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打破物种生殖隔离障碍,实现基因在物种间的转移和遗传重组,创造出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远缘杂交物种。对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来说,PEG-高Ca~(2+)-高pH融合法可使原生质体达到理想的融合效果,对植物培养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了PEG-高Ca~(2+)-高pH融合法,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改良转基因植物性状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海秋  武宝山  金湘  毛培宏 《种子》2006,25(9):78-79
植物转基因育种具有其它各种育种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目的基因以外的性状仍需改良.离子注入是一种新兴的诱变育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物种的遗传改良,对转基因植物进行离子注入,将是改良转基因植物性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经培养获得具有双亲全部或部分遗传物质后代的方法。应用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扩大杂交亲本范围,实现基因在物种间的转移和遗传重组,培育新品种和创造新物种。主要就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大豆作为当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遗传修饰"农作物,是转基因作物成功应用的典范。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地和最大消费国,近年来大豆生产停滞不前,主要依靠进口转基因大豆填补不足。本文在总结当前大豆转基因育种主要目标性状优异基因发掘概况基础上,重点归纳美洲大豆主产国在大豆抗除草剂、油脂组分改变、抗病虫性等方面优异商业化育种、推广应用及监管等方面的现状,并对今后转基因大豆商业化育种研发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发展中国转基因大豆商业化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转移等现象从未停止过,但通过自然力量发生的机率很小,所需时间是漫长的.而最近发展起来的转基因技术则能迅速突破靠自然力量和常规育种技术难以逾越的界限,在较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类型、新品种.这种技术前景诱人,现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不断推广,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潜在的侵袭力,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等。这些议题具有跨学科性和高度的复杂性,要正确评价它们,就必须设定一个合适的标准作为参照。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最合适的参照,这些新品种被广为认可,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实例当中。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与通过传统育种方式所得到的新品种对环境的影响非常相似。通过比较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恰当评价,会使植物转基因技术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1国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进入21世纪,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国外水稻超新育  相似文献   

8.
大豆育种方法影响品种选育的成败与效果,分析已育成品种的育种方法,既可以总结过去又可以指导未来,在大豆品种改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已育成合丰(合交、合农、佳豆)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19个,其中有性杂交育成品种97个,系统选择育成品种6个,无性嫁接育成品种2个,有性杂交与辐射育种结合育成品种7个,有性杂交与航天育种结合育成品种4个,杂优利用育成杂交大豆品种3个,说明常规育种仍是最有效的育种方法。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目前,我国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尚未在育种上广泛应用,推进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从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至今,在农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效益。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可利用的目的基因、可改良的性状逐渐增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使作物改良简单化、精准化。转基因作物种类增多、数量增加、种植面积增加,转基因产品的流通速率明显提高。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数据分析得到国际及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针对转基因大豆的技术应用和研发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讨论,总结出现阶段我国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中国转基因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育种工作者都希望培育出性状优良的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试图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或经体外修饰后的内源基因导入植物,改良植物的性状,并获得成功。近年来,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改良作物抗性中的广泛应用,为培育抗性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开辟了玉米抗性育种的新时代。转基因技术将玉米基因库中不具有的抗性基因导入玉米,实现了传统育种方法无法实现的基因重组,大大提高了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1.
植物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以及品质改良、改善发育状况、提高光合作用和固氮效率等方面论述了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和进展,阐述了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种的方法和优点。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获得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烟草,并开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取了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了植物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广阔前景,有望培育出高产优质、集高光效、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抗逆等特性于一体的作物新品种。解决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效益衰退的三大难题,为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巴西大豆、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进程,结果表明:2012年转基因品种的普及率预计达到88.1%,转基因玉米的普及率达到75%,转基因棉花达到50%。大豆、玉米已经基本实现了品种的转基因化。无论是抗虫的,还是抗除草剂的,或者是既抗虫又抗除草剂(双抗)的转基因品种,都大受农民的欢迎。这揭示转基因技术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转单一性状基因的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转2个性状基因的种植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这表明转基因技术已由转单一性状基因向转2个性状基因转变,暗示未来必然是向转多个性状基因转变。分析还表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同程度促进了巴西作物生产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基因或经修饰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而产生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来的农作物称为转基因作物。近年来,转基因农作物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潜在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解决未来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14.
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生长周期长,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所需时间长、见效慢,同时还存在基因源缺乏和杂交不亲和等制约因素。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为林木遗传改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依靠现代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极大地缩短林木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对营造优质人工林,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如体胚转基因系统和超声波辅助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以及很多有用目的基因的克隆促使林木基因工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应用于林木基因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林木木质素改良、缩短林木育种周期和促进开花、林木生长性状改良和植物修复(林木抗环境污染)等基因工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改善水稻品种质量的主要方法有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其中,转基因水稻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转入到目标水稻的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表达,获得具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近年来,国内外在采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育种,提升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方面具有较多的研究进展。在阐述转基因技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在优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究转基因技术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及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学者创立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以来,在多种农作物分子育种中得到应用。广泛的研究表明,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与其他转基因方法相比,具有能直接得到转化种子,转化频率高,操作简便经济,大量快捷,性状稳定快和导入材料多样性等优点。同时重点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分子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采用该方法将多种植物外源DNA导入水稻,获得了包括植株形态,产量性状,抗病虫性,稻米品质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水稻分子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常规育种技术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已在全球范围内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自1996年首次商业种植转基因大豆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连续10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约为4.75亿hm2。2005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方法,通过杂交育种和航天搭载处理聚合累加优良性状与基因,特别是早熟与高产基因,经过多代选择与培育,选育出早熟大豆新品种合农89。通过品种比较试验、黑龙江省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38.26%;脂肪含量20.98%;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为中抗灰斑病。该品种子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17.7g左右;植株具备每节荚数、三四粒荚与每荚粒数多的特性。在适宜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5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050℃左右。该品种的育成是通过生物技术、航天搭载与常规育种的多元结合,在拓宽大豆育种途径的同时,也为常规育种向作物分子育种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育种家利用生物技术途径解决玉米常规育种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可能。转基因技术可使玉米基因组本来不存在的外源基因导入进去,培育成具有“外来性状”的转基因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将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快速地聚合在一起,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性聚合的超级玉米品种。而目前玉米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如何有效地结合,是国内外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就当前玉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和生物技术的优势做了讨论,并提出有效相结合的建议,以期今后能更快地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多抗性聚合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基因品种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国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已初步建立起水稻、棉花、油幕、玉米、大豆、花生、杨树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等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中国转基因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作物首推棉花.目前,转基因育种的主要手段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主要有电激法、PEG法和显微注射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还有基因枪法、激光微束穿刺法、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和花粉介导法等.随着转基因安全性评估的逐步完善,转基因育种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