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动物保健》2014,(4):85-86
对于当前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困境,专家提出了如下五大对策: 对策一:做好种猪规划。猪价低迷是改良种猪群的最好时机,不好的种猪应趁此机会赶快淘汰,如果您的财力允许,您可以趁此机会去旧换新,买下又便宜又好的种公猪、种母猪,优化猪群结构。对于生产性能不佳的母猪和公猪抓紧淘汰,保证能繁母猪群质量,  相似文献   

2.
1关键技术1优良品种,最优的杂交组合;2采用高品质饲料,配方科学;3母猪高床产仔,仔猪高床网上培育;4乳猪早期隔离断奶,母猪及时配种;5猪群计划周转全进合出,流水式生产工艺;6合理饲养管理,严格卫生防疫。2生产工艺流程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肥育舍:妊娠母猪→产仔哺乳母猪饲  相似文献   

3.
淘汰猪场中不良母猪是持续性的工作,但只有在适当时机淘汰母猪方能提高猪群繁殖力而获利。 淘汰母猪的要件:淘汰不健康、脚受伤和长期跛脚的母猪;二产次以上且产仔头数过低的母猪;长期不发情的母猪;超过十产次  相似文献   

4.
《山东饲料》2005,(1):26-26
淘汰猪场中不良母猪是持续性的工作,只有在适当时机淘汰母猪方能因猪群繁殖力的提高而获利。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况下,进行自然淘汰。母猪群年龄和胎次结构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发挥猪群的最大生产性能。在一个组成较好的母猪群中,通常2胎以下的母猪所占比例为30%,2~6胎的母猪所占比例为45%~55%,6胎以上母猪所占的比例小于20%,8胎以上的母猪比例小于5%。生产中母猪的自然淘汰是保持猪群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改良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淘汰包括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到了一定的使用年限,一般  相似文献   

6.
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提高,养猪户为了追求猪群生产的高效率,对猪群质 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进行满负荷的生产运转,使得基础 猪群母猪的淘汰率有所增加,而且自然淘汰的比率相对减小,异常淘汰的比率相对增加.对 于养猪场来说,淘汰不良母猪是持续性的工作,只有良好的种母猪群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益.但在生产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母猪都是优秀合格的,因此就需要选留生产水平高的、 产下仔猪壮的优秀母猪,淘汰生产性能差的低劣母猪.造成母猪生产性能低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8.
张静立 《中国猪业》2008,3(5):33-34
1 自然淘汰 生产中母猪的自然淘汰是保持猪群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改良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淘汰亦包括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  相似文献   

9.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10.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 ,生产者为了实现母猪群生产的高效率 ,对猪群质量 (品种、生产性能、健康状况 )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提高管理手段 ,使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 ,进行着满负荷生产 ,由此而使得猪群异常淘汰的比例相对增加。在这些淘汰猪群中 ,由于繁殖问题而被淘汰的个体占相当比例。过高的母猪淘汰率将给正常生产带来压力 ,增加后备猪的生产成本 ,同时对整个猪群生产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生产者应根据猪群的生产和健康情况 ,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尽可能减少母猪因繁殖问题而产生的淘汰。集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太仓市种猪场获得"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的资助,将原有10m×40m二幢母猪保胎舍改建为智能化母猪群养猪舍。每幢分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放置1台自动饲喂站,可群养母猪40~50头,并配有2条自动料线,由智能化系统自动给予各阶段母猪前期、后期饲料,并根据母猪的膘情给与相应份额的饲料,以此保证怀孕母猪的精确饲  相似文献   

12.
母猪对一个繁育猪场的重要性可以说不言而喻,而分娩舍的母猪就像一个家庭的孕产妇,那更是重中之重。要养好分娩舍产前产后的母猪群,首先要弄明白母猪临产、产后初期阶段的生理特点和该阶段猪群的疫病情况等,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和防疫、药物保健程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安排各项生产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分娩舍的各项生产指标,提高猪场效益。  相似文献   

13.
导致母猪非常规淘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中母猪的自然淘汰是保持猪群良好生产性能和遗传改良计划必不可少的部分,自然淘汰亦包括衰老淘汰和计划淘汰。生产中很多原因引起母猪异常淘汰,主要包括:繁殖机能障碍、遗传缺陷、产科病、营养性疾病、肢蹄病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肢蹄问题一直是影响猪群特别是母猪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实际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很多猪场管理人员对猪群的肢蹄健康状况了解并不是很多,没有认识到肢蹄病所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利用疫苗和药物,不需要将猪群全部淘汰将猪肺炎支原体从肥育猪群中根除。对3 243头来自猪肺炎支原体阴性猪群的保育猪在被转入猪肺炎支原体阳性肥育猪群前一次性注射灭活疫苗。在第1群已免疫的猪肺炎支原体阴性猪群被转入猪肺炎支原体阳性猪群时,对阳性猪群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所有猪群按猪舍采用全进全出方法进行管理,猪舍内通风和清粪采用单独的处理系统。之后猪场只从猪肺炎支原体阴性母猪群所生产且没做疫苗免疫的仔猪群引猪。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5年半无猪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结论:这项无需使用全部淘汰方法建立无猪肺炎支原体猪群的根除计划已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正>较高的猪群繁殖力水平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而后备母猪的生产性能对整个基础猪群生产潜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猪群疾病的控制和净化也要从后备猪开始,只有控制好源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传入基础母猪群。因此,采取综合措施来提高后备母猪整体生产性能显得尤为重要。1后备母猪留作种用的选种方法按照规模化猪场的要求,每年要淘汰30%~40%的母猪。后备母猪的选择每年都要进行,选留  相似文献   

17.
1巡访兽医在固定的日期和时间巡访猪场。在洗澡和更衣后,场长和兽医进行以下工作:检查记录,与标准值对比,检查是否有错误的地方,尽量找出改进、提高的方法,检查上次提出建议的执行结果。做完上述工作后,开始进舍。检查的路线为:产房→育仔舍→妊娠母猪舍→配种舍。1.1产房兽医首先检查一下母猪群,然后逐头观察(母猪体重不应减少太多)。接着观察仔猪:仔猪日龄,是否有下痢,肤色怎样,是否有病,有没有死猪(如有必要,兽医会取样),有无其它问题,如腿劈叉等。如猪有呼吸问题,兽医会检查一下通风系统。如已用过药,他会检…  相似文献   

18.
虽然关于屠宰场内淘汰母猪的病损已有若干报道,但注意猪场中母猪死亡原因的作者却为数不多。鉴于造成的经济损失,对52群育成一肥育猪群中,死于猪场的母猪进行了系统的尸检。本文介绍该项调查研究的主要结果。这些猪群每群有母猪50~200头,总数达3600头。在为期一年内,死亡母猪约132头,即年平均死亡率为3.7%。换言之,在一个有100头母猪的猪场中,每年将近4头母猪死亡。不过,不同的猪  相似文献   

19.
母猪群的数量影响猪群生产率,而母猪群的质量即胎次结构同样显著影响猪群的生产率(表1)。 要使胎次结构达到最佳,需要使主动和非主动淘汰最佳化。在大多数猪场,淘汰母猪的主要原因分为几类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胎次管理     
正在当前的饲养条件下,尤其是对于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生产体系而言,母猪死亡不再成为影响猪群结构的主要因素,而繁殖母猪群的胎次结构则会直接影响淘汰母猪的决策。1引言繁殖母猪群的胎次结构与农场的运营成本以及猪群的生产表现息息相关,猪群的胎次结构主要受淘汰选择、后备母猪引入以及母猪死亡率影响。在当前的饲养条件下,尤其是对于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