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28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 ,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 ,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并结合实践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效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响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响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阐述了北京市"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保水源的思路在指导重要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成效,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密云水库水源安全,水库上游及周边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密云县从2000年开始,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用21项措施,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分析了目前清洁小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青岛市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保育修复区、生态工程治理区、生态农业保护区及人居环境保护区"多重防护区理念,进行措施布局,并按照青岛市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研究。  相似文献   

5.
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水污染问题突出,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面对新的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2003年以来,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路,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科学防治,依靠政策支持,坚持部门联动,创新技术,强化监督,科学监测,保护了水源,促进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提出了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和治理模式出发,根据泽州县长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生态功能等特征,研究构建了生态清洁型流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将长河流域划分为8个小流域,选取典型万里小流域建立"三道防线",以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为原则,按照各防线的治理目标配置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并将此模式推广到整个流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重庆市重要水源地在污水、垃圾、沟渠、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重要水源地)建设理念与思路。研究表明,根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况,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顶到水源区周边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水源保护三道防线进行清洁小流域(重要水源地)治理措施布设,可为重庆市后续生态清洁小流域(重要水源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市密云区总面积2229.45km~2,2000年以来,该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7km~2。密云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注重科技、农民参与、加强管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保障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在调整产业结构、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流域治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北京水务人面对新挑战,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构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完成了从小流域治理向小流域管理的转变。在连续7年大旱,水库来水锐减的情况下,密云水库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官厅水库三家店段全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三道防线建设的实质是在政策保障下,通过“封、移、补,节、治、调,清、育、保”措施和手段,对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综合管理,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水污染,促进节水和保护饮用水源的目的,实现了从小流域治理向小流域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化相国 《中国水土保持》2007,(9):F0002-F0002
<正>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针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突出和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北京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承担起保护首都饮用水源、促进宜居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功能的任务;北京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依靠政策支持,坚持部门联动,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了水源,促进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2000年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2km2,各项水保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408万t,减少流失总磷109t,总氮462t,CODMn1910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300万t。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5个方面,阐述了三道防线的具体布局措施,并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原理及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水源地保护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重庆市水源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饮用水源地"三道防线"功能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治理思路,总结出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构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6项建设内容和15个构建技术。提出了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思路,并提出应加强水源地植物过滤带建设、水土保持效应监测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按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指导思想和治理原则,紧密结合延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统筹水源保护、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按照"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的思路,上、下游统筹协调,"沟、支、干"统一规划,"点、线、面"综合治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24字方针。科学规划,全面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综合配套原则,开展综合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村民节水意识,提高村民素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对水资源短缺,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是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而确保水源安全是保证城乡供水安全的首要问题。经过探索实践,北京市水务部门总结出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水源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北京保护水资源闯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功能的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的差异,明确了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以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自然景观提升等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步分类法。据此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农业型、宜居环境型、休闲旅游型等4个类型,并应用三步分类法对江西省完成的1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了分类,为江西省及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塘溪流域特点,结合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状,将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并针对三大区的不同功能因地制宜地分别配置治理措施,突出每个功能区治理措施配置的特点。从山顶到沟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小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黄塘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密云县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屏障,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自然条件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水土保持已不能满足水源保护的要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密云县今后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分析了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原则和模式,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效果,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谈北京市山区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北京市山区坡面径流小区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山区非点源污染与水土流失关系的分析,说明了水土流失是非点源污染物的载体和水体污染的主要途径,影响非点源污染物流失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一致,污染物流失量随着水土流失量的加大而加大。目前北京市在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已实现了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从源头上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的转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作为治理目标,在小流域内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已在水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紧紧围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全年将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 km2。工程涉及33个乡镇52个村庄。主要措施包括梯田整修330 hm2,栽植经济林350 hm2,发展节水灌溉490 hm2,护坡措施4000 m,修建村庄排水1600 m,改厕300户,配置垃圾处理设施2100处,河库滨带治理2.9万 m2,修建护村坝6500 m,湿地恢复1.4万 m2,沟道清理6.4万 m3;推广面源污染防治技术80 hm2,推广厨余垃圾静态堆肥曝气技术8处。为此,将抓好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社会化服务水平,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突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水源保护中的作用,二是突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作用,三是突出农民参与,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门头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门头沟区自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以来,坚持"生态立区"的战略方针,本着"下山、进村、入户"的原则,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山、水、林、田、路、村、洞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废、污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游科学开发的思路,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生态农业区、休闲旅游区和山水居住区",2002年以来连续建成了韭园、法城、岭角、炭厂、青龙涧、潭柘寺和闸西共7条清洁小流域,大大改变了山区小流域脏、乱、差的环境状况,为门头沟区从以"黑、白、黄"开采资源型产业为主的老矿区向"清、绿、蓝"生态涵养型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生态新区顺利转型找到了新路子,为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山区新农村提供了基础保障。客观分析了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