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粳稻台中65及其F1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和它们的F1作研究材料,对这些遗传背景基本相同但具有不同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材料进行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花药开裂性的研究.结果为:亲本与杂种在离体条件下的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无显著差异,杂种F1花粉部分败育并未导致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下降,表明F1花粉不育基因与花粉愈伤组织诱导能力性状无直接联系;但亲本与杂种间的花药裂药性却存在显著差异,并随着花粉败育率的提高花药开裂率下降,表明F1花粉不育基因与花药开裂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2.
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S-e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74个多态性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的F2分离群体进行偏态分离分析. 结果表明,9个SSR标记的分离显著或极显著地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比例(1∶2∶1).其中,7个SSR标记基因型偏向于籼型,2个标记偏向杂合型,没有发现偏向粳型的标记. 通过对第6和第12染色体上4个SSR标记基因型与F2植株花粉育性的初步分析,表明位于第12染色体上SSR标记RM19~RM453区域附近存在1个F1花粉不育基因,定名为S-e.这一结果为分子定位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品系D2—1—2与5个品种杂交的F1代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100mg/L的抗生素G418对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胁迫继代培养,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的花粉植株中携带溶菌酶转基因的个体比例平均为77.3%,未经抗生素胁迫培养的愈伤组织分化的植株携带转基因的个体比例为47.71%,携带转基因个体比例明显提高,结果表明与转基因紧密连锁的NPT—Ⅱ选择基因在花药培养育种中可再度利用来提高后代群体中携带转基因个体的比例,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将无花粉型温敏核不育系籼S与不同父本杂交,在籼S不育期内调查F2和BC1F2育性分离.结果表明:8个组合F2及BC1F2群体不育株数∶可育株数均符合1∶3,符合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无花粉败育方式可以稳定遗传,但遗传背景会对出现无花粉败育的时间产生影响;各组合F2不育株的不育期长短及可育期育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组合不同单株间也存在差异;13个组合的不育株不育期长短与可育期育性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籼S/金华占、籼S/籼黄占、籼S/新小占、籼S/野绿占、籼S/密粒早占等5个组合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5.
水稻粳型亲籼系的创建及其在超级稻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杂种的不育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20年来,本实验室一直从事水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共鉴定出6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或称特异亲和基因座位,其中的5个基因座,S-a、S-b、S-c、S-d和S-e已完成分子定位,这些基因座的基因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培育"粳型亲籼系"来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设想,利用特异亲和基因人为创建了"粳型亲籼系"的水稻新种质,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分子育种的技术体系。利用粳型亲籼系克服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总结了目前已定位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广亲和基因、雌配子败育座位、雄配子体败育座位及花粉不育座位等,并提出了把"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结合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水稻籼粳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基础,用转化红色荧光蛋白(RFP)的7个粳稻株系与籼稻杂交,以整合在不同基因组位点的RFP为可视遗传标记,对F1花粉及F2植株进行遗传分析。根据‘7F5’转基因系的研究结果,在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杂交的遗传背景中,水稻基因组chr02:33465170位置附近存在一个花粉偏分离位点。‘9A2’转基因系组配的籼粳杂种产生1∶1(RFP+∶RFP-)比例的花粉,并且其F2植株群体发生偏分离,说明相应RFP位点(chr04:29587748)附近有一个控制F2植株偏分离的连锁位点,该位点的遗传机制与F1的花粉比例无关。RFP标记提高了籼粳杂种花粉及后代植株的研究效率,为探索偏分离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标记初步构建S2×朝鲜洋梨遗传连锁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2、朝鲜洋梨及其F1杂种为试材,应用RAPD标记初步构建了S2×朝鲜洋梨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RAPD标记在S2×朝鲜洋梨杂种F1分离方式可分为3类,符合孟德尔分离的标记51个,占38.1%;偏孟德尔分离的标记13个,占9.7%;异常分离的标记3个,占2.2%.在符合1∶1或3∶1分离以及偏离孟德尔分离的64条标记中,平均每个引物产生2.2个作图标记,可用于构建两亲本和F1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32个孟德尔分离标记和7个偏分离标记构建S2×朝鲜洋梨遗传连锁图谱,共有15个连锁群,全长394.1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11 cM.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6,(5):579-582
利用三系法生产大豆杂交种能够有效提高大豆产量。为挖掘大豆三系育性恢复基因,利用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XCMS1A与恢复系AHH-8构建F2育性分离群体,开展不育系育性遗传分析及育性恢复基因初定位研究。结果表明,F1群体花粉镜检为半不育,成熟期植株结实正常;F2群体花粉镜检可育株与半不育株的分离比为1∶1,成熟期植株结实正常无不育株,从而推测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利用SSR标记对F2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位于D1a连锁群上的2个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Satt184和Satt267,遗传距离分别为17.3,10.2 c M。因此,将恢复基因定位于D1a连锁群上,可为下一步精确定位恢复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台中65及其等基因F1不育系为遗传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4个籼型品种10个粳型品种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的F1花粉不育基因型和分化度,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基因在座上,籼型品种和粳型品种分别带有高频率,高分化度的S和S基因。试验结果支持了单基因座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对杂种不育性的解释,并为栽培稻籼粳亚种的分类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甜柿花粉的萌发特性及适宜的贮藏方法,以"禅寺丸"花粉为试料,研究了不同蔗糖浓度,不同硼酸浓度,不同酸碱度,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贮藏条件对"禅寺丸"花粉发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禅寺丸"花粉最适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附加10%蔗糖,50 mg/L硼酸,pH为6,该培养条件下花粉萌发率达到最大值69.53%;适宜的花粉贮藏条件依次为:-20℃冷冻干燥,-20℃冷冻,4℃冷藏干燥,4℃冷藏,常温干燥和室温保存.此研究可为甜柿生产上的花粉贮藏和人工授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花粉染色、花粉萌发方法对6个马铃薯品种(系)花粉的育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染色剂间、染色剂与品种互作间差异不显著,而马铃薯品种(系)间花粉育性差异极显著,其中以四倍体栽培品种甘农薯3号花粉育性最强,体细胞杂种C-1-4、C-1-12和四倍体栽培品种甘农薯1号次之,体细胞杂种P-1-12和P-2-118育性最差.研究还表明,马铃薯花粉培养以液体萌发培养基(8%蔗糖 1.5 mg/L硼酸 100 mg/kg氯化钙溶液)效果最佳,其培养条件为在28~30 ℃黑暗条件下培养5 h.通过比较,马铃薯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以发芽法较染色法结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选取海州常山( Clerodne drum trichotomum Thumb.)花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海州常山花粉活力测定的方法、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其最佳培养条件;探究了花期及花粉采集时间对海州常山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染色法及无机酸培养法不适宜于海州常山花粉活力的测定,最佳花粉活力测定法为液体萌发法;海州常山花粉萌发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50 g· L-1蔗糖+200 mg· L-1硼酸+150 mg·L -1氯化钙;其中硼酸及氯化钙pH值为5.5条件下花粉萌发效果更佳;花粉最适宜培养条件为干燥9,h 于25℃光照条件下液体培养8 h;花粉活力最强时间为花后1~2 d的08: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金太阳杏花粉量及花粉活力的测定方法。[方法]采摘金太阳杏各单株已达气球期、饱满、正常、未开裂的花蕾,收集花粉,通过染色法、离体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对花粉萌发花粉管的影响,并测定每枚花药花粉量。[结果]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花粉活力为11.50%。对于离体萌发法,当培养温度为25℃、培养基p H为6.5、蔗糖浓度为10%、硼酸浓度为25μg/m L时花粉萌发花粉管效果最好,此时花粉活力为27.00%。金太阳杏花粉量测定用单枚花药花粉量来衡量,测得单枚花药花粉量平均为1 303。[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物花粉的自身特性不同,导致不同的染色方法只适合某些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测定。以能够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自然开花结实的甘薯品种河北351及其不同的自交后代材料为试材,利用目前常用的4种花粉染色法(I-KI染色法、TTC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和蓝墨水染色法)分别测定甘薯花粉的生活力,以筛选出适宜的甘薯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河北351自交各世代群体中自然开花株系的花粉生活力进行检测,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适宜甘薯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为TTC染色法,且方法可行、结果可靠。该方法测定甘薯花粉生活力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成本低、适合大批量检测等优点,可为开展甘薯亲和性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Gawl)花粉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花色一串红花粉的生活力和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率,为一串红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获取4种花色一串红花粉,采用TTC法和培养基法研究其生活力和萌发率。[结果]在TTC浓度为0.5%时活力测定效果最好,其中紫色和红白相间一串红达到94%。适宜一串红花粉萌发的培养条件为蔗糖浓度为10%,硼酸浓度为1.5%的液体培养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达到83%(紫色一串红)。在常温贮藏条件下,6 h左右开始萌发,12 h的时候萌发率达到最高(紫色一串红为86%),48 h以后花粉几乎丧失了萌发力。[结论]花粉的生活力和萌发规律在一串红可育性上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婉莎  杨红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20-4123
在花粉发育中,花药绒毡层具有重要功能.绒毡层发育中的任何异常都将导致花粉败育.近年来,在对花粉发育的研究中,鉴定并克隆了一些与绒毡层发育相关的基因.对花药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应用等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仁率山楂品种花粉量及花粉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种仁率分别为10.70%、18.50%、29.00%、41.70%、77.00%、80.00%、86.00%和86.20%的山楂品种聂家峪2号、甜水、西丰红、徐州大货、大金星、益都红口、秋金星和山东红面楂,其花粉量分别为每花药44133.2、52933.2、46923.5、41563.2、52364.0、57693.2、39200.0、62400.0粒;除甜水和大金星之间的花粉量差异不显著外,品种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山东红面楂的花粉量最多。在采用5%琼脂+100μg/g硼酸+10 g/L蔗糖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4 h后观测的花粉萌发率分别为87.50%、81.50%、51.40%、68.50%、70.20%、62.30%、85.10%和56.20%;品种间差异明显,其中聂家峪2号的花粉萌发率最高。8个山楂品种的种仁率与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本试验还观测了不同培养时间和4种培养基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证明观察花粉活力时间以培养4 h后的观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周群  徐夙侠  王振 《农学学报》2020,10(5):48-57
采用扫描电镜对三角梅42个品种的花粉形态作观察,参考已发表的三角梅花粉育性的数据,探究花粉形态和花粉育性的联系。采集42个三角梅品种的花粉,人工干燥后进行电镜形态观察,采集3000倍下的近极面观、远极面观、赤道面观、侧面观以及10000倍下的外壁网脊等图片,确定三角梅不同品种花粉的整体外观形态。测定花粉的大小、萌发沟数量,对比不同品种和不同花粉部位的芽突数量。三角梅花粉呈现单侧凹陷、单侧突出的凸饼状结构,三角梅不同品种的花粉粒直径在21.64~31.14 μm之间。少数品种的萌发沟有3个,萌发沟少于3个的品种主要集中于花粉育性低的品种中。花粉表面网脊状褶皱,褶皱上芽突数量不等,不同品种有所差别。芽突数量与植株花粉育性关系密切,花粉育性高的品种花粉表面芽突数量多于花粉育性低的品种。花粉粒表面芽突数量减少,降低三角梅花粉的附着能力,这有可能是导致该品种花粉育性极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方法测定小叶野决明花粉生活力,确定小叶野决明花粉离体萌发的最适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并在常温(25℃)、4℃和0℃条件下对小叶野决明花粉进行了低温贮藏研究。结果表明,离体萌发法可以有效测定花粉生活力;花粉在10%蔗糖+1%硼酸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25℃培养3 h为花粉的最佳萌发条件,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花粉萌发力降低;贮藏天数增加,小叶野决明花粉生活力下降;贮藏温度越低,花粉生活力下降越缓慢;0℃下贮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