量为65.2 kg/667 m2,增产率为9.5%,增加经济效益176.1元/667 m2。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富友”牌双微生物液体肥和有机长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了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基施有机长效肥1500kg/hm^2,秧苗二叶一心期喷施一次液体肥(肥量1kg/hm^2,250倍液),并在返青、分蘖、抽穗期追施尿素,总量为600kg/hm^2,可节省二铵225kg、增产9%左右,增加纯经济效益100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a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用辽宁中科农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太阳鸟牌抗旱拌种剂拌种(药、水、种子重量比1:50:75)可增产4.7%。增加纯经济效益24.1-30.4元/667m2;用其抗旱喷洒剂75g/667m2兑水20kg在水稻插秧后分集期喷雾可增产9.7%,增效45.3-73.9/667m2。说明该抗旱剂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丰泽绿色有机肥、美国亚联微生物农业一号及活性钛肥应用于水稻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可降低株高9-19cm,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增加穗粒数11~13个,增加千粒重0.8-1.0g,结实率提高7.0%-12.%,施用丰泽肥水稻增产4.8%,增加经济效益338.6元/667m^2。  相似文献   

18.
在甘蔗田间采用生态有机肥两种不同施用方法,探讨生态肥的不同施法、常规施化肥和不施肥对甘蔗产量及蔗糖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肥施用方法不同得到的产量效果不同,但都比对照增产极显著。一次性作基肥施用的处理产量较高,比分基肥和追肥两次施用的增产显著;比等价常规施化肥处理产量略高,但差异不明显。同时,生态肥可显著地提高甘蔗蔗糖分,分基肥和追肥两次施的处理蔗糖分最高,与一次性作基肥施、化肥及对照蔗糖分的差异均极显著;生态肥一次性施的蔗糖分次之,与对照蔗糖分的差异也极显著,与化肥处理蔗糖分的差异显著。生态有机肥在甘蔗一次性作基肥施有利于增产,而分成基肥和追肥两次施则有利于增糖。  相似文献   

19.
硫肥在马铃薯上的肥效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硫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效作用。以施2~4kg/亩的硫肥效果较好,与不施硫对照增产233.4~260.1kg/亩,对马铃薯大中薯比率提高3.0%~3.7%,并以施硫量3kg,亩的经济效益最好,净增产值202.59元。  相似文献   

20.
群科浸种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立枯病的发生,刺激幼苗生长,促进秧苗素质提高,使有效分蘖、穗数、粒数增加,实验结果表明:群科各处理性状均比对照有所提高,群科4000倍液浸种与常规对照施保克处理相比增产稻谷462kg/hm^2,增产率达10.7%,增效695元/hm^2,增产增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