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试验探寻适合吉林西部地区的苜蓿种植技术方案。试验于2013年至2016年对15个不同苜蓿品种进行评价,筛选得到公农5号;并于2017年至2020年进行施肥配比和密度调控试验,对产量进行评价。施肥配比试验采用“3414”方案设计,密度调控试验设置3个区组,每个区组包括2个试验因素,即播种行距和播种量。播种行距分别为15、30、45 cm以及撒播;播种量为:7.5、12.5、17.5和22.5 kg/hm2。结果显示,公农5号在种植第2年、第3年、第4年连续获得高产,3年平均干草产量达21 849.27 kg/hm2,产量高且稳定。建植初期公农5号对氮肥需求量较大,随着年限的增加需求量减少,对磷肥和钾肥的需求量随年份增加;综合4年产量,处理7(N2P3K2)表现最佳。公农5号种植前3年在行距15 cm和播种量12.5 kg/hm2条件下获得高产。研究表明,选择公农5号苜蓿品种,行距15 cm,播种量12.5 kg/hm2,施氮肥100 k...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粮草轮作中苜蓿产草量及其养分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一年生最低,为8 763 kg/hm2,3年生产草量达到最高,为12 020 kg/hm2,4年生产草量为9 665 kg/hm2,开始出现下降。1年生苜蓿对氮、磷、 钾的吸收量最低,分别为218 kg/hm2,11 kg/hm2,105 kg/hm2,3年生苜蓿对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3 kg/hm2和185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磷量高109.1%、吸钾量高76.2%;而4年生苜蓿对氮的吸收量最高,为351 kg/hm2,比1年生苜蓿吸氮高6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质由15.60 g/kg增至18.26 g/kg,全氮由1.20 g/kg增至1.50 g/kg,碱解氮由64.74 mg/kg增至88.02 mg/kg;土壤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全磷由0.86 g/kg降至0.76 g/kg,速效磷由14.00 mg/kg降至9.27 mg/kg,速效钾由70.51 mg/kg降至54.35 mg/kg。建议在生产中施适量钾肥满足苜蓿高品质、高产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和沙培试验,采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方式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固氮效能、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kg/hm2低施氮量下,接种根瘤菌能增加苜蓿的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苜蓿固氮率、固氮量均达到了最高,分别为(77.8±0.508)%和(452.51±2.568) kg/hm2。接种根瘤菌有效促进了苜蓿的生长,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有效分枝数、荚果数及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幅平均达(59.7±0.118)%,显著高于不接种、不施氮和其他施氮处理。而施氮量超过50 kg/hm2,则会抑制根瘤菌结瘤,引起苜蓿固氮率、固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的效应明显减弱,造成生物量和荚果数减少,种子增产幅度降低。比较秋播拌种和春季返青追施2种不同的根瘤菌接种方式,以秋播拌种根瘤菌结合施氮量50 kg/hm2时的增产最为显著。秋播拌种根瘤菌的生物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原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应用3S技术一体化与固定样地、路线调查相结合,对肃南县天然草原资源进行了调查,确定了肃南县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并对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肃南县有天然草原1778729hm2,划分为9个类,18个亚类,24个组,29个型。2)肃南县没有一、二、三、四级草原;五级草原为高寒灌丛草甸1类,草原总面积424614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3.87%,每hm2鲜草产量达到3685kg;六级草原为高寒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甸草原、高寒草原5类,草原总面积883145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49.65%,每hm2鲜草产量分别达到2577,2565,2508,1880和1820kg;七级草原为温性荒漠、温性荒漠化草原和低平地草甸3类,草原总面积470966hm2,只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6.47%,每hm2鲜草产量分别达到900,1167和1137kg;3)肃南县天然草原年总产鲜草426054.43万kg,折合干草146061.63万kg;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为106.41万个羊单位,目前全县各类牲畜折合羊单位102万个,基本处于饱和;4)祁连山地具有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通过对采集的986份749种植物标本的鉴定分析,菊科植物占16%,禾本科植物占14%,豆科植物占8%,莎草科植物占6%,毛莨科占6%,蔷薇科占5%,十字花科占3%,藜科植物占3%,百合科占3%,其他植物占36%;祁连山地有野生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爬行纲2目3科5种,两栖纲1目2科2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  相似文献   

6.
以胡麻“坝选3号”为材料,设置不施钾(K0)、低钾(K1,18.75 kg K2O/hm2)、中钾(K2,37.5 kg K2O/hm2)和高钾(K3,56.25 kg K2O/hm2)4个施钾(K2O)水平,于2011-2012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胡麻钾素营养转运分配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根、茎、叶和籽粒等器官的钾素累积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占全生育期累积量的41.28%~64.09%;与不施钾相比,施钾条件下胡麻根、茎和叶钾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35.60%,29.06%和43.75%。根、茎和叶中均有钾素转运到籽粒,转运率分别为17.78%~24.85%,14.82%~23.00%和39.40%~46.20%,对籽粒钾素的贡献率分别为6.71%~14.12%,11.24%~23.97%和17.26%~50.83%。较不施钾处理,低、中和高钾水平下籽粒产量分别增产14.90%~24.12%,29.93%~30.11%和15.65%~23.13%,且中钾处理下增产幅度最大。综合胡麻钾素积累、转运与分配规律以及籽粒产量,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要实现胡麻高产高效以施钾量3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甜高粱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m2;海拔1 990 m鲜重产量96 156~139 496 kg/hm2;海拔2 100 m鲜重产量70 124~109 596 kg/hm2,早熟品种籽粒能成熟;海拔2 300 m鲜重产量71 528~102 690 kg/hm2,晚熟品种不能抽穗;海拔2 500 m鲜重产量41 340~61 034 kg/hm2,早熟品种能进入抽穗期。茎秆糖锤度海拔2 300 m以下地区除晚熟品种较低外,可达15%以上,海拔2 500 m茎秆糖锤度只有6.52%~9.28%。九甜杂三品种综合表现突出,鲜重产量61 033.5~125 439.0 kg/hm2,糖锤度9.28%~19.61%。海拔1 850 m籽粒产量7 461 kg/hm2,是推广种植的首选品种;吉甜5号、超级放牧者综合表现良好,可为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百喜草产草量、叶片含氮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施氮量与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ügge)产量、叶片含氮量和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kg/hm2百喜草增产最高,增产342.16%,施氮量90kg/hm2处理的每千克氮增产量最高(79.9kg);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含氮量上升迅速,当施氮高于360kg/hm2,叶片含氮量趋于平缓,出现饱和现象;施氮450kg/hm2,叶片含水量最高(69.5%);百喜草产草量、叶片含氮量和叶片含水量与施氮量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宁南山区苜蓿生产现状与产草量提高途径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成红  杜峰  赵克学  穆兴民 《草地学报》2002,10(3):231-236
1996-2000年5a在8个试区的测试结果表明,宁南山区苜蓿鲜、干草产量分别为21740和6905kg/hm2,属低产区。灌水能提高苜蓿产草量,并减缓衰退过程。施肥能显著提高苜蓿产草量,纯N施肥量应在300kg/hm2。适宜播种量为7.5~15kg/hm2,田间密度宜在20~40株/m2。为提高越冬率,苜蓿播种期不能早于4月下旬,也不能晚于8月中旬。选用DEI、美国杂交和SD等高产优良苜蓿品种是提高宁南山区苜蓿产草量的重要技措。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草地产量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基于110个样地、99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草地产草量进行了监测估算,结果表明,1)2005-2007年河北省鲜草年均产量为62 254 697.81 t,平均单产为13 134.57 kg/hm2;干草年均产量为19 438 911.94 t,平均单产为4 101.24 kg/hm2。2)2005-2007年各类草地干草平均单产: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沼泽草地(3 376.13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草地、暖性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干草产量分别占全省草地产量的56.04%,20.85%和18.13%,是河北省草地产量主体。3)2005-2007河北各地市草地干草单产:沧州7 134.40 kg/hm2>保定6 981.15 kg/hm2>承德4 850.26 kg/hm2>石家庄4 677.78 kg/hm2>邯郸2 802.83 kg/hm2>张家口2 519.58 kg/hm2>邢台2 436.47 kg/hm2>秦皇岛2 227.55 kg/hm2>唐山1 984.14 kg/hm2。承德、张家口、保定3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草地干草产量的84.44%,其他6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干草产量的15.56%。4)2005-2007年河北省草地干草年均单产与1979-1984年草地年均干草单产相比,干草单产下降36.49%,明显减产,草地干草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46%。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沼泽草地、低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等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属于严重减产,暖性灌丛草、暖性草丛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为明显减产。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91.96%,其中,严重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1.92%,另有8.04%的草地产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原牧草生长缓慢,生态环境脆弱。试验就不同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的放牧活动在随后的3年中牧草的产量基本保持一致,其差异性不显著(P>0.05),也就是说低强度放牧活动不但对草原牧草构不成危害,而且还有益处。禁牧及高强度放牧活动,在随后3年的牧草产量逐年下降,差异显著(P<0.05),即它们对草原牧草的危害较大。禁牧及不同放牧试验区在全部禁牧之后的3年平均产量的分布曲线呈现倒“V”字形,禁牧及放牧强度过大对草原有破坏作用呈现“双向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重点比较了干旱和湿润生境下,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的草产量、种子产量、种子大小和种子硬实率等生产性能的指标和特性。在广泛分布地区选择5个测定地点,包括甘肃临泽、民勤,宁夏盐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和额济纳旗。结果表明,生长环境对苦豆子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干旱生境的每分枝干草产量均小于湿润生境的,分别为4.9和7.2g,干旱生境与湿润生境单位面积的干草产量分别为1 330.7和1 546.1kg·hm~(-2);各地点单位面积与每分枝的种子产量、收获指数、硬实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干旱生境高于湿润生境,其中,干旱生境的平均实际种子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湿润生境的(P0.05),分别为335.0kg·hm~(-2)、1.2g·分枝-1和17.0%,是湿润生境的2.2、1.7和2.1倍;干旱生境的平均硬实率为91.0%,高于湿润生境5.7个百分点;干旱生境种子平均千粒重为19.5g,是湿润生境的1.3倍。两种生境的生殖枝密度和每荚果种子数均与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依据本研究数据估测,我国苦豆子的干草总产量和种子产量分别为239.5万~278.3万t和27.8万~60.3万t。  相似文献   

13.
普那菊苣引种适应性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玉  卞志高 《四川草原》2004,(12):7-8,11
通过对引进的普那菊苣进行3年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普那菊苣在四川大部分地区表现良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再生能力,生长利用期长,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刈割7~8次,产草量高,年鲜草产量180~225 t/hm~2;牧草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干物质粗蛋白含量达15%~32%,利用率高,寿命长,适宜在四川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  相似文献   

14.
垂穗披碱草利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陆光平  聂斌 《草业科学》2002,19(9):13-15
对野生于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的重穗披碱草进行了栽培及连续3年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在当地年均生长天数为128d,越冬率为91%,1、2、3、龄草地的干草产量分别为3170、2453、2560kg/hm^2,平均2707kg/hm^2,叶片重量可达地上总重量的69%。试验表明,垂穗披碱草是适合当地的优势牧草。  相似文献   

15.
贵州优良禾本科牧草苇状羊茅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本田  罗天琼 《四川草原》1997,(2):23-27,45
苇状羊茅为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高产优质野生牧草。经过5年的引种驯化和栽培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苇状羊茅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势好,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耐刈牧,年可刈割5~6次,且四季青绿;适口性较好,营养价值高,粗蛋白质含量为7.55%~21.69%,粗脂肪含量为3.19%~5.42%;生产性能好,年鲜草产量为73.3~104.8t/ha。适于在贵州大部分地区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是贵州建立刈牧兼用型优质人工草地的理想禾本科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6.
影响高寒草甸产草量丰歉气象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研究影响高寒草甸产草量气象因子的单相关程度,找出综合评判产草量丰产与歉收的5个指标因子,通过5个因子的综合处理,建立牧草丰歉气象指标模式。结果表明,拟合结果较好,拟合率达75%。所建立的评判模式能定性地反映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地区牧草丰产与歉收的年景划分。  相似文献   

17.
刈割对混播草地种群生长与产量关系及种间竞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不同刈割次数和时间下,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产量与叶片生长、分蘖数间的关系,白三叶产量与匍匐茎生长、分枝数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种间竞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黑麦草产量随分蘖数(年刈割8次和4次例外)或叶片生长长度增加呈弱显著或显著增加趋势,白三叶年产量与匍匐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高频刈割利于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发挥,低频刈割和对照增强种间个体的竞争;两者生长点数、种群产量关系由高频刈割的显著正相关向低频刈割和对照的显著负相关转化。可见,随刈割频率的降低和刈割日期的推后,黑麦草和白三叶的种间竞争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淼  徐柱  柳剑丽 《草业科学》2011,28(6):1085-1090
摘要:本研究以太仆寺旗为例,利用1979-2009年的气候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草地气候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每10年0.62 ℃),四季平均气温均有显著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每10年0.84 ℃);年降水量有下降趋势(每10年5.3 mm),但趋势不明显;综合考虑水热因子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够反映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温度相比,降水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关键因子;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暖湿型”气候可提高草地气候生产力,变化幅度为8.3%~16.7%,假如未来气候向“暖干型”发展,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为-4.8%~3.5%。  相似文献   

19.
罗富成  张春勇  任健  黄琦 《草业科学》2000,17(2):57-58,64
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除杂、施肥,补播等综合措施,对因杂草侵入,缺水缺肥,利用过度而导致建植草种过早丧失生产性能的“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复壮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是较有效的复壮措施,牧草产量提高65.4%;100%除杂,施用尿素150kg/hm^2,普钙105kg/hm,硫酸钾30kg/hm^2,松土撒播多年生黑麦草种子13.5kg,白三叶草籽4.5kg为最佳技术组合,2年平均其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20.
草原返青期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娃 《草地学报》2009,17(2):227-233
为全面掌握草原生产力动态变化,应用EOS/MODIS卫星数据结合地面样方和气候资料,对锡林郭勒草原2003-2007年返青状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返青正常与较好的草原占88.85%,全盟平均每hm2鲜草产量达574.5kg,平均盖度35%,比2006年同期产草量增加1.5倍,盖度增加2倍;与近5年同期相比,2007年春季草原长势很好,近年全盟草原已向恢复趋势发展,历年植被长势和产草量的波动与降水量、热量的动态变化格局基本一致,可能与近年来大面积实施休牧、禁牧等草原保护措施,及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