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2.
在河蟹育苗过程中,Ⅰ期蚤状幼体(简称Z1)到Ⅱ期蚤状幼体(简称Z2,下同)的变态是最易出事的一环,因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育苗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河蟹育苗生产经验,对影响Z1成活率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河蟹生活史从亲蟹产卵孵化开始,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发育至成蟹止。早期人工育苗为幼体阶段,分蚤状幼体(Z)和大眼幼体(M)两个阶段,正常的蚤状幼体蜕皮5次,每次蜕皮分为一期,分5期,然后转为大眼幼体,但在2004年的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我市部分场家出现了幼体发育阶段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4.
黑斑口虾蛄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幼体各时期在解剖镜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黑斑口虾蛄幼体发育经过11个假蚤状幼体期。在水温24-29℃、盐度22-32的条件下,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发育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历时24-27d;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发育至第Ⅰ期稚虾蛄历时4-7d。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从第Ⅰ期假蚤状幼体(Z1)至第Ⅺ期假蚤状幼体(Z11)以及第Ⅰ期稚虾蛄的形态特征,并与口虾蛄(O.oratoria)的发育形态进行比较,以为黑斑口虾的开发利用提供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我省河蟹育苗生产的发展很快,沿海百余座水产育苗室中有近1/2全部或部分开展了河蟹育苗生产,年产蟹苗1万余kg。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蚤状Ⅰ期至蚤状Ⅱ期和蚤状Ⅴ期至大眼幼体变态难的问题尚未普遍解决;二是在大眼幼体期时常发生大批死亡的情况。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及调查了解的情况,试对河蟹育苗生产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成曙  朱玲 《水利渔业》2007,27(6):90-91
采用实验室小型水族箱,每组设1个空白对照、2个平行组,研究敌百虫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期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Ⅱ期蚤状幼体(Z2)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2和0.0045 mg/L,安全浓度为0.00101 mg/L;Ⅲ期蚤状幼体(Z3)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61和0.0051 mg/L,安全浓度为0.00262 mg/L;Ⅳ期蚤状幼体(Z4)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053和0.0039 mg/L,安全浓度为0.00063mg/L;大眼幼体(M)24 h和48 h LC50分别为0.0104和0.0087 mg/L,安全浓度为0.00202 mg/L。  相似文献   

8.
提高河蟹幼体变态成活率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河蟹育苗成本逐年降低 ,售价随之下降 ,利润趋于平衡 ,因此 ,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 ,可大大提高蟹苗的产量 ,以获取最大利润。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几家育苗场的生产实践 ,就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 影响蚤状幼体 (Z1→Z2 )变态成活率的因素在整个河蟹育苗中 ,Z1→Z2 的变态死亡率极高 ,主要表现为蚤状幼体不进食 ,体质消瘦 ,体色发白 ,活力减弱 ,尾巴发直等状况 ,致使大量掉苗 ,甚至全部死亡。因此 ,Z1→Z2 变态是否顺利 ,是整个育苗生产关键 ,直接影响到变态成活率。1.1 抱卵蟹提温时对…  相似文献   

9.
利氏才女虫幼虫对轮虫和河蟹溞状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利氏才女虫(Polydra ligni)幼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存活有严重危害,其密度与轮虫的存活率负相关;利氏才女虫幼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河蟹)Ⅰ期和Ⅱ期蚤状幼体(Z1和Z2)的变态也存在严重危害,其密度与Z1和Z2的变态率亦呈负相关,对利氏才女幼虫的危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锯缘青蟹工厂化规模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投入育苗用抱卵蟹44只,孵化蚤状幼体(Z_1)6250万只,育成大眼幼体409.76万只,平均成活率达到6.56%,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6180只。稚蟹培育,投入大眼幼体409.76万只,培育出稚蟹(C_2~C_6)244.46万只,平均规格为个体甲壳宽1.17cm、体重0.22g,平均成活率达到56.60%,单位面积出苗量为441.26只/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 ,罗氏沼虾蚤状幼体与其发育期呈直线相关 ,Z1至Z5体长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1=0 .4x1+1.118;Z5至Z11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2 =0 .998x2 - 1.9986。Z11变态为仔虾时体长为负生长。单个蚤状幼体发育变态成仔虾平均需摄食卤虫无节幼体 10 2 9 5个。  相似文献   

12.
河蟹溞状幼体培育期使用孔雀石绿杀灭聚缩虫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石绿对河蟹(氵蚤)状幼体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Ⅰ期幼体为1.89ppm,V期幼体为7.45ppm。在河蟹工厂化育苗中如果发生聚缩虫感染,可采用孔雀石绿1ppm浓度全池泼洒、10~12小时内排出药液水、技入新水的方法杀灭聚缩虫,不会影响河蟹(氵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罗氏沼虾蚤状幼体与其发育期呈直接相关,Z1至Z6体长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L1=0\4x1 1.118,Z5至Z11与发育期的直线回归方程为L2=0.998x-1.9986.Z11变态为仔虾的时体长为负生长,单个蚤状幼体发育变态成全虾平均需摄食卤虫无节幼体1029.5个。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容积为500ml的微流水装置,放入50个同一批三庞梭子蟹(Portunus,trituburculatus)蚤状幼体(Z1~Z1)和大眼幼体(M),温度控制在室温(18.0℃~27.5℃)、20℃、23℃、26℃、29℃和32℃,光周期控制在室温0h、6h、10h、14h、18h和24h,常规管理观察幼体成活率.结果表明,Z1、Z2、Z3、Z4和M在温度和光周期分别为20℃、18h~24h;21℃~23℃、18h ~22h;23℃~26℃、14h~24h和23℃~26℃、18h时,变态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仇磊  姜国良 《齐鲁渔业》2006,23(6):33-34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属于楯手目(Aspido- 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刺参有明显的变态生活史,由受精卵卵裂经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虫→中耳状幼虫→大耳状幼虫→樽形幼虫→五触手幼虫→稚参→幼参→成参(廖玉麟, 2001)。其中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统称为耳状幼体。耳状幼体是刺参整个生命周期中短暂而唯一的一个浮游生活阶段,幼体浮游一般需10天左右,之后变态为樽形幼体改为底栖生活,浮游时期幼体  相似文献   

16.
铜离子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容积为900ml的微流水装置测定了以CuSO4为毒物的Cu2 对三疣梭子蟹蚤状幼体(Z1~Z4)和大眼幼体(M)的急性毒性。在20~22℃、pH8 2~8 6、盐度为26条件下,Cu2 对三疣梭子蟹Z1,Z2,Z3,Z4和M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10-6ml/L)分别为0 6861,0 7368,0 7857,0 8214和0 8500。  相似文献   

17.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螫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优于其它海洋微藻及酵母。  相似文献   

18.
材料与方法 试验前配好福尔马林母液,浓度为1000ppm,再稀释成试验所需的浓度(见表1),试验水体为1000毫升,试验用罗氏沼虾幼体为刚孵化的蚤状幼体Ⅰ期(Z_1),每个试  相似文献   

19.
孙先交 《齐鲁渔业》1999,16(1):15-17
采用逐步降低培育用水盐度,合理控制培育密度,严格掌握饵料投喂量,蚤状Ⅰ期投喂烫死的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Ⅴ期幼体变态时投喂充足的成体卤虫等措施,提高了河蟹育苗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结果:在500m^中,560只亲蟹一次出苗205.6kg,变态成大眼幼体140.6kg,成活率23.4%,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4kg。  相似文献   

20.
亚硝酸盐对河蟹蚤状幼体及蟹苗毒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NO2^-N对河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的毒性影响:NO2^--N能刺激和麻痹Z5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并阻碍它们变态,引起死亡;在蚤状幼体后期的水质管理中,应加大力度换水,使(NO2^--N)在Z5幼体期小于0.48mg/L,在大眼幼体时小于1.2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